國民經濟主要指標范文
時間:2023-06-14 17:35: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民經濟主要指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8月份,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13.9%,比7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1-8月份,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16.6%,比1-7月份回落0.4個百分點。
分經濟類型看,8月份,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增長11.7%,集體企業(yè)增長8.1%,股份制企業(yè)增長14.7%,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yè)增長13.4%。分輕重工業(yè)看,8月份,重工業(yè)增長14,2%,輕工業(yè)增長13.1%。
分行業(yè)看,8月份,39個大類行業(yè)全部保持同比增長。其中,紡織業(yè)增長兒,6%,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yè)增長12.9%,非金屬礦物制品業(yè)增長18.8%,通用設備制造業(yè)增長20.1%,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yè)增長16.6%,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yè)增長18.3%,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yè)增長14.9%,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yè)增長11.6%,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yè)增長8.1%。
分產品看,8月份,503種產品中有415種產品同比增長。其中,天然原油1743萬噸,增長6.5%;發(fā)電量3903億千瓦時,增長12.6%;粗鋼5164萬噸,下降1.1%;水泥16780萬噸,增長12.8%;汽車133.1萬輛,增長13.1%,其中轎車70.1萬輛,增長7.7%。
8月份,工業(yè)企業(yè)產品銷售率為98.2%,比上年同月提高0.5個百分點。工業(yè)企業(yè)實現出貨值7838億元,同比增長26.7%。
二、城鎮(zhèn)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位趨穩(wěn)
1-8月份,城鎮(zhèn)固定資產投資140998億元,同比增長24.8%,比1-7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58452億元,增長20.O%:房地產開發(fā)投資28355億元,增長36.7%。
從項目隸屬關系看,1-8月份,中央項目投資11200億元,同比增長11.4%;地方項目投資129798億元,增長26.1%。在注冊類型中,1-8月份,內資企業(yè)投資131063億元,同比增長26.3%;港澳臺商投資4454億元,增長15.8%;外商投資4887億元,增長2.5%。
分產業(yè)看,1-8月份,第一產業(yè)投資增長18.6%,第二產業(yè)投資增長22.2%,第三產業(yè)投資增長27.0%。在行業(yè)中,1-8月份,電力、熱力的生產與供應業(yè)投資6767億元,增長7.9%;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yè)投資1478億元,增長10.3%;鐵路運輸業(yè)投資3780億元,增長21.7%。
從施工和新開工項目情況看,1-8月份,累計施工項目362650個,同比增加22882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435944億元,同比增長27.3%;新開工項目232269個,同比減少2637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22138億元,同比增長26.3%。
從到位資金情況看,1―8月份,到位資金167040億元,同比增長26.5%。其中,國家預算內資金增長11.5%,國內貸款增長22.6%,自籌資金增長30.5%,利用外資增長3.9%。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穩(wěn)較快增長
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70億元,同比增長18.4%,比7月份加快0.5個百分點。1-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7492億元,同比增長18.2%,與1-7月持平。
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8月份,城鎮(zhèn)消費品零售額10930億元,同比增長18.8%:鄉(xiāng)村消費品零售額1640億元,增長15.9%。
按消費形態(tài)分,8月份,餐飲收入1471億元,同比增長18.8%;商品零售11099億元,增長18.4%。在商品零售中,限額以上企業(yè)(單位)商品零售額增長28.1%。
四、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有所擴大
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5%,漲幅比7月份擴大0.2個百分點。其中,城市上漲3.4%,農村上漲3.7%;食品價格上漲7.5%,非食品價格上漲1.5%;消費品價格上漲3.8%,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4%。分類別看,類商品價格六漲二降,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上漲7.5%,煙酒及用品類價格同比上漲1.5%,衣著類價格同比下降1.2%,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同比上漲0.4%,醫(y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同比上漲3.3%,交通和通信類價格同比下降0.6%,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同比上漲1.2%,居住價格同比上漲4.4%。1-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8%,比1-7月份擴大0.1個百分點。
8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環(huán)比上漲0.6%。其中,城市上漲0.6%,農村上漲0.8%;食品價格上漲2.0%,非食品價格持平;消費品價格上漲0.8%,服務項目價格上漲0.2%。分類別看,食品價格環(huán)比上漲2.0%,其中鮮菜環(huán)比上漲7.7%;煙酒及用品類價格環(huán)比上漲0.2%;衣著類價格環(huán)比下降0.7%: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環(huán)比上漲0.1%;醫(y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價格環(huán)比上漲0.1%;交通和通信類價格環(huán)比下降0.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環(huán)比上漲0.2%;居住價格環(huán)比上漲0.2%。
五、工業(yè)品出廠價格漲幅繼續(xù)回落
篇2
關鍵詞:現代物流業(yè) GDP 回歸分析
現代物流業(yè)是在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對傳統(tǒng)的儲運資源整合而形成的一種新興產業(yè)形態(tài),物流業(yè)與國民經濟各領域都有密切的關聯,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現代物流業(yè)總體規(guī)??焖僭鲩L,服務水平顯著提高,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條件不斷改善,推動著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
物流業(yè)對經濟的貢獻率加大
表1顯示:1991-2007年物流業(yè)對GDP增長的拉動力一直處于較高的水平,并且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物流對GDP的拉動力指標從1991年的6%增加到2007年的7.71%。從1991年到2007年的數據可以看出,物流增加值和GDP的增長變化狀況基本一致,在此階段,二者都處于較快增長的階段,其中,1994年和2005年是我國物流發(fā)展最快的兩年,這兩年的物流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28.13%和40%,這兩年也是我國GDP增長最快的兩年,GDP分別比上一年增長35.26%和33.16%。
國民經濟的發(fā)展需要現代物流業(yè)的支持
從表1看,1991年以來,我國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GDP年均增長約10%,其中物流業(yè)功不可沒。1991年至2007年,全社會物流總額從3.02萬億元上升到75.2萬億元,增長了24.1倍,年均以22.3%的速度遞增,大大高于同期GDP16.5 %(按現價算)的年均增長速度?!笆濉逼陂g,中國社會物流總額達158.7萬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了近1.4倍,年均增長23%。2004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38.38萬億元,同比增長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個百分點,是近十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2005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48.1萬億元,同比增長25.2%,增幅雖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呈快速增長態(tài)勢。2007年全國物流業(yè)增加值1.7萬億元,同比增長20.3%,全國社會物流總額為75.2萬億元,同比增26.2%,增幅比2006年提高2.2個分點。2008年上半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43.29萬億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28.1%,增幅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1991年到2007年,國民經濟發(fā)展對物流的依賴程度明顯增大,物流需求系數從1991年1.5增加到2007年的3.0,即1991年我國每單位GDP產出需要1.5個單位的社會物流總額來支持,而到了2007年,我國每單位GDP產出則需要3個單位的社會物流總額來支持。
現代物流業(yè)和國民經濟高度正相關
根據1991-2007年GDP和社會物流總額統(tǒng)計數據繪制被解釋變量y(GDP)與解釋變量x(社會物流總額)相關度散點圖,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GDP和社會物流總額之間高度線性相關。使用SPSS11.5進行相關分析的結果顯示,GDP和社會物流總額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90,進一步確認兩者高度相關。
查相關系數檢驗表得知:r0.01(15)= 0.606
這說明在顯著性水平0.01下,GDP和社會物流總額之間的線性關系是顯著的。據此可以構建線性模型:Y=a+bx,其中,a與b是待估計參數,x為我國社會物流總額,y為我國GDP。
運用SPSS11.5統(tǒng)計軟件對表1數據進行回歸分析,估算出參數a和b的值:a= 2.843,b=0.306,于是得到回歸方程:Y= 2.843+0.306x,R2=0.980。
該結果說明,我國物流總額每增加1萬億元,GDP增加0.306萬億元。其中GDP變異的98%可以由社會物流總額的變異來解釋。
但是回歸方程Y=2.843+0.306x是否能真實地反映GDP和現代物流之間的關聯度,能否合理解釋現代物流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還需進一步的驗證。因此有必要對回歸結果進行方差分析,分析結果見表2。
回歸結果方差分析顯示,F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即檢驗假設“H0:回歸系數b=0”成立的概率等于0,從而應該拒絕H0,說明回歸效果極為顯著。模型Y=2.843+0.306x可以用來描述現代物流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
綜上,現代物流業(yè)的發(fā)展對于促進國民經濟穩(wěn)定、協調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國應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物流競爭市場,形成可控與自由運作的現代物流機制,降低物流成本;進一步推進物流信息化;積極推廣先進適用的物流技術;努力推動第三方物流的發(fā)展;加快物流亟需人才的培養(yǎng),為物流產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產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促進我國的物流產業(yè)不斷成長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懷政.全球物流管理[M].中國物資出版社,2006
2.李力,楊柳.物流產業(yè)與國民經濟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2006(6)
篇3
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經濟形勢反映了該國在該時期內整個國民經濟活動的成果。這一成果可以用幾個主要的綜合經濟指標表示出來,借以考察國民經濟生產、分配和使用的情況,并可用以對不同國家和不同時間進行對比,以分別出各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高低和發(fā)展速度的快慢等。這些綜合指標包括: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物價指數、利率、工人就業(yè)率、進出口貿易額、政府支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等一系列總量指標,其中最重要的是國民生產總值與國民收入。
①國民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是綜合反映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的經濟活動的成果的最概括、最主要的指標。它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簡稱,其內容為一個國家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一國常住單位從事生產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增加值在初次分配過程中主要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非常住單位。同時,國外生產所創(chuàng)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等形式分配給該國的常住單位,從而產生了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
