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原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10:31: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正義原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正義原則

淺析行政法的“自然正義”原則

摘要:自然法始于希臘哲學,以理性主義為出發(fā)點。自然正義則是批判是否合乎公平正義的依據。自然法相信絕對價值的存在,追求普遍妥當的法律原則或正義標準。故自然法已成為“實定法”之指導原則、批判標準與衡量內在正義之準則,是在法律秩序的合理性與公正性兩方面所需要的最低條件,并成為檢證“實定法”本身妥當性的基礎。本文就自然正義原則在行政法中的具體實現和運用進行闡述。

關鍵詞:自然法自然正義英美法

1自然法概述

1.1自然法與正義

在這里,我基本上是將正義與公平在同一層面上使用了。自然法與正義的關系問題應當是首先必須解決的。一般說來,自然法理論是從用來區(qū)分合乎自然的人類的行為,所謂“自然”(Nature),可從“人性”(Natureofman)、“社會性質”(NatureofSociety)甚至是事物本質(NatureofThings)而演澤出人類行為完善無缺的規(guī)范。H.Kelsen認為自然自然法論者所主張的“自然”因時代與地域的差異而有不同。有時是指神,有時則指人性、歷史、社會的法則,且都主張絕對的價值或正義存在于自然之中。

自然法思想淵源久遠,自希臘哲學,經羅馬時代、中世紀、宗教革命,而至近世,每一時代的自然法論者均有其獨到見解。歸納其共同點,可認為人類社會生活所適用的行為規(guī)則,并不限于國家或政府制定的法律。在國家所制定的行為規(guī)則以外,存在有更普遍的行為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適用于任何人、任何時間與空間及不同社會之中。這種人類行為規(guī)范并非由任何人所創(chuàng)設,而是根據理性人的基本需要而存在,故可被人的理性認識。[②]這是一切個別行為規(guī)則之源泉;并構成批判一切人為規(guī)則內容的善惡與公平的準則。換言之,自然法學者均承認有一種較高或理想之“法”存在,并認為它是“實證法”(也可稱為“制定法”)的終極目標,且承認其絕對價值而追求絕對的正義。近代由于自然科學的勃興,經驗科學取代了理性運用,自然法思想因而趨于沒落,由法實證主義取而代之。然而,法實證主義的觀點卻狹窄而偏激,導致法律最終成為統(tǒng)治者的意志表現,使元首的意志成了法律與正義的根據,導致武斷與罪惡的法律產生。至“二戰(zhàn)”后,自然法思想卷土重來,自然法由追求絕對正義轉而尋求可適用于當前環(huán)境的理想標準,這種標準成為制定法的指導原則,甚至成為批判制定法的依據。

查看全文

法的統(tǒng)治與自然正義原則論文

內容提要:英國是普通法系的典型國家。普通法傳統(tǒng)中的“法的統(tǒng)治”原理和“自然正義原則”對英國行政法一直起著支配的作用,并由此形成英國行政法上的越權無效原則、合理性原則與程序公正原則等三項基本原則。這三項原則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英國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整體。

主題詞:英國行政法越權無效原則合理性原則程序公正原則

一、“法的統(tǒng)治”與自然正義原則

所謂“法的統(tǒng)治”(RuleofLaw),又稱“法治原則”,根據英國著名學者戴西(A.V.Dicey)的解釋,其涵義即“英國人依法,而且只依法進行統(tǒng)治”。戴西在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憲法研究導論》或《英憲精義》(IntroductiontotheStudyoftheLawoftheConstitution)(1885年第一版)一書中,明確地闡明“法的統(tǒng)治”有三種含義:第一,它意味著作為專制權力對立面的正式的法的絕對優(yōu)勢地位或優(yōu)越,它排斥政府方面的專斷、特權和廣泛的裁量權……在我們看來,一個人可以因違法而受到懲處,但是,他不能由于任何其他因素而受到處罰(Itmeans,inthefirstplace,theabsolutesupremacyorPredominanceofregularlawasopposestotheinfluenceofarbitrarypower,andexcludestheexistenceofarbitrariness,ofprerogative,orevenofwidediscretionaryauthorityonthePartofthegovernment…amanmaywithusbepunishedforabreachoflaw,buthecanbepunishedfornothingelse);第二,它意味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或社會所有的階層都要平等地服從由普通法院所運用的國內普通法律(Equalitybeforethelaw,ortheequalsubjectionofallclassestotheordinarylawofthelandadministrativebytheordinarylawcourts);第三,作為英國憲法的法律-在別國作為當然構成成文憲法典組成部分的規(guī)則-并不是由普通法院所確認和實施的個人權利的來源,而是其結果……因而,憲法是這個國家普通法律發(fā)展的結果(Thatwithusthelawoftheconstitution,theruleswhichinforeigncountriesnaturallyformpartofaconstitutionalcode,arenotthesourcebuttheconsequenceoftherightsofindividuals,asdefinedandenforcedbythecourts;…thustheconstitutionistheresultoftheordinarylawoftheland)。[①]

