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護理的措施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6: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康復護理的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小兒腦癱康復指導護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298-01
腦性癱瘓是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兒期之間由于各種原因?qū)е碌哪X的非進行性病變?yōu)榛A,形成永久的、但可以變化的運動和姿勢異常。在我國其發(fā)生率為1.8‰~4‰,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間,筆者針對我院70例小兒腦癱患者的病例護理進行了回顧與分析。
1資料
70例腦癱患兒中,年齡3~6個月23例,7~12個月28例,1~3歲16例,4~6歲3例;單純痙攣型30例,不隨意運動型18,肌張力低下型12,混合型7例,共濟失調(diào)型3例;輕度14例,中重度56例。
療效標準痊愈:癱瘓肢體功能基本恢復,與同齡兒的智力運動、言語等無差異;顯效:癱瘓肢體功能部分恢復,智力明顯提高,生活能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癱瘓肢體功能部分恢復,智力有一定提高,生活能力有所改善;無效:癥狀與體征無改善。
2有效的康復護理
2.1對患兒家屬進行心理指導。當?shù)弥约旱暮⒆踊加心X癱時,多數(shù)家長會有悲觀情緒和恐懼心理,作為護理工作者,應多給他們一些關愛,幫助他們認識疾病,增加治療信心,并向家長介紹腦癱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知識,提高其康復意識,使之主動配合治療。
2.2對患兒進行頭部訓練。對痙攣型患兒進行頭部訓練時,應將兩手放在患兒頭間的兩側,把頸部盡力向上拉,并用前臂將患兒的肩膀往下壓,以增加壓力,然后用手抓住患兒的前臂將其手抬高并向外轉(zhuǎn),拉坐起來,即可使其頭部抬高且保持正位。
對徐動型患兒進行頭部訓練時,將其手臂拉直往內(nèi)轉(zhuǎn)而稍往下壓,盡力使其手放松以慢慢將患兒拉坐起來,使頭部保持抬高而向前。
對肌張力低下型患兒進行頭部訓練時,應用雙手抓住患兒的肩膀,用大拇指頂在胸前,將肩膀往前給患兒較大的穩(wěn)定性,協(xié)助將頭抬起。
2.3對患兒進行四肢訓練。將患兒的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轉(zhuǎn),拳頭張開,若患兒的拳頭緊握,可以利用手臂伸直外轉(zhuǎn)的方法使手腕和手指都自然伸直;將患兒的手掌平放,腕部向上屈,使手活動,即腕、肘、手一起伸直的方式。
如果患兒下肢呈僵直并夾緊狀態(tài)時,要控制膝關節(jié)讓患兒的雙腿外轉(zhuǎn),兩腿夾緊時可將髖關節(jié)彎起來,并旋轉(zhuǎn)活動髖關節(jié)。活動時先將下肢往外轉(zhuǎn),足背屈,然后將腳趾拉直。
2.4對患兒進行日常生活訓練。腦癱兒進食最好選用邊圓平淺較易握拿的湯匙,并幫患兒控制肩部,協(xié)助患兒的前臂外旋,大拇指根部往外轉(zhuǎn),將食物送入口中;患兒頭頸常轉(zhuǎn)向一側,可將患兒的頭轉(zhuǎn)向另一側并加以固定;對于后仰睡眠者可用布套將雙肘套住,保持雙肩向前,減少過分的踢動;俯臥睡姿的患兒,不要用枕頭,將患兒的臉轉(zhuǎn)向一側。
2.5對患兒進行發(fā)音訓練。教會患兒下頜控制法與呼吸控制法,學會用嘴和鼻子呼吸,訓練患兒聽力、視力、感覺、味覺等感官器官。如發(fā)現(xiàn)聽力障礙者,應及早安裝上助聽器;有視力障礙者,應及時糾正。訓練患兒模仿能力時,應帶有表情和動作,使患兒感興趣。
2.6對患兒的家庭指導。要求家長在家中完成布置的家庭訓練任務,每天堅持兩至三個小時,并針對患兒各個階段布置不同的家庭訓練任務,以達到最好療效。
3康復結果
70名患兒達到顯著療效的有36例,有效的30例,無效的4例,總有效率94%。
篇2
【關鍵詞】 綜合康復護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弧±夏昊颊?/p>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0.04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老年人的一種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該病遷延不愈,給廣大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并對其生活質(zhì)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本研究運用綜合康復護理方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進行護理,觀察其對肺部功能的影響,幫助臨床拓寬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護理的方法,以便臨床能夠?qū)υ擃惢颊哌M行更加有效的治療,改善患者肺部功能指標,現(xiàn)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抽樣分組方法,抽取2008年7月-2011年7月來本院就診的9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將其分為A、B兩組,平均每組47例。A組男36例,女11例;年齡62~88歲,平均73.8歲;患病時間4~23年,平均9.4年。B組男38例,女9例;年齡61~86歲,平均74.2歲;患病時間3~25年,平均8.8年。兩組性別、年齡、患病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A組在治療過程中進行常規(guī)護理,B組進行綜合性康復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肺部功能相關指標的改善情況、治療過程中患者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情況。
1.3 療效評價 顯效:咳喘等癥狀表現(xiàn)已完全消失,半年內(nèi)癥狀未再次出現(xiàn);有效:咳喘等癥狀明顯減輕,痰量已經(jīng)明顯減少;無效:臨床癥狀表現(xiàn)無任何改善或進一步加重。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4.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B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A組,兩組治療效果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對該類患者在治療期間進行綜合康復護理的主要措施包括:(1)功能訓練: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訓練的方法向患者進行介紹,音量應該稍大一些,語速盡量放慢,并反復進行示范。主要包括:① 訓練患者有效護理;② 有效呼吸訓練;③ 全身性護理訓練;④ 氧療。(2)運動指導: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特點及肺功能代償具體情況進行步行、太極拳等有氧運動,每次運動時間控制在10~30 min,每天進行1次。活動主要以舒緩運動為主,避免進行劇烈運動,確保安全。(3)心理護理:該類患者由于病程較長、預后情況較差,易反復,病情遷延不愈,氣促、呼吸困難、活動耐力明顯下降,睡眠困難等,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患者在長期忍受折磨的同時,易產(chǎn)生不良心理狀態(tài),護理人員應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增加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2-3]。
綜上所述,在治療過程中運用綜合康復護理方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進行護理,患者的肺部功能指標得到顯著改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提高,減少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居朝霞,劉霞英,陸忠華.呼吸訓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3):284-285.