國民生產總值的內涵是指明在統(tǒng)計期內所生產的總值如何在國民經濟各部門間分配和使用的,它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來計算:第一,產品流動法。產品流動法又稱為產品支出法或最終產品法。它從產品的使用出發(fā),把一年內購買各項最終產品的支出加總起來,計算出該年內生產出來的產品與勞務的市場價值,即把購買各種最終產品所支出的貨幣加在一起,得出社會最終產品的流動量的貨幣價值的總和。運用這種方法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不計算作為以后生產階段投入的中間產品,僅考慮最后供人們使用的產品。例如在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統(tǒng)計中,按產品流動法計算可將其國民生產總值表示為下式:
GNP=A+B+C+D-E
式中A代表個人消費支出,
B代表私人總投資,
C代表政府支出,
(D-E)代表凈出口。
第二,所得法(收入法)。所得法(收入法)又稱要素支付法,它是從生產角度出發(fā)把生產中所形成的各種收入相加起來,即把雇傭人員報酬、非公司企業(yè)的業(yè)主收入、公司利潤、凈利息、租金收入、固定資產折舊和間接稅相加而求得國民生產總值。
第三,部門法。部門法按物質產品與提供勞務的所有各個部門的產值來計算國民生產總值,它反映了國民收入的來源,所以也稱為生產法。根據這種方法進行計算時,各生產部門要把所使用的中間產品的產值扣除,僅計算所增加的價值。
以上三種計算方法中,產品流動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最后所得出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數字應以它為標準。如果用其余兩種方法計算所得出的數字與用產品流動法計算所得出的數字不一致時,則應按產品流動法所得出的數字進行調整。
在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時,一般同時計算另外兩個與之密切聯系的總量指標: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國民生產凈值(NNP)。
國內生產總值是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tài),即價值形態(tài)、收入形態(tài)和產品形態(tài)。從價值形態(tài)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全部貨物和服務價值超過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資產貨物和服務價值的差額,即所有常住單位的增加值之和;從收入形態(tài)看,它是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所創(chuàng)造并分配給常住單位和非常住單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從產品形態(tài)看,它是最終使用的貨物和服務減去進口貨物和服務。在實際核算中,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與國民生產總值是一樣的,即產品流動法、所得法和部門法。國民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是一個收入概念,后者則是一個生產概念。所以,國內生產總值等于國民生產總值加上付給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減去來自國外的勞動者報酬和財產收入。
國民生產凈值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以市場價格表示的產品和勞務的凈值。這個指標表明了國家可以用于社會消費和凈投資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值,它等于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扣除折舊以后的產值。
②國民收入(NI)。國民收入是反映一國國民經濟情況的另一個主要的綜合指標,它是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以貨幣計算的用于生產的各種生產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等于工資、利潤、利息、租金與政府津貼的總和,也等于國民生產凈值減去企業(yè)間接稅再加上政府津貼,用公式表示為:
國民收入=工資+利潤+利息+租金+津貼=國民生產凈值-企業(yè)間接稅+津貼
與國民收入密切聯系的也有兩個重要的總量指標,即個人收入(PI)與個人可支配收入(PDI)。個人收入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個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從國民收入中減去公司未分配利潤與所得稅,加上政府給居民戶的轉移支付與政府向居民戶支付的利息。個人可支配收入等于從個人收入中減去個人所交納的所得稅、財產稅等,表示一國一定時期內可以由個人支配的全部收入,又可分為個人消費支出與個人儲蓄兩部分。
③實際國民生產總值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總值是以貨幣來表示的,因此,它的變動可能有兩種原因:一種是由于產量所發(fā)生的實際變動,另一種是價格所發(fā)生的變動。
產量的變動所引起的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動是正常的,而由于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國民生產總值的變動則是虛假的。為了準確反映產量的變動情況,使得各年國民生產總值的比較能反映出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就要按某一不變價格進行調整,以消除價格變動的影響。同樣,對于國民收入也應作如此的處理。
利用不變價格折算當年國民生產總值時,一般首先要把某一年確定為基年,以該年的價格為不變價格,然后用物價指數來調整按當年價格計算出來的國民生產總值。這樣就得到按不變價格計算出來的國民生產總值,便于進行比較。
物價指數是各單個商品按當年價格計算的總價值與按基年不變價格計算的總價值之比,通常表現為百分數。對于一般投資者來說,這種方法所需的數據資料很難尋找,因此并不適用。實際上,利用《中國統(tǒng)計年鑒》所公布的有關資料同樣也可以求得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例如,我國1990年國民生產總值為18,531億元人民幣,1994年名義國民生產總值為45,006億元人民幣。以1990年為基年,由《中國統(tǒng)計年鑒》可查到,1994年對1990年的發(fā)展速度為158.5%,用它乘以199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就可以得到1994年實際國民生產總值為29,372億元人民幣,比1990年增長58.5%。而如果用1994年名義國民生產總值計算,其增長率為142.9%,二者的差距約為85%。存在這樣大的差距表明利用名義國民生產總值顯然不能反映經濟發(fā)展的真實情況。
關于國民生產總值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這是一個平均指標,它等于某年國民生產總值除以當年人口數量。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反映經濟運行的側重點與國民生產總值不同,后者主要是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與市場規(guī)模,而前者則有助于了解一國人民的富裕程度與生活水平。
因此,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作為國民生產總值的補充可以更好地了解一定時期的國民經濟形勢。
投資者基本上明了并掌握了上述幾個國民經濟主要綜合指標的資料后,通過對它們的水平高低、增長速度、部門構成和地區(qū)差別的情況進行分析,就可以大體了解當前國民經濟形勢的基本狀況。如根據經濟發(fā)展水平及其增長情況、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在各個部門與行業(yè)間的分配情況,以及國家在各個時期的投資情況等,就可判斷現時的經濟環(huán)境和經濟氣候對投資將有何影響,為選擇投資對象、投資時機和解決如何投資打下最根本的基礎。
(2)經濟運行變動特點
國民生產總值等總量指標的情況只能對國民經濟形勢有一個大致的判斷,要深入掌握經濟運行的內在規(guī)律,還必須對經濟運行的變動特點進行分析。與對國民生產總值等總量指標的分析相比,對經濟運行變動特點進行分析更偏重于對經濟運行質量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tài)比較,說明增長波動的特征,即所處經濟周期的階段特征;二是經濟結構的動態(tài)比較,說明經濟結構的變化過程和趨勢;三是物價變動的動態(tài)比較,說明物價總水平的波動與通貨膨脹狀況,并聯系經濟增長、經濟結構的發(fā)展變化等,說明物價變化的特點及其對經濟運行主要方面的影響。
①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tài)比較。經濟增長的歷史動態(tài)比較,實際上就是對經濟周期的分析與判斷。根據西方經濟學理論,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里,經濟增長具有周期性。這種周期性反映了國家總體經濟活動的一種波動,每個周期由大量經濟活動幾乎同時的擴張與隨之而來的普遍的收縮、蕭條與復蘇等階段組成,并且這種波動重復出現。
一般來說,經濟周期分為四個階段:繁榮時期,即經濟活動擴張的或向上的階段;衰退時期,即由繁榮轉向蕭條的過渡階段;蕭條時期,即經濟活動的收縮的或向下的階段;復蘇時期,即由蕭條轉為繁榮的過渡階段。判斷整體經濟處于哪一個階段的主要依據是一個國家的投資規(guī)模、工業(yè)產量、銷售量、資本借貸量、物價水平、利息率、利潤率與就業(yè)率等經濟指標的變動。
對經濟周期的研究經歷過兩個階段,即傳統(tǒng)經濟周期階段和現代經濟周期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西方市場經濟各國的經濟周期表現為絕對水平的上升、下降,因此,經濟周期統(tǒng)計和分析基本上建立在絕對水平的統(tǒng)計指標基礎上。但是本世紀30年代西方大蕭條之后,國民經濟的發(fā)展較少出現原來那種絕對水平的經濟波動,據此有人認為西方國家經濟周期消失了。然而進一步的分析研究表明:雖然絕對水平的經濟波動在消失,但相對水平即經濟增長的經濟波動卻存在。為了區(qū)別兩種不同性質的經濟周期,定義了傳統(tǒng)經濟周期和現代經濟周期的概念。傳統(tǒng)經濟周期,又稱古典經濟周期,是指國民經濟活動過程表現出的繁榮、收縮、蕭條、復蘇是在絕對水平的上升下降過程中循環(huán)的?,F代經濟周期,又稱經濟增長周期,是指國民經濟活動過程表現出的繁榮、衰退、蕭條、復蘇是在相對水平即增長率指標基礎上來測度反映和分析的經濟波動過程。
在現代經濟周期中,其四個階段的區(qū)分已經不很明顯,不過繁榮階段與衰退階段的區(qū)別還是比較明顯的,通過對前面所講的幾個指標的動態(tài)比較,可以發(fā)現在繁榮與衰退兩個階段都各有其典型的表現:繁榮階段,國民經濟活動發(fā)展到比較高的狀態(tài),各行業(yè)都欣欣向榮,新行業(yè)、新企業(yè)紛紛建立,老企業(yè)進行更新、開拓,投資規(guī)模與生產規(guī)模不斷擴大,工業(yè)產品種類、產量都呈上升趨勢。同時,總體市場需求也大大增加,商品銷售量猛增。工商業(yè)企業(yè)迅猛擴張,對資金的需求越來越大,因而信貸規(guī)模趨于膨脹,資本借貸量增大,利息率上升;另外,在對資金的需求擴大的同時,對另一生產要素--勞動力的需求也相應擴大,因此,失業(yè)人數減少,失業(yè)率下降。企業(yè)盈利增長,利潤率提高。
衰退階段,整體經濟收縮,各種經濟活動都開始衰退,市場需求銳減,產品滯銷,各企業(yè)被迫縮減投資規(guī)模與生產規(guī)模,工業(yè)產量與銷售量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對資金與勞動力的需求的相應減少,資本借貸活動收縮,失業(yè)率上升。企業(yè)利潤率普遍下降,部分企業(yè)甚至倒閉關門。
經濟運行這種潮汐般的漲落對投資者的影響非常大。對投資者來說,能否識別整體國民經濟處于哪個階段,能否預測經濟循環(huán)將在何時轉到下一階段,這對于其資金的投入方向、規(guī)模等的選擇至關重要。因為各種行業(yè)受經濟周期循環(huán)作用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有些行業(yè)受其影響很大,當循環(huán)處于繁榮時期時,它們隨之繁榮,而在循環(huán)轉向衰退時它們也隨之衰退;有些行業(yè)受循環(huán)的影響則較小。前者一般包括生產奢侈品、裝飾品或一些耐用消費品的行業(yè)以及旅游業(yè)等需求彈性較大的行業(yè),因為對這些行業(yè)的消費主要視收入狀況而定,收入高時就多消費,收入低時就少消費或不消費。因此,在經濟繁榮時期人們對該行業(yè)的需求就高,該行業(yè)的利潤率也高;而衰退時期需求減少,行業(yè)利潤也降低。投資者在經濟繁榮階段或由復蘇向繁榮的過渡階段中就應該選擇這些行業(yè)投資,以分享其在繁榮時期的豐厚收益;在衰退時期或由繁榮轉向衰退的時期則應及時抽出資本轉向那些與經濟周期關聯少的行業(yè)。與經濟周期關聯少的行業(yè)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增長型行業(yè),即由于新技術應用或新產品開發(fā)所形成的行業(yè),其產品由于采用了新技術,因而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功能強大或用途廣泛,價格也不一定很貴,易于為一般消費者接受。而且,作為新生事物,這些行業(yè)更有發(fā)展前途,具有很強的行業(yè)增長能力。投資于這類行業(yè)可以避免或減少經濟波動帶來的影響,并且可以分享由于行業(yè)增長帶來的利益。第二類主要是一些生產人們生活必需品的行業(yè),如飲食業(yè)、服裝業(yè)、醫(yī)藥業(yè)及公用事業(yè)等,其產品為人們生活所必需,需求彈性很小,即使收入大幅度減少也不能因此而縮減對此類商品的需求,因此,在衰退時期投資于這些行業(yè)是比較穩(wěn)妥的選擇,可以少擔風險。
當然,投資于這類行業(yè),在繁榮時期很難獲得像前面所講的奢侈品業(yè)等與經濟波動密切相關的行業(yè)那樣的高額利潤。因此,如何妥當地安排投資資金,選擇最佳的投資組合,在盡量少擔風險的同時獲取最大利潤,仍需投資者把握實際情況,依據形勢的不同做出安排。關于這方面的一些技術與技巧將在以后章節(jié)中談到。
②物價變動的動態(tài)比較。物價總水平是綜合反映國民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指標。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國民經濟運行的狀態(tài)、國民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宏觀經濟調控的效果等,都要通過市場供求和行情變動表現出來,而反映市場供求和行情變動的最直接的依據就是商品和勞務的價格。一旦經濟運行的某個環(huán)節(jié)出現了問題,就會引起物價總水平的一定程度的波動。因此,對投資者來說,觀察物價總水平的變動為判斷經濟形勢的好壞提供了重要依據。
物價總水平作為反映宏觀經濟狀況的重要經濟變量,從變動的可能性而言,無非有三種:上升、下降和穩(wěn)定。從實際變動情況看,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價格總水平具有不可遏制的上升趨勢。因此,分析物價變動不能不聯系到通貨膨脹。
一般在沒有價格管制、價格基本上由市場調節(jié)的條件下,通貨膨脹與物價總水平上漲是同義語。但是需要指出,一次性或短期性的物價總水平上漲,或者個別商品價格的上漲都不能算作是通貨膨脹,只有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xù)的、普遍的上漲才能算作通貨膨脹。
既然通貨膨脹是物價總水平的持續(xù)上漲,那么,對通貨膨脹的衡量就可以通過對一般物價水平上漲幅度的衡量來進行。一般說來,常用的指標有以下三種:零售物價指數、批發(fā)物價指數、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
第一,零售物價指數。零售物價指數又稱為消費物價指數或生活費用指數,它反映消費者為購買消費品而付出的價格的變動情況。零售物價指數是由一國政府根據本國若干種主要日用消費品的零售價格以及水、電、住房、交通、醫(yī)療、文娛等費用編制計算而得,用以衡量一定時期生活費用上升或下降的程度。