從上述三個含義來看,戴雪強調的法治即“無論任何權力,都要經常受到法的制約,并以此保障人民的權利和自由”?!胺ǖ慕y(tǒng)治”是近代市民革命時期打倒絕對封建帝王統(tǒng)治的理論。這種理論與19世紀的自由主義政治理論相結合,作為英國憲法的基本原理之一得到確立,與“議會主權”原則在近代英國憲法中同時占據了穩(wěn)固的地位。[②]所謂“議會主權”的原則,即議會制定法處于英國法的頂點,不存在優(yōu)越于它的法律,而且也不可能有審查它的機關。它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憲法斗爭勝利的結果,亦被戴雪稱為英國憲法的重要原則。同時,《權利法案》規(guī)定,國王未經議會同意而征稅、招募軍隊、廢止法律都屬非法行為,“這就肯定了議會的權力地位高于王權,王權的行使要受到議會的制約,從而確立了‘議會權力至上’的資本主義制度原則。”[③]

在英國,法治原則與議會主權原則同樣重要,共同構成了行政法的基礎,并由此產生了行政法的“一個中心原則”,這就是“越權無效”原則。[④]“公共當局不應越權,這一簡單的命題可以恰當地稱之為行政法的核心原則。”[⑤]這個核心原則正是英國法治原則和議會主權原則的直接后果。因為,根據法治原則,政府行使權力的所有行為,即所有影響他人法律權利、義務和自由的行為都必須說明它的嚴格的法律依據,受到影響的人都可以訴諸法院。根據議會主權原則,議會制定的法律為最高法律,法院必須無條件地適用議會所通過的一切法律,不能審查議會所通過的法律是否合法。因此,行政機關的行為如果在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范圍以內時,法院就無權過問。也就是說,英國法院對于行政訴訟的管轄權,只在行政機關行為超越其法律權限時才發(fā)生。法院通過判例由此發(fā)展了著名的“越權無效”原則。這一原則是英國普通法院進行司法審查的基礎。

查看全文

行政法自然正義原則管理論文

摘要:自然法始于希臘哲學,以理性主義為出發(fā)點。自然正義則是批判是否合乎公平正義的依據。自然法相信絕對價值的存在,追求普遍妥當的法律原則或正義標準。故自然法已成為“實定法”之指導原則、批判標準與衡量內在正義之準則,是在法律秩序的合理性與公正性兩方面所需要的最低條件,并成為檢證“實定法”本身妥當性的基礎。本文就自然正義原則在行政法中的具體實現和運用進行闡述。

關鍵詞:自然法自然正義英美法

1自然法概述

1.1自然法與正義

在這里,我基本上是將正義與公平在同一層面上使用了。自然法與正義的關系問題應當是首先必須解決的。一般說來,自然法理論是從用來區(qū)分合乎自然的人類的行為,所謂“自然”(Nature),可從“人性”(Natureofman)、“社會性質”(NatureofSociety)甚至是事物本質(NatureofThings)而演澤出人類行為完善無缺的規(guī)范。H.Kelsen認為自然自然法論者所主張的“自然”因時代與地域的差異而有不同。有時是指神,有時則指人性、歷史、社會的法則,且都主張絕對的價值或正義存在于自然之中。