[2] 劉前桂,李永杰,鄭曦,等.6分鐘步行試驗在呼吸康復訓練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肺科雜志,2010,15(13):130-131.
篇3
[關鍵詞]結直腸癌;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圍手術期;并發(fā)癥
綜合康復護理措施是一種針對手術患者所進行的圍手術期護理干預模式,具有綜合性、全面性及系統(tǒng)性等特點,能夠有效減少因手術給患者帶來的強烈應激刺激,可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快速促進患者術后康復[1-2]。隨著現(xiàn)如今醫(yī)療護理模式的改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及家屬對于護理服務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綜合康復護理措施也逐漸得到了廣大醫(yī)護人員的重視,也得到了患者的接受與認可[3-4]。而我院積極學習并總結了該護理模式的特點,在其基礎上制定了完全符合我院當前護理條件的綜合康復護理措施,筆者對2014年1月—2016年10月間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予以相應干預,并與傳統(tǒng)常規(guī)護理模式進行對照比較,旨在進一步探討綜合康復護理措施的應用效果及實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擇上述時期本院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66例,入院后均行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術后病理及腸鏡等檢查確診為結直腸癌,均未行放化療治療;腫瘤無遠處轉(zhuǎn)移?;颊吣挲g≥18歲,無嚴重精神疾病,本人或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院內(nèi)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排除CT等檢查確證病灶已轉(zhuǎn)移者;急性病發(fā)作或者有影響手術治療的慢性疾病者;腸梗阻或者腸穿孔者。將66例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各33例,2組性別、年齡、合并疾病、TNM分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較高可比性。
1.2護理干預方法
1.2.1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常規(guī)圍手術期干預。①術前給予常規(guī)宣教,在術前3d給予半流質(zhì),術前2d給予流質(zhì)食物,術前腸道準備,可口服瀉藥、抗生素、灌腸清潔等,術前12h禁食、術前4h禁水;②術中注意補液,補液量約為2500mL,注意術中保暖;③術后患者恢復排氣后,根據(jù)病情遵醫(yī)囑,可飲水,進流質(zhì),對于疼痛嚴重者可給予肌注鎮(zhèn)痛藥,術后患者排氣可酌情拔除胃管,術后7d,若無吻合口瘺可拔除尿管及引流管,術后患者可根據(jù)情況適當在床上進行肢體活動。1.2.2干預組給予圍手術期綜合康復護理。①術前準備:向患者告知綜合康復護理的具體計劃,取得患者信任。積極與患者溝通,向其或家屬發(fā)放宣教資料,進一步幫助患者了解疾病及護理流程,告知康復護理的重要性,幫助患者消除擔憂、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從而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做好腸道準備工作,術前12h需禁食。②術中干預:注意保暖,體溫36.0~36.5℃為宜。③術后康復干預:在術后要密切注意患者生命體征,加強心肺功能的監(jiān)測工作,給予患者吸氧,做好血糖、血糖飽和度、動脈血氣及心電監(jiān)測,密切注意患者的排氣狀況。積極做好術后心理護理,減少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患者麻醉清醒6h后,護理人員幫助其調(diào)整,以半臥位15~20°為宜,注意2h換一次,從而緩解呼吸困難,也有利于腹腔與盆腔引流,降低切口縫合點的張力。對于出現(xiàn)意識障礙患者,可取平臥位,頭稍偏向一側,降低誤吸率。此外要積極鼓勵或者幫助患者進行早期的自主康復訓練,在早期可進行翻身、坐起、伸髖或屈膝鍛煉,逐漸到自行翻身或下床活動等,對于一些活動能力較弱的患者,為了預防深靜脈血栓可使用壓力治療儀按摩腿部。術后還需注意輸液管、引流管的引流通暢,對傷口要及時更換敷料,指導患者咳嗽鍛煉,利用拍背、壓迫氣管或霧化吸入等方法刺激排痰。術后還可予以患者溫和的中醫(yī)康復干預,采取針灸穴位干預,選擇不同的穴位如天樞、氣海、足三里、中脘、巨虛、關元穴等,留針時間以30min為宜,1次/d,1周為1個療程?;颊咿D(zhuǎn)回病房,密切觀察,待排氣后并根據(jù)患者個人具體情況遵醫(yī)囑拔除胃管,若患者術后疼痛較重,可酌情使用止痛藥,例如非甾體類的散利痛等。此外要密切關注患者排氣情況,若術后72h無排氣,可使用百普素600mL以滿足患者的營養(yǎng)需求,若患者耐受好且已經(jīng)排氣,可在術后4d改為半流食,若仍未見排氣需繼續(xù)使用百普素營養(yǎng)支持,直至排氣為止,要盡快恢復飲食,鼓勵患者少量多餐,在患者可進食后,以中醫(yī)理論為依據(jù),參照藥食同源之法指導患者多食用高蛋白、低鈉鹽、低脂及高熱量的食物,要指導患者科學搭配藥膳,辨證應用,例如對于氣血虧虛者,要多食用補氣之食材,如龍眼等,脾氣虧虛者則可多食用蓮子或山藥等健脾益氣的食材。此外,要積極酌情嘗試下床活動鍛煉等。
1.3觀察指標
①觀察2組胃管放置時間、腹腔引流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醫(yī)療費用。②統(tǒng)計2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吻合口瘺、腹瀉、腹脹、排尿困難等。③觀察比較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采取本院自制的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調(diào)查,0~60分為不滿意;60~80分為基本滿意;80~100分為滿意。滿意+基本滿意為總滿意。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計量數(shù)據(jù)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珋±s)進行統(tǒng)計描述,予以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手術及術后康復相關指標比較2組患者手術均順利成功,無一例死亡。干預組患者胃管放置時間、腹腔引流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均<0.05),醫(yī)療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2.22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干預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對癥治療后均消失。見表3。2.3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干預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3討論在消化道惡性腫瘤中,結直腸癌較為常見,隨著人們飲食規(guī)律、生活作息的改變,其發(fā)病率呈遞增趨勢[5]。目前治療仍舊以手術為主,而在圍手術期,出現(xiàn)的強烈應激刺激會對機體的多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減少不良的應急刺激及手術創(chuàng)傷,促進患者術后康復一直是醫(yī)護人員的關注重點[6]。