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講堂學習材料范文
時間:2023-03-26 04:39: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道德講堂學習材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小學階段的孩子正處在“染之蒼則蒼,染之黃則黃”的道德發(fā)展關鍵時期,在這個關鍵期中所接受的道德教育將會成為孩子最基礎的“人格底色”,所形成的思想與品性,將很大程度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廉潔,是最基本的道德元素,也是一個人最基礎的品格。隨著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推進,從小對學生進行敬廉崇潔、誠實守信的教育,啟發(fā)和幫助學生樹立基本的是非觀念、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培養(yǎng)學生從小確立公民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對于培養(yǎng)具有良好道德素養(yǎng)的未來公民,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廉潔教育應該成為學校德育教育的應有之義。
我校黨支部充分利用校園主陣地開展了一系列廉潔文化宣傳教育實踐活動,使廉潔之花遍到了校園的各個角落。
1 加強制度建設規(guī)范化,落實廉潔文化進校園
廉潔文化進校園工作的保障是制度,立足點是規(guī)范辦學行為。我校認真貫徹落實《大武口區(qū)教育體育局進一步加強廉潔文化進校園的實施意見》精神,抓好黨風廉政責任制落實,建立黨風廉政建設制度,明確工作思路。貫徹落實《小學生守則》、《中小學日常行為規(guī)范》、《小學生禮儀常規(guī)》,建立健全德育工作制度,有效對學生進行廉政文化教育,促進良好校風的形成。進一步完善師德行風建設責任制、細化操作程序。落實教師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教代會制度,為進一步加強廉潔文化進校園工作,加大自查監(jiān)督力度,成立由校長任組長、副校長任副組長、教導處、教科室領導和年級組組長為主要成員的廉潔文化建設工作小組,制定了廉潔文化建設的工作規(guī)劃,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在學校師生中掀起一股崇尚“清正廉潔”之風。切實落實廉潔文化進校園工作。
2 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廉潔文化進校園的良好氛圍
為了促進廉潔文化建設深入人心,在宣傳形式上,我們做到:一是利用校園廣播、電子顯示屏、教師粉板字,經(jīng)常廣播、播放、展示廉政文化警示語,做到入眼入心,讓教師和學生明白廉潔的重要意義。我們還利用周一早晨升國旗儀式,進行了以敬廉崇潔、誠實、正直、節(jié)儉和有責任心為基本內容的國旗下講話。二是辦好以廉政文化內容為主題的班級板報、宣傳櫥窗、校園文化墻,廣泛宣傳廉政文化,傳播廉政知識,營造良好的學習宣傳氛圍。做到廉潔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有機結合,既美化了校園,又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三是以宣傳櫥窗為主制作以廉政警句為主要內容的宣傳牌,豎立在校園中心路旁,目的是為創(chuàng)設廉潔校園文化氛圍,營造健康優(yōu)美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做到廉政文化與“平安校園、快樂校園、書香校園、美麗校園”有機結合,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四是利用學校網(wǎng)站,廣泛宣傳廉政文化,傳播廉政知識,營造良好的學習宣傳氛圍。
3 以“敬廉崇潔”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為了出好一期以廉潔為主題的黑板報;辦好以廉潔為主題的櫥窗專欄;開展課外收集、閱讀廉潔為主題的小故事活動;進行一次敬廉崇潔為主題的手抄報比賽和書法競賽;開展“倡廉潔,講榮辱”為主題的作文、詩歌等創(chuàng)作征集活動;開展敬廉崇潔格言警句的征集活動;開展“創(chuàng)節(jié)儉校園”體驗活動,例如自己動手綠化美化校園、參加義務勞動,在活動中,鍛煉自己,培養(yǎng)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對學生進行立志、成才、做人的教育,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習慣。營造環(huán)境氛圍,加大廉潔文化建設宣傳力度。
4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廉潔文化
我們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尋找廉潔教育的結合點和切入點,充分挖掘語文、思想品德、社會等學科內容中廉潔教育的資源,并抓住要點,進行有效的教學,通過課本劇表演、經(jīng)典詩文誦廉潔等形式開展廉潔文化教育,把對學生的廉潔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學管理當中,讓廉潔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進網(wǎng)絡、進圖書館、進活動。以至“植根”到孩子們的心田。學校要求全體教師做學生的表率,在校園內逐步形成:黨員干部爭當廉潔自律的表率,教師爭當廉潔從教的楷模,學生爭當以廉為榮的好學生。
5 明廉唱廉,提升廉潔文化品味
為了提升校園廉潔文化的品味,我們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廉潔、歷史上有哪些廉潔文化作品和有哪些優(yōu)秀人物.讓學生不僅學會講廉潔故事、唱廉潔歌曲等等,最關鍵的是把廉潔以及與此相關的德性融入學生心里,內化為學生的品質,成為他們抵抗各種誘惑的堅強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從小樹立廉潔自律意識。切實增強廣大學生廉潔守紀的自覺性,在思想、學習、生活等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并把這種優(yōu)秀品格和良好習慣帶人社會,做一個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品行高尚、有責任心的現(xiàn)代公民。
6 開設“廉政講堂”,增強防腐能力