自然法思想淵源久遠,自希臘哲學,經羅馬時代、中世紀、宗教革命,而至近世,每一時代的自然法論者均有其獨到見解。歸納其共同點,可認為人類社會生活所適用的行為規(guī)則,并不限于國家或政府制定的法律。在國家所制定的行為規(guī)則以外,存在有更普遍的行為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適用于任何人、任何時間與空間及不同社會之中。這種人類行為規(guī)范并非由任何人所創(chuàng)設,而是根據理性人的基本需要而存在,故可被人的理性認識。[②]這是一切個別行為規(guī)則之源泉;并構成批判一切人為規(guī)則內容的善惡與公平的準則。換言之,自然法學者均承認有一種較高或理想之“法”存在,并認為它是“實證法”(也可稱為“制定法”)的終極目標,且承認其絕對價值而追求絕對的正義。近代由于自然科學的勃興,經驗科學取代了理性運用,自然法思想因而趨于沒落,由法實證主義取而代之。然而,法實證主義的觀點卻狹窄而偏激,導致法律最終成為統(tǒng)治者的意志表現,使元首的意志成了法律與正義的根據,導致武斷與罪惡的法律產生。至“二戰(zhàn)”后,自然法思想卷土重來,自然法由追求絕對正義轉而尋求可適用于當前環(huán)境的理想標準,這種標準成為制定法的指導原則,甚至成為批判制定法的依據。

查看全文

國家行政法程序正義原則論文

摘要程序正義是英國行政法的標志性原則。該原則是在行政權急劇擴張的現代社會背景下,普通法院將起初用以規(guī)范司法權的自然正義原則適用于控制行政權,并根據行政行為的特點加以調整。避免偏私是程序正義原則的基本要求,而公平聽證則構成了程序正義原則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英國行政法;自然正義;程序正義;避免偏私;公平聽證

英國是普通法系的母國,是世界憲政與法治的發(fā)源地。程序正義集中代表了英國的憲政傳統(tǒng)與法治精神,是行政法的標志性原則。該原則不僅構成了美國、加拿大等普通法系國家程序正當思想的直接淵源,而且對法國、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的行政程序立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正如F·弗蘭克福特大法官所言:“自由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遵守程序保障的歷史?!弊匪莩绦蛘x原則的起源與發(fā)展,分析其基本內容和根本要求,不僅有助于深刻把握英國行政法的本質,深入理解普通法系國家行政法的特征,而且對我國的行政法治建設也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一、程序正義原則的起源與發(fā)展

程序正義原則在英國行政法上的產生和發(fā)展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有著深厚的思想基礎、堅實的制度基礎和深刻的社會原因。概言之,古老的自然正義理念是該原則得以產生的思想基礎,普通法院的權威地位是該原則得以形成的制度基礎,而行政權在近代英國的急劇擴張則構成了該原則得以發(fā)展的社會原因。

查看全文

環(huán)境正義研討論文

摘要:環(huán)境正義研究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黑人因為垃圾傾倒問題提出抗爭,引發(fā)美國社會公眾與學者的聲援,進而提出了環(huán)境正義這個新的倫理概念。本文主要著眼美國“環(huán)境正義”的概念和美國環(huán)境正義運動,評價美國環(huán)境正義的內容和應用:我們對于環(huán)境正義諸多方面的了解還遠遠不夠;環(huán)境正義給環(huán)境政策博弈中的每個參與主體帶來變化;環(huán)境正義更關注和強調同時代在環(huán)境利益分配時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行為不正義現象及矯正;環(huán)境正義揭示了環(huán)境利益通常表現為強勢群體的利益;環(huán)境正義關心不同經濟和文化背景下的群體所面臨的環(huán)境脅迫及其解決之道;環(huán)境正義運用了平等原則解決環(huán)境權利和義務。恰當的環(huán)境正義理論有著極大的實踐和指導意義,為有效解決生態(tài)危機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方法,對于構建中國環(huán)境正義理論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具有直接的指導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環(huán)境正義;美國環(huán)境正義運動;正義論