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則屬于一種全面系統(tǒng)的護理模式,強調(diào)以患者為中心,加強醫(yī)護間的合作,提高護患關系,強化醫(yī)護協(xié)作能力,從而提高護理服務質(zhì)量[7]。且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可提高醫(yī)護人員的積極性,強化了以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優(yōu)化了資源與流程,保障了醫(yī)療安全[8]。這種系統(tǒng)的模式也能幫助護理人員更加詳細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更好地與醫(yī)生進行溝通,抓住護理要點,并結合診療計劃,充分全面實施干預,從而減少誤差[9]。針對結直腸癌患者,在傳統(tǒng)常規(guī)干預中,對于術前的腸道準備強調(diào)做充分處理,予以機械式的腸道準備處理,包括鼻胃管留置等,以清理腸道,為手術提供優(yōu)質(zhì)環(huán)境。但術前的腸道準備可能會加重患者的應激刺激,尤其是灌腸清理方式,很容易造成患者水電解質(zhì)失調(diào),甚至出現(xiàn)脫水,加大了麻醉低血壓的風險[10-11];另外腸道準備也會破壞細菌平衡,會增加術后感染及吻合口瘺的概率。而相關研究顯示,給予全面優(yōu)化的腸道準備,未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且利于術后康復[12-13]。另外結直腸癌患者因手術后無法耐受疼痛或者擔憂傷口破裂,傳統(tǒng)干預不建議術后盡快下床活動;而相關研究也證實,給予綜合康復護理,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積極恢復飲食,可縮短患者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也因此縮短了排氣時間,進而首次進食時間也提前,通過早期活動、早期排氣、早期進食從而促進了恢復,減少了輸液量[14]。本研究采取的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包括術前宣教、心理干•6181•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17Jun,26(16)預、優(yōu)化的腸道準備,術中的麻醉、保溫,術后的鎮(zhèn)痛、早期活動及進食等,同時加入中醫(yī)康復干預措施。結果顯示,干預后干預組患者手術及術后的康復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均充分證實了結直腸癌患者予以綜合康復護理措施,可減少并發(fā)癥,縮短住院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減少醫(yī)療費用,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說明綜合康復護理措施是有效且安全的護理模式,可在實際臨床中加以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王立鳳,解晨.快速康復外科在腹部手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4,20(22):2793-2795
[2]孔紅艷.快速康復在老年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2):93-95
[3]黃希,高萍.加速康復護理在結腸癌患者圍手術期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1,32(24):5133-5134
[4]ChenZX,LiuAH,CenY.Fast-trackprogramvstraditionalcareinsurgeryforgastriccancer[J].WorldJGastroenterol,2014,20(2):578-583
[5]郭曉華,施正華,葛永盛.結直腸癌圍手術期加速康復外科治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J].結直腸外科,2011,17(5):286-288
[6]吳麗紅,曹媛媛,黃益金,等.結直腸癌病人加速康復外科圍手術期營養(yǎng)支持的護理[J].腸外與腸內(nèi)營養(yǎng),2011,18(5):319
[7]韓薊.結腸癌患者圍手術期實施快速康復護理的臨床應用[J].黑龍江醫(yī)藥,2012,25(5):787-789
[8]LiK,LiJP,PengNH,etal.Fast-trackimprovespost-operativenu-tritionandoutcomesofcolorectalsurgery:asingle-centerprospec-tivetrialinChina[J].AsiaPacJClinNutr,2014,23(1):41-47
[9]葉麗群.快速康復護理對直腸癌切除術患者影響的臨床研究[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15):1832-1833
[10]雷玉峰.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措施在結直腸癌患者圍術期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8):109-110
[11]張蕾.護理干預對直腸癌腸造口患者術后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2,50(11):115-116
[12]劉萍,楊之斌,程先碩,等.腹腔鏡聯(lián)合快速康復結直腸外科手術在老年人結直腸癌治療中的近期療效分析[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5,34(7):760-763
[13]王俊,周凱,傅平,等.加速康復外科在老年結直腸癌手術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0):2139-2140
篇4
康復醫(yī)學在我們國家是一門新興學科,早期康復的觀點在國內(nèi)很多醫(yī)院還沒有被得到充分的認識和接納,但是康復治療和神經(jīng)科的聯(lián)系非常的緊密,早期康復措施與護理工作又是密不可分的,此項工作是否開展將直接影響到神經(jīng)科患者的愈后及生存質(zhì)量,所以神經(jīng)科如果沒有康復護理措施,應該算是護理工作的一大缺憾。
1 康復的概念
康復就是綜合的運用各種措施,減少傷殘者身心、社會的功能障礙,使病傷殘者能夠回歸社會。換句話說,康復醫(yī)學也是一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它與傳統(tǒng)的手術、藥物治療疾病的方法不同,靠的完全是物理治療。它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運動、手法、以及聲光電磁等物理因子作用于人體。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運動療法,就是患者在治療師的指導或輔助下,為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的積極的運動;其次是運用聲光電磁等物理因子對患者進行被動的治療,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理療;再有一些輔助療法包括水療、手法療法(按摩)、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等,生命在于運動在康復醫(yī)學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xiàn)。
2 為什么說康復醫(yī)學和神經(jīng)科的聯(lián)系異常緊密呢?