第二,批發(fā)物價指數。批發(fā)物價指數是根據商品批發(fā)價格編制而成的指數,反映一國商品批發(fā)價格上升或下降的幅度。
第三,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是按當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與按基年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例如,我國1994年國民生產總值按當年價格計算為45,006億元人民幣,而若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則為29,372億元人民幣。設1990年平減指數為100,則1994年的平減指數為45,006F29,372×100=153.2,說明1994年物價比1990年上漲53.2%。
以上三種指標在衡量通貨膨脹時各有優(yōu)缺點,而且,由于這三種指數所涉及的商品和勞務的范圍不同,計算口徑不同,即使在同一國家的同一時期,各種指數所反映的通貨膨脹程度也不盡相同,所以,在衡量通貨膨脹時需要選擇適當的指數。一般說來,在衡量通貨膨脹時,零售物價指數使用得最多、最普遍。
根據對以上指數的衡量,可將通貨膨脹按程度不同劃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爬行的通貨膨脹,即緩慢而持續(xù)的通貨膨脹,一般物價水平上漲率不超過10%;第二類是奔騰的通貨膨脹,即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率達到兩位數水平;第三類叫狂奔的通貨膨脹,即物價上漲率達到天文數字的通貨膨脹,這類通貨膨脹可能會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崩潰。
具體地說,通貨膨脹一般以兩種方式影響到經濟:通過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以及通過改變產品產量與類型影響經濟。
通過收入和財產的再分配影響經濟表現在隨著物價水平的上漲,一方面固定收入階層、撫恤金與養(yǎng)老金的領取者以及債權持有者將因此而蒙受損失,因為其貨幣所得并未隨物價上漲而增加,這意味著他們的實際所得或實際債權將會應之而減少;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工商業(yè)企業(yè)及債務人、投機者等將從通貨膨脹中獲得好處。企業(yè)將因產品價格比成本價格上升更快而增加盈利,債務人將因貨幣貶值而減少其實際債務,投機者則因其預測到通貨膨脹的來臨而進行的投機活動而獲得收益。
通過改變產品產量影響經濟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物價持續(xù)上漲使得生產成本上升,如果這種成本的升高不能通過提高產品價格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那么企業(yè)就不愿生產,總體產量將會下降;另外,在較劇烈的通貨膨脹情況下,進行產品或原材料的囤積比進行投資更能獲得利潤,因而將刺激企業(yè)進行投機活動,阻礙工業(yè)生產的發(fā)展。二是不同商品價格上漲速度并不完全相同,一般地說,需要最迫切、需求量最大的商品價格上漲最快,如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速度往往快于非必需品價格上漲速度。這就造成了投資主要流向那些價格上漲較快的部門,而非必需品生產部門等價格上漲較慢的部門盡管因物價普遍上漲而導致成本上升,但由于產品價格上漲速度慢而使得利潤下降,因此,投資就不易流向這些部門。
正因為通貨膨脹對經濟運行有這樣大的影響,那么投資者要進行投資就不能不考慮到通貨膨脹,就必須對通貨膨脹產生的可能及其程度有一個大約的預測。這就要求投資者必須知道通貨膨脹是如何產生的。
對于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傳統(tǒng)的理論解釋主要有三種: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結構性通貨膨脹。
所謂需求拉上的通貨膨脹是指通貨膨脹是由于經濟運行中存在過度需求所造成的結果。這種理論認為一般物價水平的上漲是由于存在過度的需求"拉上"的,具體而言即由于貨幣數量的增長率超過了產量的增長率而引起了通貨膨脹,或者說由于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產品導致了通貨膨脹。
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則是指由于產品成本上升導致的通貨膨脹。持該種觀點的人認為在經濟中存在著某種壟斷力量而促使生產成本上升,從而將一般物價水平往上"推進",造成通貨膨脹。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表現為兩種類型:一是工資推進的通貨膨脹,即由于貨幣工資的增長率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導致的通貨膨脹;二是利潤推進的通貨膨脹,即壟斷經濟組織為追逐高額利潤,通過制定壟斷價格人為地抬高物價而造成的通貨膨脹。
結構性通貨膨脹則是指由于一國經濟結構發(fā)生變化而引起的通貨膨脹。在整體經濟中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率,但卻有相同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因此,當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高的部門貨幣工資增長時,就給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較低的部門形成了一種增加工資成本的壓力,因為盡管這些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較低,但各部門的貨幣工資增長率卻是一致的,在成本加成的定價規(guī)則下,這一現象必然使整個經濟產生一種由工資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這一理論實際上仍是對前兩種理論的修改與綜合。
一般情況下,通貨膨脹的最初成因可以是成本推進或需求拉上,有時也可能是其他因素。一旦通貨膨脹起動之后,成本推進與需求拉上就互為因果了,一定條件下二者甚至會同時出現,因果關系也不復存在。因此,當通貨膨脹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用需求拉上與成本推進的理論就不合適了。
沖擊與傳導理論是一種關于通貨膨脹成因分析的新的理論。該理論認為,沖擊是一種力量施加于經濟系統(tǒng)上,這種力量可以來自于經濟系統(tǒng)內部,也可來自于經濟系統(tǒng)外部;可以是經濟力量,也可以是非經濟力量;可以是確定的,也可以是非確定的。例如,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可以視為一種來自外部的沖擊,利率提高可視為一種政策沖擊等等。一個沖擊發(fā)生后,將會對經濟系統(tǒng)產生一系列的影響,這一影響過程稱之為傳導。如進口產品價格上升必將影響到國內通貨膨脹水平上升,這一影響的具體途徑,就是一個傳導過程。
沖擊與傳導理論對通貨膨脹成因的解釋是否完全合理,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但運用這一理論的確有助于解釋一些前述三種理論不能解釋的問題,而且,在實際分析時,用這一理論比較容易把握問題的重點。
理論與事實都證明:當經濟增長速度過快時,必定會出現通貨膨脹??梢?,在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我們可以把經濟增長視為影響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沖擊因素。那么,這一因果關系體現在哪里呢?大致地說,有以下幾點:一是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的階段有關,如果經濟增長達到潛在增長水平之下時,其對應的通貨膨脹率較低,而當經濟增長處于潛在增長水平時,通貨膨脹率較高;二是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相同的經濟增長率可對應不同的通貨膨脹率,一般而言,對應于擴張時期的通貨膨脹率較低,而對應于收縮時期的通貨膨脹率則較高。
依據上述兩個結論,我們可以看出,要正確把握通貨膨脹可能的發(fā)展變化,必須把它與經濟增長的動態(tài)比較結合起來考慮。例如,當前經濟增長率處于較高水平,通過種種分析后我們認為下一年度的經濟增長可能會呈下降趨勢,那么根據前面的結論,同一經濟增長率在收縮時期會對應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又依據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階段的關系,因為經濟增長是向潛在增長水平下降,所以這一通貨膨脹率將會降低。
除了經濟增長之外,還有很多比較重要的沖擊因素,如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經濟結構的轉變、戰(zhàn)爭、國際收支狀況以及一些突發(fā)的不確定性事件等。在一定條件下,這些因素可能會超過經濟增長而成為影響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例如,若一國國際收支出現持續(xù)的、大量的順差,那么一方面意味著國內市場上商品可供應量減少,另一方面,因出口換回的外匯或流入的外國資本在國內市場上不能流通,需要兌換成本國貨幣,就會迫使政府大量投放本國貨幣。在這兩方面原因之下,通貨膨脹將會顯著上升??梢?,要想比較準確地把握通貨膨脹的發(fā)展狀況,必須注意全面觀察各種可能的沖擊將對通貨膨脹發(fā)展所產生的影響。能否及時判斷各種沖擊的產生與傳導,對投資者來說將是至關重要的。
③經濟結構變動的動態(tài)比較。經濟結構是國民經濟活動中各種比例關系的總稱,主要包括產業(yè)結構、分配結構、最終需求結構等,這里只介紹產業(yè)結構變動分析,因為產業(yè)結構的發(fā)展演化是經濟結構變化的中心。
產業(yè)結構指國民經濟各部門產業(yè)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
產業(yè)結構合理與否,對于優(yōu)化生產力和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經濟運行效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高速發(fā)展具有決定意義。
衡量產業(yè)結構合理與否的指標是產業(yè)結構變化率。對于產業(yè)結構已達到高等級的國家來說,這一指標不成為衡量經濟形勢的主要指標,但對于像我國這樣的發(fā)展中國家,由于產業(yè)結構需要逐步升級,因而產業(yè)結構變化率成為衡量經濟形勢的主要指標。這一指標的具體化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結構變化率,即三次產業(yè)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相對比重變動狀況。計算GDP變化率時可用現價或不變價,如果要用于反映現狀可用現價計算指標,若要反映變化規(guī)律時則必須用不變價計算。按照經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構成國民經濟的各項產業(yè)在整體國內生產總值結構中的比例應該是在保持絕對量增長的前提下,第一產業(yè)(農業(yè))的GDP相對比重下降,第二產業(yè)(工業(yè)與建筑業(yè))與第三產業(yè)(流通服務部門),尤其是第三產業(yè)的比重上升,才能促進產業(yè)結構向高層次演變,經濟增長才能更有效率。
(3)政策措施影響分析
市場經濟條件下主要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來調節(jié)經濟運行,通過價格杠桿與競爭機制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市場機制不是萬能的,它也有其自身固有的缺陷或由于經濟運行中種種條件的限制而使其作用無法發(fā)揮出來,因此還必須由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從宏觀上把握經濟局勢,采取一定調控措施使市場作用的機制充分發(fā)揮出來。政府的這種宏觀調控主要表現為各種經濟政策與經濟措施,因此,對政府政策措施的影響進行分析就成為宏觀分析一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關于這方面的具體介紹將在本章第三節(jié)中展開。
(4)經濟運行問題的分析
經濟運行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其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將影響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因此,對政府來說,應及時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以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解決,促進經濟良性運轉;對投資者來說,也應對此認真分析,預測政府可能采取的調整措施,并據此及時調整自己的投資戰(zhàn)略。
經濟運行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依其形成原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第一,由于自然條件變化引起的問題。很明顯,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資源的銳減和自然災害的發(fā)生等,都會引起經濟的嚴重波動,給經濟生活造成巨大損失。
第二,由于國際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引起的問題。主要指國際間政治、經濟關系等的變化而引起的大的經濟波動,這些變化包括戰(zhàn)爭、貿易條件急劇惡化、國際封鎖和經濟制裁等。
第三,由于國內非經濟條件變化引起的問題。主要指國內政治、社會環(huán)境變化對國內經濟的嚴重干擾。例如,發(fā)生政治動亂、發(fā)生影響社會安定和民族團結的重大事件等,都會給經濟生活造成巨大損失。
篇4
關鍵詞 鐵路建設;經濟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U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35-0028-02
1 概述
鐵路建設項目具有建設時間長、耗資多的特點,項目單位不可能完全用自有資金,必須有多種籌資方式,其中向銀行貸款是重要的籌資途徑。銀行必須對貸款項目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評價結果確定是否貸款及其規(guī)模,以確保銀行經指。因此,目的經評為得必行創(chuàng)造。
2 鐵路建設項目概述
交通運輸業(yè)既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結構,又是社會公益事業(yè)。運輸生產即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也創(chuàng)造價值。鐵路對社會的服務是全方位、多層次的。我國現階段,鐵路在綜合運輸體系中居于骨干地位,起著主導作用。
2.1 鐵路建設項目的分類
鐵路建設項目有多種分類。按項目性質,可劃分為新建、擴建、改建、恢復和遷建項目;按項目的投資規(guī)模又可劃分為大型、中型和小型。根據資金的投入分國鐵、地鐵和合資鐵路3種類型。
2.2 鐵路建設項目的特點
在我國,鐵路現擁有的固定資產占國有資產的10%以上。“九五”期間,我國的鐵路路網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相繼建成一批對國民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的鐵路項目。5年新線正線鋪軌5 600km,既有線復線正線鋪軌4 270km,既有電氣化4 300km。到2000年底,全國鐵路總營業(yè)里程達到6.8萬km,是改革開放以來新增營業(yè)里程最多的5年。
從投資角度來看,鐵路建設項目有以下的特點:1)“三多”的特點:一是投資多;二是固定設備多;三是鐵路項目功能多;2)“三長”的特點:一是建設周期長;二是使用壽命長;三是項目的成長期長。
3 鐵路建設項目經濟評價的指標體系.