Abstract:TheresearchofenvironmentaljusticebeganinUSAwhentheAmericanblackstruggledagainstthewastedumpissuesinthe1980s.Later,supportedbytheAmericanpublicandtheacademiccircle,thestruggleledtotheemergenceofanewethicalconcept,namelyenvironmentaljustice.ThispaperevaluatestheacademicandpracticalvaluesoftheenvironmentaljusticetheorybyanalyzingthisnewconceptandAmericanenvironmentaljusticemovement.Intheestablishmentofthetheoryframework,manyconceptsneedclarifying.Thetheoryhasbroughtchangestoparticipantsofenvironmentalpolicysystem.Moreattentionhasbeenpaidtotherightsoftheweakgroupratherthanthestronggroupinenvironmentalbenefitallocation.Environmentaljusticefocusesontheenvironmentalcrisisofsocialgroupswithdiversifiedeconomicandculturalbackground,andbesides,solutionsarestudiedbasedontheequalityprincipleinenvironmentalrightsandduties.ThetheoryofAmericanenvironmentaljusticepresents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inthedevelopmentofenvironmentalethicsandtheestablishmentofenvironmentalfriendlysocietyinChina.

Keywords:environmentaljustice;Americanenvironmentaljusticemovement;justicetheory

正義問題是當今社會一個普遍性問題,當代社會的每個具體領域均涉及正義問題,如經濟、政治、法律、國際關系、教育和文化等。對“環(huán)境正義”給予特殊的關注,不外乎以下兩點:第一,環(huán)境問題具有有限性的特征凸現了公平和正義的分量。[1]因為環(huán)境問題主要由資源枯竭和環(huán)境污染構成。地球的有限性無法改變就有必要對人口及經濟發(fā)展進行控制。而限制誰的自由和發(fā)展則關乎正義問題。環(huán)境資源的有限性凸現了分配的正義。第二,環(huán)境問題具有公共性,環(huán)境問題的解決需要人類共同的行動,而公平又是統(tǒng)一行動的前提。環(huán)境正義問題不僅進一步拓展了人與自然關系發(fā)展變化的新格局,也標志著對生態(tài)危機成因及其解決之道的認識或反思的深化。

一、“環(huán)境主義”概念

查看全文

國外環(huán)境正義探析論文

摘要:環(huán)境正義研究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黑人因為垃圾傾倒問題提出抗爭,引發(fā)美國社會公眾與學者的聲援,進而提出了環(huán)境正義這個新的倫理概念。本文主要著眼美國“環(huán)境正義”的概念和美國環(huán)境正義運動,評價美國環(huán)境正義的內容和應用:我們對于環(huán)境正義諸多方面的了解還遠遠不夠;環(huán)境正義給環(huán)境政策博弈中的每個參與主體帶來變化;環(huán)境正義更關注和強調同時代在環(huán)境利益分配時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行為不正義現象及矯正;環(huán)境正義揭示了環(huán)境利益通常表現為強勢群體的利益;環(huán)境正義關心不同經濟和文化背景下的群體所面臨的環(huán)境脅迫及其解決之道;環(huán)境正義運用了平等原則解決環(huán)境權利和義務。恰當的環(huán)境正義理論有著極大的實踐和指導意義,為有效解決生態(tài)危機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方法,對于構建中國環(huán)境正義理論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具有直接的指導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環(huán)境正義;美國環(huán)境正義運動;正義論

Abstract:TheresearchofenvironmentaljusticebeganinUSAwhentheAmericanblackstruggledagainstthewastedumpissuesinthe1980s.Later,supportedbytheAmericanpublicandtheacademiccircle,thestruggleledtotheemergenceofanewethicalconcept,namelyenvironmentaljustice.ThispaperevaluatestheacademicandpracticalvaluesoftheenvironmentaljusticetheorybyanalyzingthisnewconceptandAmericanenvironmentaljusticemovement.Intheestablishmentofthetheoryframework,manyconceptsneedclarifying.Thetheoryhasbroughtchangestoparticipantsofenvironmentalpolicysystem.Moreattentionhasbeenpaidtotherightsoftheweakgroupratherthanthestronggroupinenvironmentalbenefitallocation.Environmentaljusticefocusesontheenvironmentalcrisisofsocialgroupswithdiversifiedeconomicandculturalbackground,andbesides,solutionsarestudiedbasedontheequalityprincipleinenvironmentalrightsandduties.ThetheoryofAmericanenvironmentaljusticepresents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inthedevelopmentofenvironmentalethicsandtheestablishmentofenvironmentalfriendlysocietyinChina.