康復治療所針對的是病傷殘患者,有研究結果顯示,有嚴重殘疾的人大約百分之二十五是偏癱患者,也就是說四分之一的殘疾人源于神經(jīng)科疾病。可想而知,神經(jīng)科幾乎每天都在產(chǎn)生新的殘疾人,而我們的日常工作總是在疲于搶救病人生命,對病人的愈合考慮得非常少,正是由于我們?nèi)狈υ缙诳祻鸵庾R,許多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康復治療和護理,出現(xiàn)了很多本來完全可以避免的并發(fā)癥。例如:關節(jié)攣縮和異位骨化,都是因為長期臥床缺乏運動而導致的費用綜合癥。再如:壓瘡和肩手綜合癥都是因為不科學的而導致的誤用綜合癥等等。這些情況在很多醫(yī)院的神經(jīng)科里都是非常常見的。這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使本來存在著極大恢復潛力的患者因不可逆轉(zhuǎn)的功能障礙而成為終生的疾病。這無形中會給患者的家庭以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和發(fā)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生存的質(zhì)量,所以說把康復治療納入我們的日常工作已經(jīng)是勢在必行了。
3 早期康復的觀點
基于綜合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外科的特點,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大多數(shù)處于病情的急性期以及恢復初期,并且最容易影響的就是運動功能,所以我們最應該掌握的就是早期康復的觀點以及早期康復的醫(yī)療護理措施。先前我們可能錯誤的認為,康復應該是疾病恢復后期的工作,但是如果等到患者的關節(jié)已經(jīng)攣縮才開始康復運動,其實無異于修理一個完全銹死的鐵機器。現(xiàn)代醫(yī)學提倡早期康復,那么早期康復的觀點就是:康復應該開始于患者發(fā)病之日起,對腦損傷患者在發(fā)病當時就應該進行愈后測評,預測可能出現(xiàn)的功能異常,結合病情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合并癥,減緩影響運動功能的痙攣、聯(lián)合反應和代償動作,為功能恢復創(chuàng)造條件,可隨著病情的進展,按康復計劃認真實施,會使大多數(shù)偏癱患者收到良好的效果。
4 早期康復有哪些具體的措施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將康復措施融入護理工作:
4.1 患者房間的布置
由于大腦損害,偏癱患者的頭會轉(zhuǎn)向健側,并有忽略患側身體和患側空間的傾向,患側的體表感覺、視覺和聽覺減少,所以有必要加強刺激,以對抗感覺喪失的結果。因此房間的布置應盡可能的使患側在白天自然的接受更多的刺激。為此,醫(yī)生護士所有的檢查操作以及親屬的探視都應該集中在患者的患側,床頭柜以及電視也應該放在患側,讓偏癱側有不斷的感覺輸入,并且做出反應。這項看似簡單的工作意義非常重大,患者的功能恢復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重新學習的過程,所有學習的前提必須要有正確的感覺,所以強化感覺刺激就是注意房間布置的意義。
4.2 良肢位(科學)的設計
良肢位與功能位不同,它是從治療角度出發(fā)而設計的一種臨時性。偏癱急性期大部分患側肢體呈遲緩狀態(tài),此階段不僅不能運動,還會導致關節(jié)半脫位和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損傷,甚至由于長時間的異常造成關節(jié)攣縮。良肢位的擺放對抑制痙攣模式,預防肩關節(jié)半脫位、早期誘發(fā)分離運動等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是預防眾多并發(fā)癥,提高療效的重要措施。
4.2.1患側臥位:是所有中最重要的,患側臥可增加患側的知覺輸入,并使整個患側被拉長,從而減少痙攣。另一個明顯的好處是健手能夠自由的活動。大多數(shù)患者也都習慣于患側臥位?;紓壬现吧?,與軀干的角度不小于90度,如果前伸不充分,身體正壓在患肩上,患者會主訴肩痛或不舒適。健側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后邊的枕上,如果健側上肢放在前面,將會帶動整個軀干向前,這將引起整個患側肩胛骨后縮,就會導致肩胛骨的錯位。同時下肢成邁步位,并墊枕頭,患下肢伸直稍屈膝。
4.2.2健側臥位:患側上下肢均用枕頭很好的支持。偏癱上肢由枕頭支持在患者前面,患側下肢稍屈膝。
4.2.3仰臥位:應該盡可能的少用,因為這種受頸緊張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響,導常反射活動最強;并且對于偏癱病人,這種容易使骶尾部、足跟外側和外踝處發(fā)生褥瘡。所以這種要和其他交替使用。在患側的肩胛處放一個枕頭,使其前伸,從而使上肢處于正確,抬高的位置,使肘關節(jié)伸展、腕背伸和手指伸展;注意應在患側臀部、大腿下面放置枕頭,以使骨盆向前,防止患腿外旋。以免造成患者今后的畫圈步態(tài)。
以上幾種常用的良肢位的擺放方法,在應用過程中還有一些注意事項:
4.2.3.1定時變換:由于良肢位是從治療角度出發(fā)設計的臨時性,為防止關節(jié)攣縮,必須定時變換,也就是說這幾種應該定時交替使用。對于神志不清的病人可以2~3小時變換一次,神志清楚的病人我們可以征求他的意見,應該到他覺得不舒服的時候幫助其變換。
4.2.3.2床應該放平。任何時候都應該避免半臥位。因為它能增加不必要的軀干屈曲伴下肢伸直,如果抬高床頭,患者有滑到床下的危險。半臥位與坐位是不同的,他們的姿勢是不一樣的,如果要取坐位,應該將病床的靠背調(diào)到幾乎垂直的位置,這樣軀干是直的,總之要避免軀干前屈,因為這種會導致上肢的屈肌張力增高,而下肢的伸肌張力增高?;颊邥杏X非常不舒適,體力消耗增大,還會誘發(fā)異常動作模式出現(xiàn)。
4.2.3.3患者手中不應放置任何東西。為對抗屈肌痙攣而在手中放置東西,其結果正好相反,因為受抓握反射的影響,可引起手抓握掌中的物體,從而加重屈肌痙攣。
4.2.3.4合理選擇墊枕。理想的枕頭應該夠大并填滿柔軟的材料,如鴨絨,這樣就可按需要支持并保持身體各部位的正確。大部分需要幾個不同大小和類型的枕頭。合適的枕頭是非常必需要。
4.2.3.5不應該在足底放置任何東西,試圖用這種方法避免足下垂是不可取的。因為堅硬的東西在足底可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動。無論如何,偏癱患者應避免各種不舒服的。
這些注意事項基本上都是我們工作中由于缺乏康復知識而經(jīng)常犯的錯誤。在疾病初期,患者大部分時間都是床上度過的,因此,采取什么樣的臥位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注意良肢位的擺放,就能最大限度的預防關節(jié)攣縮、變形,保存患者的恢復潛力,降低患者的殘疾程度。
如果病情允許,應該讓患者盡早的坐起來,毫無必要迫使患者臥床超過幾天。由于長時間的在床上制動,會產(chǎn)生許多嚴重的并發(fā)癥,如血栓、褥瘡、墜積性炎,性低血壓,胃腸活動減慢,食欲降低,便秘等等。這一點在我們的工作中也經(jīng)常是被忽略的問題。