學校黨支部結合實際,組織開展“日日廉潔月月講”活動。要求每位教師、學生天天宣傳廉潔文化,日日做到廉潔守法。由學校領導、部門負責人對全體教師、班主任對學生開設每月一次的“廉政講堂”。學校全體教師從工作的點點滴滴處入手,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發(fā)展環(huán)境,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政治素質,提高學生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和辨別是非的能力。
7 家校互動促廉潔
在加強學校廉潔文化建設的同時,學校不斷推動和促進家庭廉潔建設,使學生在學校和家庭兩個環(huán)境中都能使自己的廉潔意識得以不斷強化。學校少先隊定期向家長發(fā)出學習材料、宣傳單,向家長宣傳我國歷史清廉名人,廉潔詩詞警句,使家長確立“先成人,后成才’意識。開展通過家庭教育論壇交流等活動,形成良好家庭氛圍,讓學生自覺抵制社會上、家庭里存在的各種錯誤庸俗觀念。我們還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等活動,做好以廉潔為內容的宣傳活動,以“小手牽大手”為抓手,在互動教育中放大“廉潔文化進校園”的社會效應。
篇2
【關鍵詞】“模塊式教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運用
一、“模塊式教學”的內涵
“模塊”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感知神經(jīng)學研究中心主任邁克爾?加扎尼加(Michael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職業(yè)教育開始引進“模塊”的概念,在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模塊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我國職教界總結出了相對適合我國國情的“寬基礎、活模塊”教育模式。所謂“寬基礎、活模塊”教育模式,就是從以人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發(fā),根據(jù)正規(guī)全日制職業(yè)教育的培養(yǎng)要求,通過模塊課程間靈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養(yǎng)學生寬泛的基礎人文素質、基礎從業(yè)能力,進而培養(yǎng)其合格的專門職業(yè)能力。具體來說,模塊教學模式的基本含義是:模塊教學是一種基礎的教學方法,它可以應用到初級教學、中級教學以及高級教學當中,模塊教學的一個核心內容就是根據(jù)學生的需求與外在的環(huán)境變化,來確定教學的內容,并進行教學分析和教學設計,從而形成相應的教學模塊;再根據(jù)各教學模塊的實際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手段,采用相應的考核方式組織教學。
二、“模塊式教學”的主要特點
1、具有靈活性。模塊教學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一個模塊可以是一個單元的知識,可以是幾個單元的組合,也可以是一本書的整合。從小的方面說,可以是一節(jié)課、一個小的學習點。大的模塊由小模塊組成,大的模塊可以組成更大的模塊,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這樣的設計便于教學,也便于學生反饋。學生由學期末的反饋變成模塊的反饋,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進展,對學生進行更有效的指導。
2、強化針對性。模塊式教學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以教材為核心的教學內容,便于教學管理與教學組織,教學組織上,以往設置某一門課程,內容多,針對性不強,而且課時少,講授內容的選擇主要由教師個人進行處理,而由于教師個體本身的局限性,很難處理得恰當,而在模塊中,知識點是同類的,它有很好的共性,這樣便于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來構建知識模塊和應用模塊,突破原有教學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強化針對性。
3、突出主體性。模塊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模塊教學始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師生的角色發(fā)生重大轉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擁有者、傳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學過程的參與者、引領者;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學習者、自主建構者、積極行動者。教師對學生的指導主要是幫助學生明確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和需要學習什么,幫助學生安排適宜的學習材料和活動情境,指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標。要把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結合起來,也要避免教師撒手不管的錯誤傾向。
三、“模塊式教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中的運用
(一)“專題研究”模塊
在實際授課中,一些教師講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往往受到學時、教材以及學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容易走馬觀花,難以深入。就教材而言,大多依據(jù)張岱年主編的《中國文化概論》、馮天瑜等所著的《中國文化史》以及陰法魯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史》等教材。這些教材各有千秋,大多從中國文化發(fā)展的淵源、經(jīng)濟基礎、發(fā)展歷程等入手,再分章節(jié)討論中國文化之分流如宗法制度、文學藝術、宗教文化、歷代官制、天文歷法、建筑風格等,內容涉及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些教材側重于分章討論,但內容顯得駁雜浩瀚、難以精專;有些教材則注重對中國古代文化史發(fā)展歷程的揭示,分各個時段進行論述,脈絡雖清晰,但宏觀闡釋不足。這些教材有助于學生對中國文化基本知識點的學習,但也易流于表面,講授深度往往受到牽制,更適合本科生和研究生。職業(yè)院校的學生本來文化基礎就薄弱,教師在授課時如果將這些教材的知識點純粹講述一遍,學生不會感興趣,教學效果很差。