Keywords:environmentaljustice;Americanenvironmentaljusticemovement;justicetheory

正義問題是當今社會一個普遍性問題,當代社會的每個具體領域均涉及正義問題,如經濟、政治、法律、國際關系、教育和文化等。對“環(huán)境正義”給予特殊的關注,不外乎以下兩點:第一,環(huán)境問題具有有限性的特征凸現了公平和正義的分量。[1]因為環(huán)境問題主要由資源枯竭和環(huán)境污染構成。地球的有限性無法改變就有必要對人口及經濟發(fā)展進行控制。而限制誰的自由和發(fā)展則關乎正義問題。環(huán)境資源的有限性凸現了分配的正義。第二,環(huán)境問題具有公共性,環(huán)境問題的解決需要人類共同的行動,而公平又是統(tǒng)一行動的前提。環(huán)境正義問題不僅進一步拓展了人與自然關系發(fā)展變化的新格局,也標志著對生態(tài)危機成因及其解決之道的認識或反思的深化。

一、“環(huán)境主義”概念

查看全文

紹爾斯正義論倫理思想透析

論文關鍵詞:正義論倫理定性道德和諧社會

論文摘要:《正義論》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瀚·羅爾斯的一部扛鼎之作,被譽為“二次大戰(zhàn)后倫理學、政治哲學領域中最重要的理論著作”。在這里我們綜述一下中外學者對《正義論》中倫理思想的探討,對我們更好地了解羅爾斯的《正義論》具有重要的意義。

羅爾斯對于正義理論的研究是為了批判傳統(tǒng)的功利主義,他進一步概括傳統(tǒng)社會契約論,提供一種對正義的系統(tǒng)解釋,以作為可行的選擇對象替代占支配地位的傳統(tǒng)的功利主義。這種系統(tǒng)解釋的結果,就是羅爾斯的作為公平的正義理論。

一、規(guī)范倫理學的定性研究

在《正義論》出版之前西方曾有過“規(guī)范性的道德哲學是否還有意義”的疑問和討論,而羅爾斯的《正義論》重開西方規(guī)范倫理學探究新風。因此,中外學者大都將《正義論》中的倫理思想歸類或定性為規(guī)范倫理學。在中國,萬俊人、白羽、周旺生、吳冠軍等許多學者皆如此認為。在萬俊人看來,羅爾斯正義論研究的楊L和最終目的是兩個正義原則,只不過羅爾斯的倫理規(guī)范主要是對社會的規(guī)范,而非對個人的規(guī)范,所以羅爾斯的倫理學仍然屬于規(guī)范倫理學范疇。白羽等學者也持有類似的觀點。

我認為《正義論》中的倫理思想更確切地應該定位于應用倫理學范圍。首先,《正義論》出版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處于一個危機四伏的年代: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zhàn)爭、民權運動、黑人抗暴斗爭等,當時的貧困現象成為令人矚目的社會問題。其中,越南戰(zhàn)爭和黑人抗暴斗爭對于羅爾斯思考和解決正義問題影響尤大。他認為嚴重的財富分配不均和金錢轉化為政治影響是美國卷入這場不義之戰(zhàn)的原因。在這種現實的背景下,羅爾斯的《正義論》所探討的平等自由、公正機會、分配份額、差別原則和代際正義等問題,恰似以一種倫理的方式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其次,羅爾斯用“作為公平的正義的社會”來表示他要構建的以自由為基礎的實質平等的社會,在他看來,這種社會是一種“政治正義的社會”,它要貫徹的是“政治的正義觀念”。他所講的是一種政治哲學,而政治哲學作為關注政治問題的倫理學,我們可以稱其為政治倫理學,就其屬于“政治倫理學”而言,它又應該屬于“應用倫理學”范圍。最后,在當今時代.社會不公平的問題日益凸顯,或說大家對社會公平的更加重視,《正義論》對于我們深化對社會正義問題的認識,解決政治、經濟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公平、正義問題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實踐意義