4.3 被動關節(jié)活動度的訓練
在患者度過了生命危險期,沒有運動療法的禁忌癥之后,就應該立即開始被動關節(jié)活動,以防止關節(jié)僵硬、攣縮、變形,以促使運動功能改善。維持關節(jié)活動度的訓練應該由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的人員來完成,因為訓練手法、力度、角度以及注意事項等方面都需要經(jīng)過專門的學習。
篇5
【關鍵詞】 流動人口孕婦;健康調(diào)查;護理應對措施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217
由于客觀因素的影響, 流動人口孕婦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生活條件及文化水平均影響著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流動人口孕婦在懷孕及分娩期間的并發(fā)癥、合并癥作為流動人口孕婦死因的獨立危險因素;對此, 需進一步提高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水平, 加強保健服務, 了解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孕期保健知識來源途徑、孕期保健知識需求、孕期保健服務需求及孕期保健行為[1]。本研究通過對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接診的100例流動人口孕婦進行健康問卷調(diào)查, 了解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 為采取護理應對措施提供依據(jù)?,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接診的100例流動人口孕婦作為健康問卷調(diào)查對象, 年齡23.6~35.8歲, 平均年齡(28.5±4.6)歲;婚姻狀態(tài):未婚36例, 已婚52例, 離異10例, 喪偶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初中以下44例, 高中46例, 大專及大專以上10例;職業(yè)狀態(tài):工人59例, 普遍職員38例, 干部3例;月薪:6000元4例。
1. 2 研究方法 采取整體隨機抽樣方法, 對100例流動人口孕婦進行健康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問卷由項目組人員自行設計, 由專人審核后, 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后, 所有流動人口孕婦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問卷調(diào)查表包括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孕期保健知識來源途徑、孕期保健知識需求、孕期保健服務需求及孕期保健行為。
2 結果
2. 1 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 100例流動人口孕婦中, 孕周≤12周23例;孕周13~27周35例;孕周≥28周42例;胎次:第1胎80例;第2胎20例;妊娠合并癥8例, 以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及貧血為主。
2. 2 流動人口孕婦的孕期保健狀況 孕期保健知識來源途徑依次為親戚朋友、醫(yī)護人員、電視及報紙、網(wǎng)絡及其他、孕婦培訓課室;孕期保健知識需求依次為產(chǎn)前保健、母乳喂養(yǎng)、分娩方式知識、哺乳期保健、生殖道健康及哺乳期避免;孕期保健服務需求依次為新生兒護理指導、產(chǎn)后恢復、科學育兒指導、婦兒用藥指導、月子服務、預防接種知識指導、避孕知識指導、計劃生育指導;孕期保健行為依次為判斷自身狀況, 及時就醫(yī)、遵守醫(yī)囑補充營養(yǎng)素、醫(yī)囑產(chǎn)前檢查、自我體重監(jiān)測。
3 討論
流動人口孕婦的孕期保健原則為提高孕婦及胎兒的健康水平、預防疾病、改善預后及避免并發(fā)癥發(fā)生[2]。孕婦的妊娠質(zhì)量、分娩結局、產(chǎn)后機能恢復及新生兒的健康狀況均與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對流動人口孕婦進行自評健康狀況調(diào)查, 作為衡量流動人口孕婦健康狀況的標準, 可全面、充分及真實地反映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 為進一步健康調(diào)查及采取護理應對措施提供依據(jù)[3]。在健康狀況調(diào)查中, 以孕周、胎次、妊娠合并癥及自評健康狀況得分作為重點調(diào)查項目, 可反映流動人口孕婦的預后[4]。
本研究中, 對100例流動人口孕婦進行孕期保健知識來源途徑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 保健知識來源途徑依次為親戚朋友、醫(yī)護人員、電視及報紙、網(wǎng)絡及其他、孕婦培訓課室;提示流動人口孕婦的孕期保健知識掌握程度較低、孕期保健來源途徑不合理, 需進一步優(yōu)化流動人口孕婦的孕期保健知識來源途徑, 以孕婦培訓課室及醫(yī)護人員作為掌握孕期保健知識的主要來源途徑。孕期保健知識需求依次為產(chǎn)前保健、母乳喂養(yǎng)、分娩方式知識、哺乳期保健、生殖道健康及哺乳期避免;提示流動人口孕婦的孕期保健知識需求具有多樣化, 主要以維護產(chǎn)婦自身及新生兒的健康為主, 提高妊娠分娩的安全性。為進一步改善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 應根據(jù)流動人口孕婦的孕期保健服務需求及孕期保健行為, 仍需加強孕期保健, 采取新生兒護理指導、產(chǎn)后恢復、科學育兒指導、婦兒用藥指導、月子服務、預防接種知識指導、避孕知識指導、計劃生育指導;同時, 判斷自身狀況, 及時就醫(yī)、遵守醫(yī)囑補充營養(yǎng)素、醫(yī)囑產(chǎn)前檢查、自我體重監(jiān)測[5]。
綜上所述, 流動人口孕婦的孕期保健知識掌握程度較低、孕期保健來源途徑不合理, 孕期保健知識需求、服務需求及行為需求大, 仍需加強孕期保健, 改善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1] 方紅, 孫蘇君.流動人口孕婦的健康調(diào)查及護理應對措施.護理研究, 2006, 20(21):1886-1887.
[2] 曾倩, 林雪霞, 霍魏魏, 等.孕期孕婦健康信息需求調(diào)查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04, 19(2):26-28.
[3] 吳云開, 劉書鑰.孕期孕婦健康教育需求調(diào)查分析.贛南醫(yī)學院學報, 2006, 26(1):107-108.
[4] 付建英.門診孕婦健康教育需求調(diào)查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08, 23(4):468-469.