3.1 指標與指標體系
無論是微觀角度的財務評價或是宏觀角度的國民經濟評價,為了從經濟角度分析項目經濟,都需要采用經濟指標。為了系統(tǒng)而全面的分析一個項目,往往需要采用多個經濟指標,從多個方面對項目的經濟進行考察。這些既相互聯系又有相對獨立性的評價指標,就構成了項目經濟評價的指標體系。正確選擇經濟評價指標與指標體系,是項目經濟評價工作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經濟評價人員必須了解各種經濟評價指標的經濟含義、特點、計算公式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便合理的選擇經濟評價指標,建立起恰當的指標體系。
3.2 指標的設定原則
經濟評價指標的設定應遵循以下原則:1)與經濟學原理一致的原則,即所設的指標應該符合社會主義經濟效益;2)項目或方案的可鑒別性原則,即所設指標能夠檢驗和區(qū)別各項目的經濟效益與費用的差異;3)排他性項目和方案的可比性原則,即所設指標必須滿足共同的比較基礎與前提;4)分析工作的實用性原則,即在分析項目的實際工作中,所設的指標要簡便易行而且確實有效。
3.3 微觀經濟效益評價指標
財務評價指標包括贏利能力指標與清償能力指標。財務盈利能力指標可用來考察投資的盈利水平,應計算財務內部收益率、投資回收期等主要評價指標,根據項目特點及需要,也可計算財務凈現值、投資利潤率、投資利稅率、資本金利潤率等指標,以萬換算噸公里運能投資額的輔助指標。
財務清償能力指標,對鐵路運輸企業(yè)來說主要是借款償還期;其它如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指標,在可行性研究階段計算難以準確,可作為輔助指標或暫不計列。宏觀經濟效益評價指標國民經濟評價要用經濟內部收益率和經濟凈現值等指標來分析國民經濟盈利能力。
3.3.1 經濟內部收益率(EIRR)
經濟內部收益率是反映項目對國民經濟凈貢獻的相對指標,它表示項目占用.資金所獲得的動態(tài)收益率,也是項目在計算期內各年經濟凈效益流量的現值累計等于零時的折現率。其表達式為:
式中:
B為效益流入流量;
C為效益流出流量;
n為計算期(單位:年)。
經濟內部收益率等于或者大于社會折現率is,表示項目對國民經濟的凈貢獻達到或者超過要求的水平,應認為項目可以接受。
3.3.2 經濟凈現值(ENPV)
經濟凈現值是反映項目對國民經濟凈貢獻的絕對指標,是用社會折現率is將項目計算期內各年的凈效益流量(B一C)折算到建設期起始年初的現值之和。其表達式為:
當經濟凈現值(ENPV)等于或大于零時,表示國家對項目付出的代價得到符合社會折現率要求的社會盈余項目是可以接受的。經濟凈現值越大,表示項目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的絕對值越大。
3.4 經濟評價指標的選擇
經濟評價指標的應用,一是用于單方案投資經濟效益的大小與好壞的衡量,以決定方案的取舍:二是用于多方案的經濟效益優(yōu)劣的比較,以決定方案的優(yōu)越。
項目經濟評價指標的選擇應根據技術方案的具體情況、評價的主要目標、指標的用途和決策者最關心的因素等問題來進行。由于項目投資的經濟效益是一個綜合概念,必須從不同的角度去衡量刁能清晰、全面。因此,進行技術方案經濟評價,應盡量考慮一個恰當的分析指標,避免用一兩個指標來判斷方案投資的經濟性。
另外,指標的選用隨國家的經濟評價機構的偏好而有所不同,世界銀行傾向于把內部收益率(IRR)作為主要的分析指標;美國國際開發(fā)署卻規(guī)定只能用凈現值(NPV);我國則以內部收益率(IRR)作為項目投資分析的最主要指標,其次,是凈現值(NPV)和投資回收期Pt。鐵路項目經濟評價中,建議以IRR、NPV為基本分析指標,然后結合具體情況和決策這最關心的因素等來選用其他指標,以便更全面的對項目進行分析評價。
4 結論
本文分析了鐵路建設項目經濟評價的原則和指標選擇,在鐵路項目經濟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和探索了地方鐵路及其經濟評價的特點和應注意的問題,分析了經濟評價指標的特點和進行指標選擇應注意的問題。經濟評價指標分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大類,并各有其含義和優(yōu)缺點,經濟評價中應合理選擇,建立起恰當的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篇5
論文摘要:我國軌道交通發(fā)展的歷史相對較短,建設項目評價體系和方法還在逐步深化。分析了軌道交通非常發(fā)達和成熟的日本在項目評價方法與參數選擇方面的特點,從經濟社會分析和財務分析兩方面與我國進行了對比。提出了我國軌道交通建設項目評價中應進一步深化研究的問題與建議。
我國的軌道交通,尤其是城市軌道交通,發(fā)展的歷史相對較短,建設項目評價體系和方法更多地借鑒了工業(yè)項目的經驗,對軌道交通建設項目產品特殊性的認識還在逐步深化。研究和學習發(fā)達國家在這一領域的一些做法和國際慣例,對于促進我國軌道交通評價方法如何盡快與國際接軌,以及在軌道交通建設方面如何引人國際資本和技術有重要意義。本文在簡要對比中日兩國軌道交通運輸項目評價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當前需深化研究的問題,并進行了初步探討。
1經濟社會分析的對比
軌道交通的經濟社會分析,在我國獨立地表現為國民經濟評價和社會評價兩部分。前者是從國民經濟的角度考察軌道交通項目所消耗的社會資源和對社會的貢獻,屬于定量分析;后者是研究項目對當地社會的影響和當地社會對項目的適應性和可接受程度,是一種定性分析。日本對軌道交通的經濟社會評價稱為費用效益(效果)分析,1997年開始采用,1999年進行了修改。其目的是從社會經濟效率的角度來分析項目必要的建設費用等所產生的效益、效果,可以用貨幣換算的稱為效益,難以量化和貨幣化的稱為效果。對此,無論從概念上還是分析方法上,中日兩國不盡相同。
1.1內容與計算方法
僅從定量分析角度看,我國在國民經濟效益評價中,通常采用有無對比的方法,定量計算運輸費用節(jié)約效益、運輸時間節(jié)約效益、減少擁擠的效益和提高交通安全的效益等,以影子價格為主要參數;日本在費用效益分析中,運用消費者剩余原理,分別計算利用者效益、供給者效益及環(huán)境影響等外部效益,再與投資費用進行比較,來判斷項目的效率,其大思路相對更為清晰。
1.2費用與效益范圍
日本對于所有的費用均按機會成本來考慮和計算;我國對于不同的費用計算方法不同,可從機會成本、新增資源消耗或在財務評價費用的基礎上調整計算。我國在計算國民經濟費用時應剔除的國民經濟內部轉移支付的主要內容有國家和地方政府的稅收、國內銀行借款利息、國家和地方政府給予項目的補貼。日本在剔除上述轉移支付外,認為運輸收人是利用者支付給提供者的費用,是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轉移,既不是項目實施的效益,也不是費用。
1.3效益歸屬
中日兩國的評價方法在計算國民經濟效益時,都是從國民經濟整體角度出發(fā),計算效益總量。但日本把項目實施效果按照對象分別進行了歸屬,概念清楚,受益群體清晰。見表l。
1.4主要評價指標
我國國民經濟評價的主要指標有經濟內部收益率和社會折現率。日本的評價指標一般用費用效益比與凈現值,必要的時候用經濟內部收益率。當前我國投資項目社會折現率為10%,而日本為4%。
2財務分析的對比
日本的財務評價方法與我國基本相同,主要差別在于需求預測和成本計算內容。在日本,需求預測在經濟評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需求與成本效益的綜合分析可使項目在優(yōu)化的條件下進行經濟評估,其結果可信性相對較高。成本計算方面的差別主要是財務制度造成的。在我國,鐵路成本核算方法采用與國際接軌的方法后,成本計算方面的差異即可解決,比較的意義不大。其它方面的差別主要有:
(1)計算期的差別
我國規(guī)定“項目的計算期包括建設期和生產經營期。建設期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確定;生產經營期一般不超過20年?!痹谌毡?,項目同樣按建設期和生產經營期兩個階段來劃分,建設期按具體項目確定,但生產經營期規(guī)定為30年(或50年)。其基本含義為從制定該項目的計劃開始,到該項目喪失了其功能存在的理由為止,也就是項目的整個生命期。采用30年或50年的理由是:第一,在軌道交通建設項目的財務評價中,日本習慣上設定其生產經營期為30年;第二,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設備耐久性程度提高,項目耐用年數不斷增加,使用壽命為50年以上的工程設施逐步增加等。 (2)財務評價結果的判別指標不同
我國建設項目財務評價的主要指標為財務內部收益率(FIRR ),就軌道交通行業(yè)來講,其判別值為6%。當項目的財務內部收益率大于6%時,說明項目財務上可行。日本項目財務評價的主要指標為投資回收期,就軌道交通而言,其標準為30年。當項目的投資回收期小于30年時,認為項目可行。日本的財務內部收益率沒有規(guī)定具體的數值,實際應用中一般和當時的利率作比較;當項目的財務內部收益率大于當時利率時,認為項目可以接受。
3應進一步深化研究的問題與建議
(1)加強需求預測的基礎性工作
目前我國軌道交通建設項目需求預測的可靠性和可信性相對較差,應加強需求預測的基礎性工作。日本的費用效益分析是建立在運輸需求預測基礎上的,有專門機構定期組織對需求流量、流向進行系統(tǒng)調查,并對OD數據進行整理,對需要OD數據的部門有償提供。由于國家非常重視預測基礎數據的積累,形成了良好的運輸需求預測基礎,能夠保證建設項目經濟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建議我國政府有關管理部門指定專門機構負責OD調查工作,統(tǒng)一組織,加強管理,注重數據的調查和積累,避免多頭調查和積累所帶來的標準不一、精度不一、結論不一等問題,確保OD信息的公正性和準確性。
(2)我國旅客時間價值計算的規(guī)范化
目前日本主要采用“所得相當法”和“推計法”來計算旅客的時間價值。我國居民收人水平與日本比較明顯偏低,采用所得相當法來計算時間價值結果也明顯偏低,故該方法在我國適用性較差。軌道交通項目在節(jié)約旅客時間價值方面的貢獻是非常顯著的,應在國內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確定旅客時間價值的規(guī)范化計算方法,以便于在經濟分析部分定量化計人軌道交通項目在旅客時間價值方面的貢獻。同時,旅客時間價值是運輸需求預測和經濟分析中的重要參數,有資源價值和行為價值的區(qū)別,也有休閑時間價值與工作時間價值的區(qū)別。在運輸需求預測和經濟分析中是否使用同樣的時間價值數據,也值得深化研究。
(3)軌道交通項目外部成本的計算方法
外部成本量化對軌道交通建設項目的經濟評價非常重要,我國應在這方面組織深化研究,盡早在經濟評價中采用與國際接軌的計算方法,在經濟現金流量表中計人外部成本。
(4)軌道交通項目后評估方法的研究
我國對軌道交通項目建成運營后的社會、經濟效果評估方法的研究與實踐還較少,應強化這一領域的研究,為進一步作好規(guī)劃建設項目的客流調查與分析、科學地掌握客流動態(tài)、制定運價、評價建設運營效果等打下良好基礎。
(5)軌道交通建設項目對相關行業(yè)的影響
軌道交通設施建設投資量大、建設周期長,帶動的產業(yè)鏈相對較長,對其他產業(yè),包括冶金、制造、機電、科技、服務等帶來的效益是比較明顯的,應進行深人的定量化研究。
篇6
關鍵詞信息經濟核算對策建議
0導言
在經濟全球化、知識化、數字化的今天,信息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實踐的方方面面,信息與物質、能源一起構成了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信息是現代社會的重要資源和人類的巨大財富,是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fā)展的基礎。
與此同時,信息經濟也誕生了。信息經濟是相對于農業(yè)經濟、工業(yè)經濟等而言的,通常是以現代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為物質基礎的,信息產業(yè)起主導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識、智力的一種新型經濟,主要由信息活動、信息資本、信息勞動者和信息職業(yè)四要素構成。信息經濟核算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縱向上看,能使人們了解到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信息化發(fā)展程度,從而充分考慮自己的國情,制定與之相適應的信息化政策,促進信息化的快速發(fā)展;橫向上看,可以使人們通過比較的方式來研究世界各國或地區(qū)的信息化發(fā)展狀況,找出差距,尋找信息化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盡快調整自己的方針國策,加速本國的信息化發(fā)展進程。
當今,信息產業(yè)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已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但信息經濟的核算仍處于起步階段,如何更好的完善我國信息經濟核算,這是擺在統(tǒng)計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信息經濟核算的重要性
1.1信息經濟核算是全面準確認識我國信息化水平的前提