查看全文

我國公共管理制度創(chuàng)新探討

當前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十分特殊的轉型時期,且不論國際局勢的動蕩,單單著眼于國內的社會現狀就已經是境況堪憂。社會暴恐事件頻頻發(fā)生,官民矛盾日益激烈,貧富差距從未如此顯著,這些問題可以說是經濟快速發(fā)展導致社會制度脫節(jié)的結果,從深層次來看,其根本原因在于社會正義的長期缺失。反觀羅爾斯的《正義論》,其出現的時機正是美國的社會問題初顯端倪之時。實際上我國社會對正義問題的處理已經嚴重滯后,如何以一種公平的正義觀來進行社會制度的改革應成為當務之急。由此,對中國當下來說,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羅爾斯《正義論》里面有關的正義的論述,其正義原則對于充分解決公正、公平、平等這一問題,具有廣泛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羅爾斯正義理論提出的目的

在羅爾斯看來,功利主義沒有認真對待人們之間的差別。因為從原則上來說,功利主義允許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只要這樣做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福利。對于功利主義者來說,自由、義務、權利等等都只是為了達到功利最大化的手段。因而,極端來說,在功利主義原則指導下,奴隸社會或等級制度都是被允許的。羅爾斯是堅定的權利主義者,他的正義觀主張,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擁有確定不移且絕不容許侵犯的一些基本自由和權利,這與功利主義的觀點完全不同??陀^來說,羅爾斯的批評十分有力,其論證可以說暴露了功利主義的最大弊端??梢哉f羅爾斯還是通過這種批評揭示了功利主義理論內部的嚴重問題,為其試圖取代功利主義的目的實現了第一步。

二、羅爾斯正義理論的內容

在深刻地指出了功利主義的不足之處,并且革命性地重塑契約論之后,羅爾斯此時就可以順利地提出自己的正義觀,也即“作為公平的正義”。羅爾斯將他的正義觀分為“一般的”和“特殊的”。一般正義觀與特殊正義觀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后者為前者的一種特例。按羅爾斯自己的說法,一般正義觀可以表述為“所有的社會價值———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自尊的社會基礎———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對其中一種價值或所有價值的一種不平等分配合乎每一個人的利益”。至于特殊正義觀,就是指羅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這也是其正義觀的理論核心。

(一)第一個正義原則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和諧觀分析論文

摘要:社會正義是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一維。社會正義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有著不同的內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不能采用西方社會的正義觀,也不能因襲中國傳統(tǒng)的正義觀,而是需要有和諧的正義觀作為自己的理論支撐。和諧正義觀既不同于形式正義觀,亦有別于實質正義觀,它旨在尋求形式正義與實質正義之間的和諧,發(fā)揮二者在推動社會進步上的積極作用,因而可以視為一種新的類型的正義觀。和諧正義觀與社會主義本質、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當代中國的實踐是一致的。

關鍵詞:和諧社會;正義觀;形式正義;實質正義;和諧正義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惫秸x是社會和諧的前提,也是和諧社會構建的核心原剛,其他任何原則都不能也不應逾越社會正義的要求。因此,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將社會正義作為首選價值。社會正義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在不同時期、不同國度有著不同的內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不能采用西方社會的正義觀,也不能因襲中國傳統(tǒng)的正義觀,而是需要有和諧的正義觀作為自己的理論支撐。這既是正義觀的歷史性、具體性的邏輯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需要。

一、近代正義觀的歷史嬗變

在西方思想史上,正義最初作為宇宙論的一個理念,體現在公元前九世紀左右寫成的《伊利亞特》和《奧德塞》等文本中。公元前八世紀以后,隨著古希臘城邦的建立和立法活動的發(fā)展,正義與德性、正義與理性和正義與法的關系,逐步成為哲學家、思想家探討的重要問題。古希臘羅馬時期,正義被視為是善的顯現,因而是一種美德;它源自于人們的選擇,是理性對本能的抑制,故而是人性光輝的表征;依理性建立的國家和制定的法律,是正義的化身,故而應成為判斷行為是非和善意的標準,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這種正義觀在中世紀被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們加以“神圣化”,原本是人世間的正義反而成了上帝賜給人類的福音。