鑒于此,筆者結合幾年來的實踐教學,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能力與興趣點,在講授本門課程時設置“專題研究”模塊,根據(jù)不同專業(yè)、不同的課時安排來設置教學內容。每個專業(yè)每周開設2課時《中國文化概論》課程,人文藝術類專業(yè)可每周開設4個課時,一個學期共計36個或者72課時,大約每4個課時討論一個專題。比如,筆者在給旅游系學生講授此門課程時,共設置了9個模塊:“中國文化基本精神”、“中國傳統(tǒng)美德”、“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的物質文化遺產(chǎn)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中國飲食文化”、“中國茶文化”、“中國服飾文化”、“湖湘文化”等。幾年教學實踐,學生對這種專題的教學方式感興趣,學習積極性較高,認為不僅能增長見識、豐富知識,而且對自己所學的專業(yè)、考試導游證都有幫助。
(二)“實踐活動”模塊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在實際教學實踐中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除了專題設置教學模塊外,還要注重實踐活動,設置“實踐活動”模塊,這是以往教學方式中少見的,需要教師用心設計。筆者通過實踐教學,總結出了以下幾種方式:“課堂討論、制作PPT、實地考察”等。第一,課堂討論。在具體教學中,在上完一個專題后,要求學生對所學專題內容進行討論,比如,在講授“中國傳統(tǒng)美德”這個專題時,教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要求課前收集目前中國道德模范、道德缺失的資料,課堂討論時分組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示,并提出本組的觀點看法,教師再對各組表現(xiàn)情況評分。這就打破了原有的教學模式,學生不僅感興趣,而且在搜集資料、課堂討論中加深了對中國傳統(tǒng)美德的認識。.第二,制作PPT。如,可要求學生用PPT展示自己家鄉(xiāng)文化,并上講臺與全班同學一起欣賞討論。這不僅能激發(fā)學生興趣,也能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家鄉(xiāng)文化,增加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熱愛,加深對同學的了解,也可以學習制作PPT,鍛煉學生獨立收集材料能力,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自身講課水平得到提高。如,在針對旅游系學生時,教師要求學生以導游身份來介紹自己家鄉(xiāng)文化,有學生從自己家鄉(xiāng)的歷史源流、文化古跡、飲食文化、民風民俗等方面講解,教師和學生仿佛置身在旅游中,真正做到了在“學中做,做中學”。第三,實地考察。古語有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钡浼涊d的傳統(tǒng)文化往往不夠形象可感,學習中國文化史也要重視實地考察,充分借助博物館、歷史遺跡等資源,通過實地探訪,去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筆者在教學同時擔任了班主任,在開展班級活動時,組織學生參觀了湖南省博物館、長沙簡牘博物館、天心閣等歷史遺跡。在博物館參觀時,筆者借助文物側重講解了“帛畫”、“青銅器”、“簡牘”等特色文化,學生進一步了解到了湖湘文化的歷史源流,對文化古跡也有了深刻認識。這些不僅使得書本知識落實到實處,也增加了學生的興趣,為日后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三)“課外感知”模塊
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與了解是一個長期而循序漸進的過程,僅靠課堂遠遠不夠。需要學生課外多看、多閱讀,通過閱讀經(jīng)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傳承人類優(yōu)秀文化,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思維。通過學習文化經(jīng)典,形成健全的價值觀及家庭觀,實現(xiàn)社會價值及人生價值。首先,閱讀優(yōu)秀書籍。具體可以通過“每月一書”等活動(閱讀感悟――分析交流――宣講交流)來操作。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書籍琳瑯滿目,高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弱,需要教師指導、推薦合適的書籍,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可選擇通俗易懂的“名人傳記”、“中華上下五千年”、“在北大聽講座”、“易中天讀史(全四冊)”、“曾仕強講易經(jīng)”等等。第二,利用網(wǎng)絡媒介。信息時代,網(wǎng)絡時代,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轉變,網(wǎng)絡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利用網(wǎng)絡平臺,與學生交流,指引學生學習。現(xiàn)在的精品課程、網(wǎng)絡課程建設,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交流平臺。教師也可推薦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好的視頻與同學們一起分享,如,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的《中國的世界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介紹,百家講壇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專題講座等。第三,通過課外活動感知。據(jù)筆者了解,很多高職院校都有社團節(jié)、藝術節(jié),教師可指導學生通過這些平臺開展書法展、國畫展、道德講堂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提升人文素養(yǎng)。
作者簡介:高連鳳(1980-),湖南長沙人,長沙商貿(mào)旅游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民間文學、中國文化。
參考文獻:
[1]宋展云.論《中國文化概論》課程的研究性教學[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2014,1.
[2]朱啟國.模塊式教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