篇6
[關鍵詞] 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結直腸癌;圍術期
[中圖分類號] R473.6[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3(b)-109-02
快速康復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xiàn)TS)是源于心臟外科手術的一種嶄新的外科理念[1]。旨在通過一系列圍術期護理措施,減少手術應激反應,減輕患者痛苦和術后并發(fā)癥,縮短住院時間,加快康復速度,降低死亡率[2]。為探討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措施在結直腸癌患者圍術期的應用及效果。筆者對本院68例患者的護理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年6月~2010年11月行結直腸癌根治術,同意接受加速康復外科治療和護理措施的患者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齡為29~75歲,平均為(52±16.5)歲。其中,升結腸癌9例,橫結腸癌7例,降結腸癌5例,乙狀結腸癌6例,直腸癌7例。同期采取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的患者34例。男17例,女17例,年齡為31~78歲,平均(54.5±15.8)歲。其中,升結腸癌7例,橫結腸癌5例,降結腸癌8例,乙狀結腸癌8例,直腸癌6例。
1.2 方法
快速康復外科護理組:術前晚6~10時口服800 ml 12.5%葡萄糖溶液,麻醉誘導前2 h再口服400 ml 5%葡萄糖溶液(10 min內(nèi)喝完),腸道準備需指導患者使用開塞露、乳果糖排便;不放置鼻胃減壓管;選取半衰期短的進行靜吸復合麻醉;術中切口盡可能小,預防性使用廣譜抗生素1次;為預防體溫過低,可采用溫水沖洗腹腔;不放置腹腔引流管;術晨常規(guī)放置導尿管,術后3~5 d拔除;清醒后6 h協(xié)助患者取左、右側臥位或半坐臥位,每2小時更換1次。鼓勵患者術后早期在床上進行屈膝、伸髖或坐起等自主活動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自行翻身或下床;術后第3天指導下床活動。術后12 h經(jīng)鼻空腸營養(yǎng)管滴入少量0.9%NaCl溶液,24 h后開始逐漸增加腸內(nèi)營養(yǎng)液至足量。術中經(jīng)硬膜外或靜脈使用鎮(zhèn)痛泵持續(xù)鎮(zhèn)痛72 h。
常規(guī)護理組:常規(guī)術前禁食8~12 h,術晨保留胃管,術后48 h腸外營養(yǎng),待腸道功能恢復(排氣、排便)后可適當飲水,循序漸進進流質(zhì)軟食。術后疼痛無法忍耐時給予鎮(zhèn)痛劑。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取SPSS 1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兩種護理方法對各指標的影響如表1所示,采取快速康復外科護理措施的觀察組胃管留置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顯著少于采取常規(guī)護理方法的對照組,P
3 討論
對結直腸癌患者給予加速康復外科護理,是指在圍術期運用FTS理念,依據(jù)循證醫(yī)學證據(jù)進行的一系列優(yōu)化護理措施[3]??焖倏祻屯饪谱o理提倡術前宣教圍術期各階段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和應對方法,使患者在術前有身體上和精神上有充分準備;針對患者術后因手術創(chuàng)傷引起的胰島素抵抗,及焦慮、饑渴、煩躁等不良反應,快速康復外科護理采取術前術前6 h禁食,術前2 h禁水,術前2~3 h開始給予口服葡萄糖;術中給予鎮(zhèn)痛護理等一系列護理措施,減少護理減輕或阻斷神經(jīng)傳導帶來的手術應激反應;術后早期給予腸內(nèi)營養(yǎng)護理和早期活動護理,增加患者腸蠕動和肺活量,促進切口處及下肢血液循環(huán),避免術后發(fā)生深靜脈栓塞;對患者術后液體治療需避免大量靜脈補液,盡量于術后早期2~3 d停止,如患者清醒,則可給予少量多次飲水;幫助患者盡快康復[4]。同時,在圍術期加強心理護理,使患者在對手術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克服恐懼、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以積極、樂觀、自信的態(tài)度面對手術和康復治療,從而盡早恢復健康[5-6]。本組對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和常規(guī)護理方法護理結直腸癌圍術期患者的各指標進行了比較,觀察組胃管留置時間、首次排便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李艷華,程黎陽,謝正勇,等.快速康復外科新理念在結直腸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09,12(5):109-112.
[2]劉春遠,王海波.快速康復外科在結直腸手術的應用[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41(3):12-14.
[3]徐忠凱,鄭春寧,孫少川,等.快速康復外科技術在結直腸癌患者圍術期的應用[J].山東醫(yī)藥,2008,48(44):45-46.
[4]徐紅.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于結直腸癌圍術期護理的意義[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9,18(35):79.
[5]張華,趙林,王子衛(wèi),等.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在腹腔鏡結直腸癌圍術期中的應用[J].重慶醫(yī)學,2010,39(13):1761.
篇7
【關鍵詞】骨科創(chuàng)傷;康復;護理
康復護理學科的重要課題之一,是如何盡可能地使患者的身體和心理恢復到患病前的狀態(tài),有效地提高其生命和生活質(zhì)量。骨科創(chuàng)傷康復護理作為康復護理學科中的專業(yè)組成部分,是在對原發(fā)創(chuàng)傷治療的基礎上強調(diào)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護理,完善的康復方案的制定對患者的恢復至關重要。
我院骨科在長期創(chuàng)傷病人康復護理中,總結出一整套有效護理的措施。現(xiàn)將這些具體措施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骨科于2011年6月-2011年12月間,收治的遭受創(chuàng)傷并接受康復治療的患者作為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
1.2方法對上述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在康復過程在采取的主要護理措施進行分析。
2結果
2.1 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男女比例和年齡分布情況在我們收集到創(chuàng)傷患者的信息中,男性有42例,女性19例,年齡在7歲至6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2.6歲,患者年齡偏年輕,造成創(chuàng)傷的原因主要意外的突發(fā)事件。
2.2 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康復護理措施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康復護理措施可分為心理護理和肢體功能的恢復護理。主要包括在圍手術其對患者和家屬的心理干預,在手術后對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鍛煉護理以及對病人和家屬的有關護理知識的宣傳等。
3討論
3.1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男女比例和年齡分布情況在我們收集到的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資料中,男性患者的人數(shù)遠高于女性,二者的比例為2.2:1。在年齡分布方面,主要以中青年患者為主。
3.2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康復護理措施
3.2.1 心理護理在創(chuàng)傷患者進行手術之前,醫(yī)護人員應對患者和家屬進行宣傳工作,讓患者充分認識到手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使他們能積極配合。并應考慮到病人的年齡不同、文化背景各異,針對不同對象采用不同的宣傳方式。適時地對創(chuàng)傷病人進行心理安撫,消除恐懼。同時,還應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手術后護理時應注意的事項,讓患者和家屬能全面配合護理工作。
3.2.2 肢體功能恢復的護理
3.2.2.1 早期功能鍛煉的護理骨科創(chuàng)傷患者的早期功能鍛煉的主要目的是維持患者一定量的關節(jié)運動,防止關節(jié)僵化,保持和恢復肌肉力量,防止其萎縮。醫(yī)護人員要對患者和家屬進行積極的宣傳和培訓,讓他們了解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
3.2.2.2 后期恢復在患者身體機能有一定的恢復后,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早期鍛煉的基礎上擴大活動范圍和力量,并采用合適的儀器及設備進行協(xié)助鍛煉。
3.2.2.3 出院后的家庭護理護士應積極與病人和家屬進行溝通,并運用相關專業(yè)知識來幫助病人及家屬認識到家庭護理的重要性,掌握護理知識,使病人在回家后能得到良好的家庭照顧,最終完全痊愈。
在骨科創(chuàng)傷病人的康復過程中,醫(yī)護人員應實施全面的護理措施,介入患者的心理護理,注重術后的肢體功能恢復鍛煉。只有全面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素質(zhì),才能為創(chuàng)傷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 陳靜,陳新勝,畢素清.實施康復護理訓練計劃對骨科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作用[J].內(nèi)蒙古醫(yī)學雜志,2005,3(2):65
[2] 黃日妹,付愛鳳,易小青,等.舒適護理對創(chuàng)傷骨科患者術后康復訓練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4):43-44.