文藝復興以后,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需要,西方的正義觀發(fā)生了重大的轉變:在價值取向上,從對神的信仰轉到了對人的尊重;在內容上,從要求人們各守其位轉到了對自由、平等、博愛的追求;在形式上,從服從上帝的法律轉到了制訂人間的法律;在標準上。從《圣經》轉到了人的理性。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高等教育正義研究

[摘要]新時代高等教育處于內涵式發(fā)展攻堅階段和體制機制改革深水區(qū)。高等教育正義正朝向基于基本權利的正義方向發(fā)展,人們對優(yōu)質高等教育的向往與高等教育發(fā)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要實現高等教育正義,明確高等教育正義內涵、目標及可能的實現路徑是前提,馬克思高階正義思想正為我們回應這個時代問題提供了指導。

[關鍵詞]新時代;馬克思主義高階正義;高等教育正義;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教育正義

公平正義歷來是教育的永恒主題。自由主義正義理論以“組織良好的社會”的“立憲民主社會”為前提,但羅爾斯又指出:“現存的各種社會形態(tài)當然很少是在這個意義上組織良好的?!保?]由此觀之,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目標在于使“立憲民主社會”更加符合“組織良好社會”正義的要求,不會觸及超越這種社會制度本身的更高層次的正義問題。與羅爾斯不同,馬克思正義理論“是對作為一個目標的制度的正義與否的追問,而非對現實生活的制度正義性進行規(guī)范和辯護的正義理論”[2]。在我國,以市場經濟制度為背景的當代社會,高等教育不再是遺世獨立的“象牙塔”,而是與現實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在此情況下,以理論研究為主來回應現實社會要求的自由主義正義理論難以滿足高等教育正義的現實需求,而以現實社會和歷史原則為基點、立足“人類社會”的馬克思主義高階正義成為闡釋高等教育正義的首選。