自從20世紀60年代初出現“知識產業(yè)”的概念以來,尤其是由日本學者1977年首次提出“信息產業(yè)”概念以后,隨著信息產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對信息產業(yè)的宏觀測度。目前,信息產業(yè)已成為發(fā)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和經濟發(fā)展的強大動力,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因此,如何全面、準確地理解和認識信息化水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信息化水平是一個含義十分廣泛的概念,它包含了若干與信息產業(yè)有關的內容。要正確認識信息化水平,就必須對信息經濟進行全面的核算,并通過信息經濟核算建立起全面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指標體系。
1.2在我國盡早開展信息經濟核算,為日后跟蹤信息產業(yè)的發(fā)展、研究其發(fā)展規(guī)律奠定基礎
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產業(yè)所創(chuàng)造的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將不斷提高,對發(fā)展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必將越來越明顯。在此背景下,盡快開展信息經濟核算,無疑會對促進信息產業(yè)的發(fā)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都將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信息經濟核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經濟宏觀測度,它是通過建立一個核算框架,用若干指標全面地反映我國的信息化水平。同時,信息化是一個過程,信息經濟核算通過長期觀察跟蹤可以發(fā)現該產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為正確指導其發(fā)展和評價它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提供依據。
2信息經濟核算理論
2.1國外研究
目前,國外信息經濟核算理論主要有馬克·波拉特的測度理論、信息化指數模型、信息利用潛力指數模型和厄斯的經濟———信息活動相關分析方法。其中:
馬克·波拉特宏觀測度方法是用信息活動的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大小、信息勞動者人數占就業(yè)人口的比例大小和信息部門就業(yè)者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大小來衡量社會信息化程度。其測度的核心是將國民經濟中的信息部門劃分為一級和二級信息部門(其中,信息部門是指向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企業(yè),其產值的測算用最終需求法和增值法,其增加值等于全部銷售收入和其經營收入減去中間產品和服務、進口的購買以及外購經營費用;二級信息部門主要指為內部消費而創(chuàng)造信息服務的政府或非信息企業(yè),其產值由該部門中信息勞動者的收入和信息資本的折扣構成)。
信息化指數法是通過4個因素反映的,每一個因素又由若干個分指標構成,共11個指標。由于這些分指標不同而無法直接運算,所以應先根據統(tǒng)計數據求出各自的絕對值,再將此絕對值轉換成指數(按百分比計算),最后求出信息化指數。信息化指數法常用的兩種算法是:一步算術平均法,先將基年各項指標的指數定為100,分別用被測年的同類指標值除以基年指標值,求得被測年度的各項指數,再將各項指標值指數相加除以項數,可得最終的信息化指數;二步算術平均法,先分別計算四組要素的指數平均值,即對每組指標的指數值求平均值,再對此平均值求算術平均值,得到信息化指數。
信息利用潛力指數模型(IUP)測試圖將各類信息活動的有關參數都包括在內,具有普遍適用性且運用靈活,但目前尚未被廣泛應用。
厄斯的經濟———信息活動相關分析方法主要通過49個變量作相關分析,衡量每個國家社會經濟發(fā)展程度與其信息活動水平的相關性,然后確定以三個因子來衡量每個國家的信息活動水平。這三個因子是文字傳播總量(Writtencommunication)、技術(technology)、圖書館(li?鄄braries)。每個因子下面又分多個參數,這樣就構成三因子多參數模型。
2.2國內研究
國內關于信息經濟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綜合信息產業(yè)力度法、信息化指數的改進模型和信息投入產出理論。其中:
綜合信息產業(yè)力度法是原吉林工業(yè)大學靖繼鵬先生用波拉特方法對吉林省信息產業(yè)進行了測度,結果發(fā)現波拉特方法不能全面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信息產業(yè)發(fā)展狀況。靖繼鵬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綜合信息產業(yè)力度法。綜合信息產業(yè)力度法是采用層次分析法,采用多個指標,從信息產業(yè)發(fā)展的潛在力、信息產品開發(fā)力、信息產業(yè)生產力、信息資源流通力、信息資源利用力及反映信息產業(yè)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的信息產業(yè)平衡力多個方面去測度信息產業(yè)的發(fā)展情況。
信息化指數的改進模型是日本信息化指數模型的改進模型,模型體系共包括5大類13項,除了信息裝備率一項未做修改外,原有的其他類均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模型中的改進情況包括:①將一級指標“通信主體水平”改為“信息人水平”,因為“信息人水平”指標更能代表所有與信息生產或工作有關的人;②將“第三產業(yè)就業(yè)人口百分比”改為“信息產業(yè)就業(yè)人口百分比”,因為餐飲服務業(yè)是典型的第三產業(yè)但與信息化水平沒有必然聯系;③“人均年使用函件數”被刪掉,是因為計算機等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使傳統(tǒng)意義上的函件數量下降,但信息化水平卻不會因此而降低;④把原有的“每萬人書籍銷售網點數”改為“每萬人年圖書出版種數”,因為書籍銷售網點數無法統(tǒng)計;⑤刪去“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因為在現代社會中,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的人口密度都比較大(如印度、中國),但這并不能說明發(fā)展中國家的信息化指數比較高,相反大多數都比較低;⑥在信息系數中將“個人消費中(除衣食住外)雜費的比率”改為“個人消費中信息消費的比例”,因為許多娛樂消費不能算作信息消費;⑦新增加了“每萬人量和每萬人專利申請數”兩項指標,因為“數”是說明社會科學領域科研能力的最好例證,是一種信息生產能力?!皩@暾垟怠笔钦f明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科研開發(fā)能力的最好的證明,從專利數上能反映出信息化的水平狀況。
3對我國進行信息經濟核算的建議
通過對我國現有國情的分析,結合國民經濟核算的有關事項,作者認為在我國進行信息經濟核算的過程中,應當采用信息投入產出方法。信息投入產出方法是從信息經濟的角度把國民經濟部門劃分為信息產業(yè)部門與非信息產業(yè)部門,再依據“全口徑”投入產出表及有關的統(tǒng)計資料,編制信息投入產出表,然后計算一系列經濟技術指標,對信息經濟進行深入分析。這一理論與方法的應用不僅可以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信息經濟發(fā)展水平,而且能夠對信息產業(yè)部門的經濟效益、信息產業(yè)部門的發(fā)展對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fā)展的影響及產業(yè)結構進行定量分析,從而為制定信息化建設的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信息投入產出法重點需要確定的指標包括:最終產品結構與增加值結構、感應度與帶動度和部門經濟效益分析三個指標。其中,最終產品結構與增加值結構指標是按信息部門(信息工業(yè)部門(信息Ⅰ)、直接信息部門(信息Ⅱ)、間接信息部門(信息Ⅲ))與非信息部門劃分的國家四大部門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來衡量的;感應度與帶動度指標(其中,感應度表示國民經濟系統(tǒng)各個部門的最終需求每增加一個單位,第i部門相應要增加的總產出值;帶動度表示第j部門的最終產品每增加一個單位時,帶動國民經濟系統(tǒng)各部門總產出的增長量)是通過對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各指標貢獻的核算,確定信息投入在國民經濟穩(wěn)定增長中發(fā)揮的作用;部門經濟效益分析指標則是通過計算信息部門的經濟效益來衡量其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波拉特.李必祥譯.信息經濟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2陳禹,謝康.知識經濟的測度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3宋玲.信息化水平測度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4曾昭磐.根據“全口徑”投入產出表編制信息投入產出表的矩陣方法及應用[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01(1)
5張守一.信息經濟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6宋玲.信息化水平測度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7周先波.信息產業(yè)與信息技術的經濟計量分析[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8秦玫芬.信息化水平測算方法的改進及實例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0(5)
9鄭建明.中國社會信息化進程測度報告[J].情報科學,2000(10)
篇7
一、國債規(guī)模衡量指標及對我國國債規(guī)模的現狀評價
國債有不同的內涵。
通常來說,國債是指政府在國內外發(fā)行債券或向外國政府和銀行借款所形成的國家債務1。廣義地講,國債是指政府實際負擔的債務,除國家預算公布的債務外,還加上或有債務(或有債務是指國有銀行系統(tǒng)中的壞帳,隨著目前現收現付制逐漸取消而產生的退休金債務,國家擔保的公共和非公共部門的國外借款,糧食收購和流通中積累的損失)2。在眾多學者分析與評價債務規(guī)模時,國債有時指內債,有時指外債,這些差異不影響他們提出基本一致的結論與政策建議。但涉及到總的債務規(guī)模時,對形勢的某些判斷則有所不同。
國債規(guī)模即內外債規(guī)模包含三層含義:一是歷年累計的債務總規(guī)模;二是當年發(fā)行的國債總規(guī)模;三是當年到期需還本付息的債務總額。我國從1979年開始恢復發(fā)行公債,截止到1998年,累計公債發(fā)行13755.8億元,1997年底公債余額為4825.84億元,年度公債發(fā)行額從1979年35.31億元增加到1998年的3310.9億元,國債規(guī)模增加速度之快、幅度之大,使它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分析和評價國債規(guī)模有不同的角度和指標。有學者認為,判斷國債規(guī)模適度與否的主要指標有五項:一是債務依存度,即當年國債發(fā)行額/當年財政支出額,它表明當年財政支出中多少是由債務收入支持,指標越高,說明對債務的依賴性越大。二是國債負擔率,即國債余額/GDP,表示國民經濟的國債化程度,指標越高,表示國債對經濟的干預越強,而財政收入相對不足。三是國債償還率,即當年國債到期付息額/GDP,指標越高,表示債務償還越集中,國債期限結構不合理。四是財政分配率,即當年國債發(fā)行額/GDP,比率越高,表示財政通過發(fā)行國債集中的財力越大。五是國民應債率,既人均國債量/人均存款,指標越高,表示居民年收入中購買國債的比率越高,而其潛在購買力不足3。按照國際標準,前4項指標的警戒線分別是20%、15%、6%、3%。我國的實際情況是,國債依存度在1996年已達26%,超過國際警戒線;國債負擔率1995年達到5.2%,國債償還率1994年為7.48%,1995年為13.48%,財政分配率1991年超過警戒線,達到3.3%,1995年末3.8%。儲蓄存款的應債比率1995年僅為5.1%,但人均國債量占人均年收入比例較高。由此可見,對國債發(fā)行規(guī)模影響程度的大小依次是國債償還率、國民應債率、國債依存度、國債負擔率,其中三項指標超標說明不能對繼續(xù)擴大國債規(guī)模過于樂觀。