篇8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早期康復護理;肢體功能;生活質(zhì)量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6.07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limb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Methods A total of 230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 were divided by admission number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1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limb function recover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nursing, both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score and Fuel-Meyer score (P>0.05). After nurs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DL score as (65.24±10.15) points and Fuel-Meyer score as (24.20±3.25) points,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49.80±11.24) and (13.36±2.90)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Limb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腦卒中是由于患者腦血管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并導致大腦半球或腦干出現(xiàn)持續(xù)性的局灶缺損, 臨床上主要以偏癱作為主要表現(xiàn), 而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則被臨床實踐證實為最有效減少腦卒中偏癱患者致殘率的方法之一[1, 2]。為了促進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并改善生活質(zhì)量, 本院對2014年
9月~2016年7月接診的230例腦腦卒中偏癱患者分別給予不同的護理措施, 取得一定研究成果?,F(xiàn)將結果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6年7月肀駒褐瘟頻23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依據(jù)住院號先后順序?qū)⑵浞譃樵囼灲M和對照組, 各115例。入組患者均滿足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中風的診斷標準》[3], 且獲得影像學資料支持。試驗組患者中男65例, 女50例;年齡50~70歲, 平均年齡(60.5±8.5)歲;病程1~6個月, 平均病程(3.5±1.2)個月;腦卒中原因:腦梗死83例, 腦出血32例。
對照組患者中男60例, 女55例;年齡50~73歲, 平均年齡(60.8±8.4)歲;病程1~7個月, 平均病程(3.4±1.3)個月;
腦卒中原因:腦梗死80例, 腦出血3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腦卒中原因等一般資料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措施, 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按照Brunnstrom 評定法要求評價患者功能障礙等級, 然后分階段的實施康復訓練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4], 具體如下。
1. 2. 1 心理干預 腦卒中患者發(fā)病急驟, 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出現(xiàn)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懼、抑郁等), 護理人員要通過交流和溝通與患者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 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時護理人員要向患者了解康復訓練的整個流程以及護理措施, 提高其對治療和護理的依從性。
1. 2. 2 康復訓練[5] 康復訓練措施包括傳統(tǒng)康復訓練方式以現(xiàn)代康復訓練方式兩種, 而患者治療過程中則采取二者相結合的康復訓練模式。其中傳統(tǒng)康復訓練模式以推拿和針灸為主, 其中針灸有助于改善患者體內(nèi)氣血, 疏通筋絡, 而推拿則按照先輕后重、先淺后深的方法進行, 2次/d, 20 min/次?,F(xiàn)代康復訓練模式則分階段進行。臥床期康復護理則主要是指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引導其反復進行重復運動, 以此來增加其肢體耐力, 同時要定時協(xié)助患者改變臥床方式, 減少對肢體的壓迫, 預防肢體發(fā)生痙攣。離床期康復護理則主要指協(xié)助患者進行30~40°的臥位訓練, 每隔3天將斜臥位增加10°直至患者可以坐起。在訓練時, 護理人員要密切^察患者一般狀況, 對出現(xiàn)不適的患者要立即停止訓練。對于無不適的患者可指導其通過輪椅進行坐位平衡訓練。在步行期的康復訓練中護理人員要協(xié)助患者先挪動健肢, 待雙臂平穩(wěn)后再挪動患肢。
1. 2. 3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6] 護理人員要依據(jù)患者評級情況以及病情恢復情況給予患者行走、進食、更衣等方面的訓練, 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在訓練過程中要鼓勵患者使用患者進行生活自理行為的鍛煉。
1. 3 觀察指標 分別采用Fuel-Meyer評分和簡化Barthel指數(shù)(BI)評估患者的肢體功能和ADL, 兩者滿分均為100分, 分值越高則代表患者肢體活動能力和生活質(zhì)量越高。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護理前兩組ADL評分和Fuel-Meyer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試驗組ADL評分為(65.24± 10.15)分, Fuel-Meyer評分為(24.20±3.25)分, 高于對照組的(49.80±11.24)、(13.36±2.90)分,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偏癱多起病急, 是在各種原因作用下造成腦動脈閉塞、狹窄或者破裂出血而引發(fā)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性疾病, 致殘率和死亡率都較高[7]。以往在給予積極藥物治療基礎上輔以常規(guī)護理措施, 雖然能夠取得一定效果, 但是并不令人滿意。早期護理干預有助于減少致殘率, 幫助患者重新恢復正常生活;同時通過心理輔導能夠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 幫助患者建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能夠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 與疾病作斗爭[8-11]。腦卒中偏癱患者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能夠促進患者中樞神經(jīng)的可塑性, 使受損的組織和器官得以修復, 通過建立側支循環(huán)來增加病灶區(qū)的血供, 使腦細胞功能進行重組和代償。康復訓練還能夠預防和減少各種并發(fā)癥如肌肉萎縮、肩手綜合征等發(fā)生, 提高治療效果[12-15]。
綜上所述, 腦卒中偏癱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給予早期康復護理, 有助于提高患者肢體功能, 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 效果顯著, 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道華, 殷立青, 衣永尚.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塞患者生活能力的影響.中醫(yī)學報, 2011, 26(2) :214-215.
[2] 陳雪美, 夏程美.中風患者恢復期的康復治療及護理.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2, 19(8):1265-1166.
[3] 張小梅, 閻霞.腦中風患者早期康復護理體會.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 2012, 14(5):286.
[4] 駱雪琴, 陳春芹, 朱云芳. 中醫(yī)康復護理對早期中風偏癱患者功能康復和抑郁癥狀影響的研究.遼寧中醫(yī)雜志, 2014, 41(7): 1484-1486.
[5] 秦永利. 中風后遺癥的康復護理體會.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 2011, 32(1):75.
[6] 官華芳.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 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4(36):4961-4962.
[7] 許鳳蓮, 葉蘭芬.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吉林醫(yī)學, 2013, 34(1):163-164.