一、馬克思主義高階正義立場的展現

馬克思是否反對用正義說明問題?這是在探討正義問題時必須要厘清的問題。馬克思正義觀與自由主義“應得正義論”有著根本區(qū)別,在馬克思看來,不存在永恒不變的“自然正義原則”,正義必然“內在于特定的生產方式”,并與特定歷史條件相關聯(lián)。(一)以批判“應得正義原則”為基本前提。自柏拉圖至羅爾斯,“應得”被看作是正義的基本內涵,正義即給應得者其所應得的“善品”?!霸趹谜x論中,應得者之所以應得,完全在于善品對于應得者而言所具有的特殊所屬關系,無論善品是權利、榮譽、職位還是財富”[3]。應得正義論以私有制和私有財產的天然正義為前提,為私有制下私有財產的不公平分配進行辯護,而判斷何為所得者其所應得的依據是作為被分配對象的“善品”與應得者之間的特殊所屬關系,但這種所屬關系如何確定?“權利和自由、權力和機會、收入和財富”[4]作為可分配的基本善品,在實際分配中如何實現按應得原則進行分配并切實保障?應得正義論的善品包含政治善品和物質善品,在人人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的當代社會,已經實現了政治權利的自由,但在物質善品的分配上,特別是收入和財富的公平分配問題成為應得正義論面臨的最大難題。在馬克思看來,以個人權利為基礎的應得正義論之所以應該受到批判,并不是說個人權利不值得追尋,相反對個人權利的追尋是馬克思終其一生為之奮斗的東西,而是說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應得正義論主張的個人權利具有一定欺騙性。馬克思主義正義觀以批判自由主義應得正義論為基本前提,在邏輯上是一個從低位階向高位階過渡、與不同社會歷史階段相對應的序列[5]。在馬克思看來,正義原則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發(fā)展階段的變換不斷調整,以適應新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馬克思討論過的正義原則有:權利原則、貢獻原則、需要原則,其中權利原則和貢獻原則屬于低位階的權利正義原則,需要原則是更高位階的正義原則,這三大原則在邏輯上是一個從低位階向高位階過渡的序列,與不同社會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相對應。馬克思在處理不同位階的正義原則時,總是用高階正義原則解釋和批判低階正義原則。在馬克思看來,不同正義原則有其相對應的特定歷史階段:資本主義社會以權利原則為核心;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以按勞分配為表現形式的貢獻原則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正義原則是以“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為制度表現形式的需要原則?!霸诠伯a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在迫使人們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后;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fā)展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6],才達到需要原則適用的社會發(fā)展階段。馬克思主義正義原則的歷史性和發(fā)展性特征與自由主義“應得正義論”爭鋒相對,馬克思主義正義觀在批判“應得正義論”的過程中奠定了其基調。(二)以“人類社會”的正義為立足點。馬克思政治哲學致力于追尋實質層面的“人的解放”,故而以“人類社會”的正義為立足點正是馬克思正義觀的題中之義。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從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相互關系的角度論述了猶太人的解放問題,并尖銳地指出政治解放只是資產階級的民主解放,但宗教、財產等等的不平等仍然存在?!爸挥挟敩F實的個人把抽象的公民復歸于自身,并且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體勞動、自己的個體關系中間,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只有當人認識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會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起來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離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7]。鑒于此,馬克思正義理論跳出自由主義正義的藩籬,站在“人類社會”的高位階為其正義理論設立起一個全新的框架,并以實現“人的解放”為其正義觀的濃重底色。在馬克思正義框架里,權利不再是永恒不變的東西,而是需要更高正義準則對其進行不斷修正和規(guī)范[8]?!芭f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9]。舊唯物主義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作是物性的相互聯(lián)系,將“社會”看作是一個“人人互為手段”而聯(lián)系在一起的有機體[10]。在物性的相互關系中,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是一種物性被動的關系。在黑格爾看來這就是一種人人各安其職的社會組織形式,“需要和手段,作為實在的定在,就成為一種為他人的存在,而他人的需要和勞動就是大家彼此滿足的條件。當需要和手段的性質成為一種抽象時,抽象也就成為個人之間相互關系的規(guī)定”[11]。馬克思則致力于通過無產階級社會革命,消滅私有財產,進而消滅宗教本身,最終實現人類解放。而“人類社會”的正義是一種建立在社會公平生產、分配基礎上的社會正義,致力于實現人們之間的“實質平等”而非形式平等的正義。在馬克思看來,大多數人生活得幸福與否是判斷一個社會是否正義的標準,建立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財產制度下的“形而下”正義,其實質是資產階級法權正義,掩蓋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實質不正義。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之下,人們根本無法享受到真正的自由,其宣揚的自由是虛假、根本無法實現的[12]。因而立足于“人類社會”的正義才是實質層面的、以“人的解放”為底色的正義。(三)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為終極關切。以自由主義為代表的當代政治學家特別強調正義的道德價值,正義作為一種道德價值層面的規(guī)范,與權利和義務緊密相關,正義只能在存在著權利與義務關系的地方發(fā)揮作用,只是一種評價社會基本制度正當性的標尺。馬克思高階正義思想則認為,正義關乎制度而不關乎道德,并且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為終極關懷。相對于資本主義制度下人的片面發(fā)展,“全面發(fā)展的人”是精神和身體、個體性和社會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發(fā)展的人。具體來說,“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包含四個層面的基本內容[13]:一是個人需要的全面發(fā)展,包含“社會創(chuàng)造的需要和自然的需要”[14]兩個層面。人的需要是其從事一切活動的源泉,人的各方面需要不斷滿足的過程也是促進社會生產力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二是個人能力(腦力和體力)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這是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最重要的價值目標,它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展示”[15]。馬克思認為“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fā)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包括思維能力”[16],人的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是“適應于不斷變動的勞動需要”[17];三是人的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全面發(fā)展的個人必定是有著自己獨特個性的人,在整個社會關系中有自己的獨特標識;四是個人社會關系的多方面發(fā)展?!吧鐣P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fā)展到什么程度”[18],而“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19]。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離不開社會關系層面的全面發(fā)展,社會關系的發(fā)展決定著一個人最終發(fā)展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生產力高度發(fā)達,勞動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人們美好生活之需要?!啊挥型ㄟ^大工業(yè)達到的生產力的大大提高,才有可能把勞動無例外地分配于一切社會成員,從而把每個人的勞動時間大大縮短,使一切人都有足夠的自由時間來參加社會的、理論的和實際的公共事務”[20]。而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唯一路徑。

二、新時代馬克思主義高階正義理論的建構與高等教育正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