也有學者提出這樣幾組相對指標,債務依存度、國債償債率、國債負擔率、居民應債力,其中國債償債率指一年的還本付息額/當年財政收入,居民應債能力指國債余額/居民儲蓄存款或其余額1。有學者從這樣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比較國債的增幅與財政收入的增幅,指出國債增幅超過財政收入增幅1倍以上,并在1985、1988、1990、1994四個年度出現跳躍式增長,說明國債增長與財政收入的增長沒有密切關系,主要取決于政府需要和國債自身還本付息。二是分析國債依存度,有三個口徑:內外債/國家財政支出,反映國債總規(guī)模;內債/財政支出,反映內債規(guī)模;內債/中央財政支出,反映發(fā)行主體的債務負擔;從90年代起,我國國債規(guī)模迅速擴大,債務依存度上升,1995年第一口徑指標超過國際警戒線,第三個口徑1992年就已經超過,1997年達到56%。三是分析國債償債率(國債還本付息/當年財政收入),1997年國債償債率超過20%,超過警戒線10%一倍,說明國債規(guī)模進入了借新還舊的惡性循環(huán)。四是分析國債負擔率(國債余額/國民生產總值),以控制在20%內合適,我國國債余額1990年為19.59%,1996年為20.76%,已到臨界點。五是分析債務支出的使用,指出消費性支出所占比率越來越高,大大降低了國債的償還能力2。
有學者從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個角度分析國債規(guī)模的衡量指標。從靜態(tài)的角度可分為國債償債能力指標和國民應債能力指標,前者有國債占GDP的比重和財政的債務依存度等指標,后者有國債占國民銀行儲蓄存款和手持現金的比重等指標。從動態(tài)上看,國債規(guī)模應當隨國民經濟規(guī)模變動而變動3。目前我國的國債規(guī)模中的應債能力、國債占GDP的比重均處在安全領域,而且具有擴張的空間;財政的債務依存度特別是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已遠遠超越了國際安全線,國債本息支付急劇增長,籌資成本居高不下,說明國債管理體制存在問題;財政收支占GDP的比重持續(xù)趨低,說明財政規(guī)模與其職能很不相稱。隨著國民經濟的發(fā)展、政府宏觀調控目標和手段的調整,國債規(guī)模應當相應地擴張或收縮。
還有學者在探討中提出,由于國債是一種借貸行為,國債規(guī)模同時受到政府財政的償還能力和社會資金供給能力的制約,所以考察國債的數量規(guī)模應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借貸二者中數量較小的一方決定了國債的最大限度,二是在最大限度下綜合考慮政府對債務資金的需求以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確定合理的發(fā)行量4。有學者認為《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中關于財政赤字/GDP小于3%,國債余額/GDP小于60%的規(guī)定,借鑒了歷史的經驗教訓,可以起到防止赤字在短期內擴大、保持國債的相對穩(wěn)定、防范經濟風險的作用,因而可供我們參考5。但也有學者指出,以《馬》條約中的規(guī)定作為警戒線,是一種誤解6。文章認為,規(guī)定的意義不在于數字本身,而是為了歐共體成員國將財政赤字和債務保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3%和60%只是成員國限制線。
上述文章所提及的國債均指內債或內外債,有學者認為除了以上涉及的國債規(guī)模指標外,還應考慮國有銀行壞帳和或有債務,把國家綜合負債率(內外債與或有債務之和/GDP)作為監(jiān)控債務規(guī)模的主要指標。其中最重要的是國家綜合負債指數,從最大口徑數在75%—100%之間來看,我國繼續(xù)發(fā)債的空間已經不大,再通過債務融資用于新的基礎設施的余地較小。這與大部分文章所認為的從國債余額占GDP的比重看,國債規(guī)模擴張還有很大潛力的觀點存在差異。
二、影響國債規(guī)模的因素
1.國債規(guī)模逐年增大的原因。一般認為原因在于:1財政赤字劇增。有學者分析指出,稅收收入隨著社會經濟體制與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在非規(guī)范性政府收入的沖擊下,出現大面積的流失,與此同時財政支出不斷膨脹,造成了赤字的連年擴大1。2赤字彌補方式的轉變。國債是赤字的一種彌補方式,從通過向中央銀行透支和舉借國債兩種方式彌補赤字到1994年后全部以舉借國債一種方式彌補,國債發(fā)行規(guī)模一舉突破千億元大關。3國債規(guī)模累積效應。國債到期必須還本付息,歷年發(fā)行額和滾存余額使每年還本付息額越來越大,到1995年后我國已出現發(fā)新債還舊債的局面。4強化政府職能的必然結果。為改善經濟結構、加大對基礎產業(yè)投資,需要大量資金,因此國債發(fā)行額增大是財政收入不足時強化政府職能的必然結果2,總之,債務規(guī)模趨大是體制轉軌時期諸方面矛盾的綜合反映3。
有學者著重從國債的作用進行分析,指出彌補赤字是國債規(guī)模擴張的主要原因,適應深化改革、加強重點建設、增強財政宏觀調控能力等也是國債規(guī)模擴張的重要原因4。
2.制約國債規(guī)模擴張的因素。
篇8
【關鍵詞】時序主成分;房地產;宏觀經濟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房地產行業(yè)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行業(yè),關聯著國民經濟許多行業(yè),其波動程度和周期狀態(tài)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走勢都產生重大影響。房地產周期是作為經濟周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經濟學家的研究對象。經濟學家對房產周期的研究就從未停止過,對房地產周期的研究開始和經濟周期的關聯聯系在一起,試圖從房地產經濟的拐點對經濟周期作一定的預測。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和美國的次貸危機導致整個經濟系統(tǒng)的蕭條,經濟學家尤其重視房地產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大量的實證研究文獻研究了房地產對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梁云芳,高鐵梅(2006)研究了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因素和房地產對相關行業(yè)的影響,論證了中國的房地產行業(yè)只存在局部泡沫,并且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行業(yè)對相關行業(yè)的拉動作用巨大。何國釗(1996)把房地產周期歸結為投資和政策的波動,政府政策對房地產發(fā)展的影響要遠大于西方國家市場經濟模式下的自主投資,因此政府投資和政策導致了房地產的周期性波動特征。而丁烈云(2003)把影響房地產周期的因素擴大了,從政策、市場行為、投資、心理因素和城市發(fā)展狀況等,對房地產周期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同樣認為中國的經濟政策導致了中國的房地產周期性波動。反映房地產行業(yè)發(fā)展有許多指標體系,并且沒有統(tǒng)一歸類,對此,張欣莉,羅樂(2006)從反映房地產周期波動的各個指標體系出發(fā),選取了影響房地產行業(yè)發(fā)展波動的主要指標,經過相關性分析,得到了主要影響房地產行業(yè)指標的分類,這為研究我國房地產行業(yè)的發(fā)展周期性波動提供了一個比較合適的手段。唐志軍,巴曙松(2009)選取了影響房地產行業(yè)發(fā)展的14個指標出發(fā),對我國房地產行業(yè)的周期性情況進行分析,認為一個穩(wěn)定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和持續(xù)增加的國民收入是房地產行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運用時序全局主成分方法研究我國房地產行業(yè)的周期性特征,在有關時序全局主成分研究方法的文獻中,多數利用此方法研究其他行業(yè)的周期性特征。但利用時序全局主成分法來研究我國房地產行業(yè)發(fā)展方面的文章還不多見。
二、時序主成分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主成分分析方法是利用降維的思想,在損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個指標轉化成幾個綜合性的指標。把轉化生成的綜合指標成為主成分,其中每個主成分都是原是變量的線性組合并且各個主成分之間互不相關,這樣在研究復雜問題時就可以只考慮少數幾個主成分而不至于損失太多信息,使得問題得到簡化。簡而言之就是把需要研究的多個指標轉化成少數幾個指標,并且這少數幾個指標包含原來指標的大部分信息。
時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是把時間序列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結合在一起,在傳統(tǒng)主成分分析的基礎之上,利用主成分的方法在原來的變量數據中提取一定的主成分,再利用提取出的主成分合成一個能夠包含所有變量大部分信息的綜合性指標,并把這個綜合性指標以時間序列的方式展示出來,通過分析這個綜合性指標的軌跡試圖尋找到所要研究問題的動態(tài)特征。
(一)時序主成分分析方法
設對某一事物的研究設計P個指標,分別用X1,X2,…,Xp表示,這P個指標構成的P維隨機向量為X=(X1,X2,…,Xp)′。對X=(X1,X2,…,Xp)′進行線性變換,可以生成新的綜合變量,用Y表示,新的綜合變量滿足下面的表達式:
Y1=u11X1+u12X2+…+u1pXp
Y2=u21X1+u22X2+…+u2pXp
………………
Yp=up1X1+up2X2+…+uppXp
(1)Yi與Yj互不相關也即協方差矩陣COV(Y)為對角矩陣。
(2)u2i1+u2i2+…+u2ip=1,i=1,2,…p。
(3)Y的方差應盡可能的大,即Y1是X1,X2,…,Xp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Y2是與Y1不相關的X1,X2,…,Xp所有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同理Yp是與Y1,Y2,…Yp-1都不相關的X1,X2,…,Xp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
基于以上原則的綜合變量Y1,Y2,…Yp成為原是變量的第一,第二,…第P主成分,其綜合變量在總方差中所占比重依次遞減,通常只會挑選前幾個方差最大的主成分,從而簡化系統(tǒng)結構。
(二)時序主成分分析法具體步驟
(1)首先是排除不同數據之間的單位差異,也即是不同數據之間量綱的區(qū)別,對此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數據標準化處理公式為:x*ij=(xij-i)/σi,xij為第i個指標第j個分區(qū)的原始數據,i為第i個指標的樣本平均值,σi為第i個指標的樣本標準差。記Zi為標準化處理后的Xi矩陣。
(2)根據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x*ij)p×n計算相關系數矩陣R=(rij)p×p,其中
rij=11p∑p1n=1(xni-)(xnj-)/σiσj
(3)計算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根據R-λI=0計算特征根λi,對得到λi的進行排序,并且得到相應的特征根λi對應的特征向量b1,b2…,bp。
(4)這樣能夠得到單個特征根對應的貢獻率:ei=λi/∑p1i=1λi、與多個特征根的累計貢獻:Ej=∑m1j=1λj/∑p1i=1λi(m
(5)對于特征根λi進行排序后,我們去λi>1的所有特征根數為m,并求出這些特征根對應的累計貢獻率Ej。
(6)這樣Yi=bT1Z,Y2=bT2Z,…,Ym=bT2Z成為第一、第二、…、第m主成份
(7)在構造綜合評價指標時選取前m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e1,e2,…,em作為權重,得到綜合的評價指標:F=e1Y1+e2Y2+…+emYm,我們根據F的時序圖來分析這個綜合性指標的運動規(guī)律進而分析數據的結構變遷。
三、時序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我國房地產行業(yè)
(一)數據指標的選取
反映房地產行業(yè)發(fā)展的指標眾多,對此本文參考譚剛(2001)在深圳房地產周期研究中提出的16項指標體系和曲波《房地產經濟波動理論與實證分析》中對房地產指標的具體分析,選取了從宏觀、產業(yè)多層面的多個指標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表1房地產行業(yè)指標選取
宏觀層面1GDP增長率(x1)、國民收入增長率(x2)、居民消費水平x(3)產業(yè)層面1金融類1房地產開發(fā)貸款增長率(x4),廣義貨幣M2供應量增長率(x5)價格類1房地產銷售價格增長率(x6)交易類1銷售面積增長率(x7)、銷售額增長率(x8)生產類1竣工面積增長率(x9)、施工面積增長率(x10)、購置土地面積增長率(x11)、開發(fā)投資額(x12)、本年新開工面積增長率(x13)以上數據增長率都是同比增長率,由于1998年后有關房地產的數據國家才開始公布,因此本文的樣本區(qū)間為1998Q1-2013Q4。國民收入只有年度數據,本文對此進行二次函數插值法把年度數據轉換成季度數據,居民消費水平采取同樣的方法進行轉化,隨后對這兩個變量求同比增長率。房地產價格指數由于2011年后國家不再公布整個房地產行業(yè)的價格指數,而是只公布70個大中城市的價格漲幅,對此本文選取了2011年后中國指數研究院公布的“百城價格指數”來補齊數據到2013年度,本文所選取的數據均是季節(jié)數據,其他數據均根據中經網數據庫所得。
篇9