[8] 區(qū)曉鳴, 陳麗華.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按摩與康復醫(yī)學, 2013(8):187-188.
[9] 陳蘭英.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響. 安徽醫(yī)學, 2012, 33(8):1082-1084.
[10] 程蕊瓊. 早期綜合康復護理訓練對腦卒中偏癱病人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 全科護理, 2010, 8(19):1737-1738.
[11] 周曉娟, 侯亞紅, 趙岳. 連續(xù)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0, 7(19): 6-8.
[12] 陳晨.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生活能力和負性情緒的影響.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4(5):702-704.
[13] 宋沛君.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2, 22(29):77-78.
[14] 湯春玲, 范詠梅. 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肢體功能的影響. 健康研究, 2014(5):582-583.
篇9
關鍵詞:腦梗死疾?。豢祻妥o理;護理措施;護理效果
腦梗死疾病會對人體的肢體機能及日常自理能力造成嚴重影響。為了使患者的四肢機能夠盡早恢復,在患者接受治療的同時,護理人員應運用康復訓練措施幫助患者鍛煉肢體能力。文中筆者研了康復訓練對輕度腦栓塞患者肢體機能復原情況的影響,并將結果作如下報告。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任意抽選2013年12月~2014年6月本科室接收的腦栓塞患者220例,患者歲數(shù)在28~79歲,其中有男患者127例,女患者93例。將患者平均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由于兩組患者在性別、歲數(shù)等方面十分接近P>0.05,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因此可以作為實驗對比樣本。
1.2復健訓練措施
1.2.1使用Bobath訓練法鍛煉患者的肢體運動能力
1.2.1.1訓練患者肢體:首先讓患者交叉十指,慢慢將手臂向前伸展,并逐漸居高到頭部并在頭頂停留五秒,然后將手放回原位?;颊甙凑沾朔ㄥ憻?0次/d?;颊呦葘⑹直巯蚯捌缴欤缓髮⑹直弁A粲谏韨?0 cm處。然后運用體重牽引癱瘓的肢體,連續(xù)鍛煉5 min,堅持15次/d。
1.2.1.2引導患者練習站立 首先護士要幫助患者站立在斜板上,幫助患者矯正O形腿,并自主控制雙腿痙攣情況。使用斜板訓練每次應持續(xù)5 min,15次/d。
1.2.1.3引導患者練習行走 護士要教導患者準確的站立姿勢和走樓梯的方法,然后牽引患者嘗試緩慢步行。在患者適應后,護士可以讓患者嘗試使用拐杖自行走路。護士不但要幫助患者鍛煉肢體,還要將復健訓練方法教給患者家屬,使家屬能夠引導患者進行走路練習。
1.2.2用ADL法訓練患者的自理能力 患者要在護理人員的幫助下嘗試自行穿脫衣物、自行飲水、吃飯。在進食時,患者要練習雙手交替握餐具。同時,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清潔身體,使患者嘗試自行洗浴。此外,患者要練習坐、臥、立等姿勢,并練習從病床移動到輪椅、從輪椅回到病床的方法。
1.3效果評測依據(jù)
1.3.1 Barthel評分 肢體機能訓練完成情況評分:①≥60分:順利完成所有訓練;②40~60分:大致完成訓練;③
1.3.2 Fugal-Meyer評級 ADL基礎能力評級標準:①完全恢復:患者能夠正常進行日常生活;②中度自理障礙:患者的自理能力大致恢復;③重度自理障礙:患者的自理能力完全無恢復。
1.4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19.0對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分析,用(x±s)代表計量,通過t進行驗證,χ2表示檢驗概率,P
2結果
2.1接受護理后患者的Barthel表格評測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60分的患者有86例,40~60分有14例,
2.2接受護理后患者的Fugal-Meyer評測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完全痊愈患者有78例,中度自理障礙有24例,重度自理障礙有4例;對照組完全痊愈患者有38例,中度自理障礙有66例,重度自理障礙有6例,根據(jù)數(shù)據(jù)可知,觀察組患者接受康復護理后,F(xiàn)ugal-Meyer評測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
3討論
臨床科室中的康復護理模式是指護理人員按照恢復人意神經(jīng)技能的醫(yī)院原理對患者實施貼身護理[1]。這種護理模式用于護理輕度腦栓塞能夠取得十分良好的護理效果。實施康復護理首先必須要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為患者創(chuàng)造有助治療的住院環(huán)境,同時采用適當?shù)腻憻挿绞?,幫助患者訓練四肢機能,使患者的身體技能能夠盡快恢復,重返正常生 活[2]。在上文中筆者通過Fugal-Meyer表格及Barthel及表格以計分形式對腦栓塞患者接受護理后的恢復情況進行評價。觀察組患者接受康復護理后,肢體恢復情況顯著優(yōu)于接受常規(guī)看護的對照組。因此,在臨床心腦血管科室中,應選用康復護理對輕度腦栓塞患者實施看護。
參考文獻:
篇10
陳莉慧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1)10-0284-01
【摘要】目的:觀察腦梗塞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腦梗塞偏癱患者1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神經(jīng)內(nèi)科護理措施,治療組患者進行包括心理、及康復護理在內(nèi)的系統(tǒng)康復護理。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兩組比較(P
【關鍵詞】腦梗塞;偏癱早期;康復護理
腦梗塞是臨床常見的血管性疾病,其發(fā)病率及致殘率均較高,偏癱是其最常見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達60% ~80%,患者均不同程度地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1]。整個腦血管病治療體系中,腦血管康復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早期實施康復治療和護理科顯著降低腦梗塞患者的致殘率,康復治療介入的時間越早,療效越好[2-3]。我院在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期間對60例腦梗塞偏癱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經(jīng)CT檢查確診且首次發(fā)病的腦梗塞偏癱患者1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個各60例。治療組60例患者中男34例,女26例,年齡32~71歲,平均年齡(49±4.7)歲。對照組60例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34~69歲,平均年齡(51±4.4)歲。兩組患者的肌力分級見表1。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及肌力分級等方面比較差異性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兩組患者肌力分級情況分布[例]
組別 n Ⅰ級 Ⅱ級 Ⅲ級 Ⅳ級
治療組 60 20 19 11 5
對照組 60 19 20 12 6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guī)神經(jīng)內(nèi)科護理措施。治療組患者予以系統(tǒng)康復護理??祻妥o理措施包括:心理護理、保持及變換、康復訓練、針灸、拔罐、艾灸以及并發(fā)癥的預防和護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