自1994年以來,我國的國債規(guī)模不斷擴大,特別是近兩年來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國債規(guī)模進一步膨脹,因此,不免使人們產生了一些擔心:現有的國債規(guī)模是否過度了?這樣的國債規(guī)模是否會造成沉重的償債負擔從而 影響 到未來的 經濟 發(fā)展 ?這是學術界和實際決策部門普遍關注和無法回避的現實 問題 。要對此作出理性而準確的回答,不但要對 中國 現在的財政經濟狀況及其未來的走勢作出準確的分析,還要通過對衡量國債適度規(guī)模經濟指標的國際比較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斷。下面,本文就通過衡量國債適度規(guī)模的主要指標來分析一下我國國債的發(fā)行規(guī)模及合理走勢。
一、衡量國債適度規(guī)模的主要指標及其國際比較。
國債不是一個孤立的經濟范疇,它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財政收支狀況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判斷與確定一國的國債是否適度不能僅僅看國債本身的絕對值,它不能準確的反映一個國家的應債能力與財務負擔狀況,而必須用被國際上公認并經常使用的指標和經驗數據來對各國的國債規(guī)模進行考察,并依此對中國的國債發(fā)行規(guī)模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斷。而 目前 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國債規(guī)模的指標主要有:(1)國債負擔率=當年國債余額/年度gdp;(2)借債率=當年國債發(fā)行額/gdp;(3)國債依存度=當年國債發(fā)行額/財政支出;(4)償債率=還本付息額/財政收入。前兩個指標是從國民經濟大局角度考察國債規(guī)模,而后兩個指標是從財政收支的角度來考察國債規(guī)模的。對于我國的國債發(fā)行規(guī)模,具體比較分析如下:
(一)對國債負擔率的比較。從 理論 上講,國家財政支出的需求壓力和償債能力、居民收入和儲蓄水平以及國內生產總值規(guī)模和國債的收益率高低都是制約國債發(fā)行規(guī)模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因素集中在一點,就是國內生產總值的規(guī)模。換句話說,影響國債規(guī)模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國內生產總值。那么,考察國債的相對規(guī)模最有意義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國債負擔率。自80年代以來,大多數國家的政府債務規(guī)模都有大幅度的擴大,如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的債務規(guī)模(國債負擔率)都幾乎翻了一倍,不過,在經濟發(fā)達程度相近的國家中,債務規(guī)模有很大差別。有的國家的債務規(guī)模只相當與gdp的22.5%(如1995年的瑞士),而有的國家超過了120%(比利時)。而發(fā)展中國家的國債負擔率則大都經歷了一個先升后降的過程,表明發(fā)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對國債的依賴程度有所減弱。正確分析和認識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并在與國外的這一指標進行比較時,不能僅看數量上的對比關系,還必須把握如下重要因素,否則有可能對我國的國債取向產生誤導:其一,隨著國債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中國的國債負擔率亦出現了較快增長的趨勢。1980年僅為1%,1990年為4.8%,1995年為5.6%,到1998年已上升到8.2%,增長的勢頭非常的迅猛。其二,西方發(fā)達國家的高債務是建立在雄厚的財政基礎之上的,整個國家對債務的應債能力比較強。而中國做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不僅經濟發(fā)展與國外相比有較大的差距,而且國家的財力集中程度也要低得多,1999年預算內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僅為12.6%,即使加上政府部門的各種預算外收入,也僅為20%左右。因此,從整體上講,我們對債務的承受能力比國外要相對弱一些,債務負擔率不能簡單的和國外進行對比。其三,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fā)達國家,其國債的累計規(guī)模之所以年能達到今天這樣高低水平,是上百年累計下來的結果。而我國舉債的 歷史 不長,從1981年發(fā)行第一批國債至今,也不過20年的歷史,但我國的國債規(guī)模按目前這樣的勢頭發(fā)展下去(自1994年以來,我國國債余額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高達30%左右)就很可能會達到難以控制的程度,甚至會趕上有著較長舉債歷史的西方發(fā)達國家。其四,各個國家的政府債務規(guī)模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經濟結構、 法律 制度和債務管理機制等因素的制約。因此,在進行債務規(guī)模的國際比較時,,要充分考慮到其經濟結構、法律制度和 金融 市場發(fā)達程度等方面的制約因素。一般的,證券市場越發(fā)達,對國債規(guī)模的承受能力也將越強。一美國為例,1995年的國債余額約為3.6萬億美元,國債負擔率達51%,但由于美國政府債券市場是世界上最發(fā)達的政府債券市場,美國政府債券的發(fā)行一直較為通暢。這主要得益于美國政府債券是證券市場中流動性最好的金融商品,大多數證券中介機構和美國居民都青睞政府債券,而不是其它金融工具。因此,雖然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到1998年僅有8.2%,但考慮到我國的財力集中程度和證券市場的發(fā)育程度等因素,我國的國債負擔率在近期內不易過高。
(二)、對借債率的比較。國債借債率是指當年國債發(fā)行額與當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當年gdp對當年國債增量的利用程度。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借債率一般在3%…10%,而
(三)債務依存度的比較。國債依存度是任何一個國家考核國債規(guī)模是否適當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值財政支出依靠債務收入來安排的程度,用公式表示為國債依存度=國債年度發(fā)行額/財政支出。就 法律 或制度的意義看,至今為止我國國債只限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是不能發(fā)行公債的。這樣,依靠國債滿足財政支出需要的只能是中央政府,即國債依存度這一指標對中央財政才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們在作比較 分析 時,實際上是拿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即年度國債發(fā)行額與中央財政支出之比)與西方國家財政債務依存度來作對比。我國的債務依存度是非常高的,1998年度國家財政債務依存度和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分別高達29.65%和71.12%,幾乎高出日本、英國和美國的3-10倍。 目前 各發(fā)達國家的債務依存度一般在10%-20%之間,日本政府即使在最困難時期債務依存度也不過37%。顯然,我國以滿足“ 社會 公共需要”為主體格局的中央財政支出,其資金來源一半以上要依賴發(fā)行國債,不僅與政府本身的性質不符,而且,長此以往,恐怕難以維繼,其潛在的風險是不言而喻的。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由于各國的財政體制和預算編制 方法 不同,在對國債依存度進行比較是,一定要注意其可比性。尤其要注意的是:第一,在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這個 計算 指標中,“中央財政支出”這一指標僅包括政府預算內支出,而在當前政府收支被嚴重扭曲的情況下,占相當大比重的政府收支游離在政府預算之外,保守的估計,預算外收支至少占全部收支的一半,而且中央預算在整個政府預算中的比重也偏低。因此,中央財政支出這一指標是被低估了,具體到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則被高估了。第二,我國的財政預算編制方式與西方發(fā)達國家不完全相同,比如債務利息的規(guī)模已越來越大,但尚未編列在預算支出中 ,使帳面上的中央財政支出小一塊。又使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被高估了一塊。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就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嚴重偏高就得出要立即壓縮國債規(guī)模的結論。但不管這個指標被怎樣高估,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偏高則是不爭的事實,應該引起警覺,絕不能掉以輕心。
(四)償債率的比較。國債償債率是指一年的國債還本付息額與財政收入的比例關系。債務收入的有償性,決定了國債規(guī)模必然要受到財政資金狀況的制約。因此,要把國債規(guī)??刂圃谂c財政收入適當的水平上。這一指標,國際上公認的安全線是8-10%,我國在1994年以前,由于國債的發(fā)行規(guī)模不大,國家財政收入用于債務支出的也就不多,償債率較地,如1990年不過是6.5%。但從1994年起,國債的發(fā)行規(guī)模劇增,由此導致的債務支出總額迅速上升,國債償債率從1994年的9.6%迅速攀升到1998年的22.4%,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安全線。
二、基本結論。
通過以上對四個指標的對比分析,關于我國的國債發(fā)行規(guī)模,我們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結論:1、西方國家國債依存度較低,國債負擔率較高,與我國的情況正好相反。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西方國家年度國債規(guī)模發(fā)行絕對量較大,但與其年度巨額財政收入相比,相對量顯得較小。以美國為例,1993年的財政收入高達11535億美元,而同期我國財政收入僅有4398億元人民幣。若按現有匯率計算,相當于我國財政收入的22倍。二是這些西方發(fā)達國家實行市場 經濟 的 歷史 比較長,因此,國債發(fā)行時間也早,尤其是以發(fā)行中長期(10-20年)的國債為主體品種,因此,歷史累計額較大,比較起來,其國債負擔率 自然 比較高。2、從上面判斷國債規(guī)模的主要經濟指標來看,很難簡單講, 中國 國債規(guī)模是大了還是有較大的回旋余地,一個讓人們較易接受的事實是,中國國債規(guī)模處于國民經濟應債能力寬松而財政債務重負的矛盾當中,即既有寬松的一面,也有嚴峻的一面。那么, 問題 的關鍵是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既要充分發(fā)揮國債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以及對經濟運行的反周期調節(jié)作用,又要防止國債規(guī)模過大對財政收支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避免像某些 發(fā)展 中國家那樣因政府債務問題而陷入信用危機和財政危機。3、從動態(tài)趨勢看,中國國債發(fā)行規(guī)模經歷了自1994年以來的以30%多的速度急劇擴張,正面臨者巨大的壓力和與日劇增的風險。今后的若干年內,只要國內國際 政治 、經濟形勢不發(fā)生大的突變,對國債發(fā)行規(guī)模進行增長中的“微調”或許是一種有效的政策選擇??紤]到國債總量政策的慣性作用,未來幾年要壓縮國債發(fā)行規(guī)模是不現實的,也不符合當前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客觀要求,但國債發(fā)行規(guī)模要想連續(xù)保持這幾年的增長勢頭也是難以維繼的。所以,現實的選擇只能是增長中的“微調”,而且,這種“微調”只能建立在“振興財政”和“優(yōu)化國債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即要在提高“兩個比重”的或國家可支配財力水平的基礎上適度擴大國債規(guī)模。同時,要繼續(xù)調整國債政策,規(guī)范國債市場,優(yōu)化國債結構,是國民經濟應債能力得到較好的釋放。
參考 文獻 :
1、管圣義、劉邦馳,“我國國債規(guī)模與限度的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 研究 》,1999、7。
2、馬濤,“國債擴張動因何在”,《經濟日報》,1999.9.13。
3、倪紅日,“擴大國債的可行性研究”,《涉外稅務》,1999.9。
篇10
一、近年來我區(qū)國民經濟增長的突出特征以及變化趨勢
1我區(qū)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高速增長平臺
1997年以后,內蒙古GDP增長速度在經歷較長時間的回落和調整后,2001年起逐漸步入一個均衡高速增長區(qū)間,2003年成功越過了15%的增長平臺,進入加速上升階段。目前,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顯示出持續(xù)高速增長的顯著特征。
分三次產業(yè)看,1990年以來,我區(qū)第一產業(yè)基本在5%的增長平臺附近波動,第三產業(yè)與GDP的增速接近,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第二產業(yè)的增速近年來則遠遠高出第一、二產業(yè)。
2三次產業(yè)結構趨向高級化,第二產業(yè)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在經濟總量迅速增長的同時,三次產業(yè)的結構也更趨于合理化、高級化,由1996年的32∶37∶31變?yōu)?003年的20∶45∶35。第一產業(yè)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產業(yè)的比重較快上升,其上升幅度為8個百分點,約為第三產業(yè)比重升幅的一倍。顯示出目前我區(qū)工業(yè)化初期向中期過渡的過程中,第二產業(yè)尤其是工業(yè)仍然是拉動我區(qū)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假設2003―2010年GDP年均增長速度為15%,到2005年三次產業(yè)的比重將變?yōu)?6∶50∶33,第二產業(yè)的比重將上升到50%。
3三大需求各具增長特點:消費增長穩(wěn)定,投資增長迅猛,出口加速增長;三者初步形成良性循環(huán)增長
近年來,我區(qū)三大需求全面增長,共同拉動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三大需求各具增長特點。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的波動劇烈,增長幅度遠遠高于消費和出口的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雖然相對最低,但是上升穩(wěn)健;海關出口增長較快上升,逐漸超過了40%這一較高的速度。
近年來,我區(qū)居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有效改善了居民的收入預期,增強了居民的消費意愿,帶來了消費需求的穩(wěn)步增長;消費和出口的上升又引致了投資的增加,三大需求初步構成良性循環(huán)增長,共同拉動了國民經濟的上升。目前,三大需求的變動趨勢為:投資、出口將進一步加快增長,消費將繼續(xù)穩(wěn)定增長。
4我區(qū)主要工業(yè)產品產量大幅度上升
近年來,我區(qū)能源、冶金、建材和乳制品等主要工業(yè)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強,市場需求上升,產量激增,帶動了我區(qū)優(yōu)勢產業(yè)、主導產業(yè)的整體突破。
輕工業(yè)產品中,最具代表性、增長最可觀的當屬乳制品和液態(tài)奶了。2002年以來,乳制品和液態(tài)奶的月度增長率基本在50―150%的高速區(qū)間震蕩。
電力、煤炭、鋼鐵等主要重工業(yè)產品的增長則自逐漸走高,步入到20%―30%的高速增長平臺之上。其中,發(fā)電量呈現穩(wěn)步上揚的態(tài)勢;原煤和生鐵明顯上揚,成品鋼材在去年年初大幅回落之后,目前正在快速回升。
二、今年一季度我區(qū)經濟增長主要特征
今年以來,我區(qū)國民經濟承接了上年的高速增長態(tài)勢,1―3月份,GDP增長速度達到了18 7%,高于去年同期水平59個百分點,各項主要經濟指標變動趨勢良好,國民經濟呈現出令人振奮的局面。
1三次產業(yè)均衡高速增長
1―3月份,全區(qū)國民經濟全面加快增長,三次產業(yè)均衡高速增長。1―3月份,第一產業(yè)改變了通常低速增長的狀態(tài),達到了15%這一歷史少有的高速度;第二產業(yè)的增長速度在上年較高增長水平的基礎上,又提高了85個百分點,達到了259%,繼續(xù)擔當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第三產業(yè)增長速度達到了114%,高于去年17個百分點,顯露出加快上升的跡象。
2工業(yè)高速增長,重工業(yè)增速超過輕工業(yè)
第二產業(yè)中,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增長強勁,增長速度高達359%,高于去年同期106個百分點之多。與此同時,工業(yè)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產銷銜接水平有所好轉,工業(yè)產品銷售率提高。
分輕重工業(yè)看,與往年相比,約占工業(yè)增加值75%的重工業(yè)增長速度顯著提高,1―3月份達到了41%(規(guī)模以上);輕工業(yè)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水平,增速為26%。
主要工業(yè)產品增長可觀。分產品看,乳制品、液態(tài)奶1―3月份產量的增長速度均超過了40%;電力、煤炭、鋼鐵等重工業(yè)產品產量的增長速度則超過或接近30%。
3消費穩(wěn)定增長,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物價小幅上揚
1―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繼續(xù)穩(wěn)步上揚,增長速度達到了135%,比去年同期高 0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全區(qū)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1―3月份,全區(qū)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為197%,高于去年同期91個百分點。1―3月份全區(qū)城鎮(zhèn)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增長速度為243%,遠高于收入的增長。
物價水平小幅上揚,1―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1,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分城鄉(xiāng)看,城市價格增長慢于農村牧區(qū);分品種看,食品價格增長最快;通訊等價格則有所下降。
4投資增長迅猛,重點行業(yè)投資大幅度提高
今年以來,我區(qū)固定資產投資形勢喜人,投資總量迅速上升、結構更趨于合理,投向電力、通信、計算機軟件業(yè)等重點和新興行業(yè)的資金增長迅猛。
1―3月份,全區(qū)固定資產投資高達1605%,基建投資、更新改造投資和房地產開發(fā)投資增長速度分別為1517%、1702%和1299%,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我區(qū)更新改造投資去年同期為負增長,而今年1―3月份則達到了1702%的高速度,表明我區(qū)產業(yè)升級的步伐在加快,將為未來經濟的增長奠定可靠的基礎。
三、2004年我區(qū)國民經濟運行趨勢判斷
12004年我區(qū)將面臨一個寬松的國內外宏觀經濟環(huán)境
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經濟等國家權威預測部門分析,2004年國際經濟環(huán)境將有望進一步趨好,世界經濟增長會略高于2003年。2004年中國經濟增長走高將成定局,全年GDP增長率將達到9%,基本與2003年持平。國家將實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投資增幅將穩(wěn)中趨降,物價漲幅將小幅走高,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幅將穩(wěn)中有升,外需拉動力將略降。
2對我區(qū)2004年宏觀運行趨勢的初步判斷
根據上述一系列分析,我們認為,2004年我區(qū)國民經濟將高開高走,逐漸加快增長,上半年GDP增速約為195%,全年增長速度將達到20%左右。對宏觀經濟各項主要指標的預測如下:
1)上半年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預測
GDP和三次產業(yè):GDP增長率將達195%左右,增加值約為938億元。其中第一產業(yè)增加值將達到84億元左右,增長率約為18%;第二產業(yè)增加值將達到529億元,增長率約為39%;第三產業(yè)增加值將達到325億元,增長率約為17%。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到346億元左右,增長率約為15%。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將達到513億元左右,增長率約為60%。
海關出口將達到132億美元左右,增長率約為50%。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約為102。
2)全年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預測
GDP和三次產業(yè):GDP增長率將達20%左右,增加值約為255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yè)增加值將達到464億元左右,增長率約為8%;第二產業(yè)增加值將達到1251億元,增長率約為30%;第三產業(yè)增加值將達到838億元,增長率約為139%。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到832億元左右,增長率約為145%。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將達到1800億元左右,增長率約為60%。
海關出口將達到203億美元左右,增長率約為45%。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約為103。
四、經濟運行中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在新一輪增長階段,我區(qū)同全國一樣,宏觀經濟運行中也還存在不少需要關注的問題。
1市場物價上升
糧價上漲依然是當前物價走高的主要因素。糧食、蔬菜和油類等農副產品大幅漲價,是近期居民消費價格快速上漲最主要的原因。在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價格所占比重約為三分之一,農副產品漲價直接推動了食品價格和居民消費價格的上漲。初步預計,目前糧食漲價可能尚處于本輪周期性上漲的初始階段,但上漲幅度較去年四季度可能會有所緩和。
工業(yè)消費品價格和服務類價格上漲,是消費物價走高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去年以來,能源、原材料漲價幅度較大,加上近期國際市場上能源、鋼鐵等原材料價格又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對工業(yè)消費品價格的推動作用將會逐漸顯現出來。然而,目前多數產品仍然處于供過于求狀態(tài),上游中間產品成本的上漲一時還難以全部傳導到工業(yè)消費品價格上來。
總體看,這一輪物價上漲對我區(qū)是有利的,不但能夠增加今年的農民收入,也加快了一些資源產品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促進企業(yè)產品結構升級。但物價上漲對城市低收入群體帶來的生活壓力、下游企業(yè)成本的增加以及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也要給予密切關注。
2外經貿環(huán)境改變
從入世時間表看,我國有相當部分關稅及非關稅減讓在2004年底結束過渡期。外貿經營權方面,我國承諾在2004年以后取消外貿權審批制,這意味著從2005年起,在中國的所有企業(yè)將擁有所有產品的進出口權(國家專營產品的除外)。農產品中實行關稅配額管理的大部分產品,包括小麥、玉米、大米、棉花、羊毛等,關稅配額的實施期都將在2004年底結束。服務貿易中的電信、證券、保險、銀行和分銷零售業(yè),2004年也將面臨大的變動,其中分銷及零售業(yè)將在今年內取消對外資的地域、股權和數量限制。
3貨幣政策趨緊
雖然今年我國將繼續(xù)執(zhí)行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但與前幾年相比,貨幣政策調控的重點和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銀行就已經針對貨幣投放過多、信貸增加過猛、消費品物價和生產資料價格都大幅度攀升、局部行業(yè)出現投資過熱等情況,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調控措施,最近,央行又提高了存款準備金率,發(fā)出了緊縮銀根的明確信號。因此,與往年相比,企業(yè)貸款可能會較前幾年難,我區(qū)電力、鋼鐵、電解鋁、水泥、城建、房地產等重點項目和新開工項目都需要大量的信貸資金支持,因此必須要切實重視企業(yè)融資難的問題,以保證我區(qū)2004年GDP增長目標的順利實現。
4有關政策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