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思念家鄉(xiāng)的詩范文

時間:2023-04-07 22:52: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關思念家鄉(xiāng)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jié)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想象詩中的情景,體會詩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情感。

教學流程:板塊一:聯(lián)系生活,導入新課

1.師:什么是佳節(jié)呢?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傳統(tǒng)佳節(jié),你最喜歡過哪個佳節(jié)?

2.師:每逢佳節(jié)來臨,我們就會和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起歡聚一堂,度過這快樂的時光。大家在過節(jié)時都是開心的,但唐朝的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jié)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板書課題)

3.讀題,理解課題,課題是圍繞哪個詞來寫的?(思親)

板塊二:初讀古詩,激發(fā)興趣

1.“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是一首古詩中的一句,你們知道是哪首詩嗎? 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誰來讀一讀,讀準每一個字,每一句詩。指名讀詩

3.過渡:王維的詩就像一幅畫一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今天這篇課文也很有意思,文中有詩,詩中有文,讓我們走進這首詩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會對詩有更多新的感受。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讀讀這首詩背后的故事吧。

板塊三:詩文對照,品悟文本

(一)了解為何“思親”。

1.王維為什么思念親人?屏幕出示:15歲那年,他就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京城長安,不覺已經兩年了。

2.這句話中有兩個數(shù)字,是多少?從這兩個數(shù)字中你讀懂了什么?(體會15歲——離家時年齡??;兩年——離家時間久)

這是孤獨的兩年,是充滿思念的兩年,這兩年是何等的漫長。誰能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3.師:看——(板畫):王維的家鄉(xiāng)在華山以東,而15歲的他卻孤身一人在華山以西的異地他鄉(xiāng)長安。對于他來說不是他的家鄉(xiāng),是另外的、別的地方,長安就是異鄉(xiāng)。他自己就是到長安求學的一個客人,是一個異客。

師:長安和王維的家鄉(xiāng)隔著一座險峻的華山,在交通很不發(fā)達的唐代,回家只能靠步行,不僅要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而且過了華山還要走很長很長的路程,回一趟家不知要走多久呢,不是想回就能回的??!王維不知有多想念他的親人呢。

4.這就是王維,他獨自一人在書齋里,看著他,你想到了哪些詞語?(背井離鄉(xiāng) 舉目無親 冷冷清清 孤孤單單

孤獨無依等)

5.請把你的感受送到這句話中。

(二)體會為何而“倍思親”。

1.那是什么讓王維“倍”思親?請你再讀讀第二自然段,用書中的一句話來回答。

2.學生交流,出示第二小節(jié),

3.節(jié)日是指什么節(jié)?重陽節(jié)是哪一天?重陽節(jié)有哪些習俗?

4.你從哪些詞中感受到重陽節(jié)過節(jié)的這種“熱鬧”呢?

(1)理解“興高采烈”,能不能把興高采烈換一個詞?

(2)理解:扶老攜幼。扶:攙扶;攜:帶著???,這一家老老小小團聚著,一家?guī)状藲g聚在一起,多么熱鬧,多么快樂,多么幸福,誰來讀出這種幸福的感覺?人間最幸福的莫過于團圓了。誰再來讀?

5.師:重陽節(jié)就是這樣熱鬧?。。ǔ鍪荆悍隼蠑y幼、登高游玩、歡度節(jié)日、興高采烈)你能把這組詞串讀好嗎?

6.師:誰能通過朗讀把我們帶到熱鬧的大街上去看一看?

齊讀句。

7.師:看著別人一家團圓,那么開心,小王維呀,你此時心情如何?(師相機請兩位學生說)

8.正是這熱鬧景象、歡樂氣氛觸動王維的思鄉(xiāng)情懷。齊讀這句話。

(1)過去的700多個日日夜夜,王維就一直在思念著家鄉(xiāng)的親人。如今,當他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jié)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這就是,讀——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2)現(xiàn)在你知道“倍思親”的“倍”是什么意思嗎?(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讀句。

(3)誰來讀讀第二小節(jié),讀出重陽節(jié)的熱鬧,讀出王維的“倍”思親的心情。

(三)品悟“思親”之情。

1.過度:重陽佳節(jié)的歡樂不屬于王維,他只能沉浸在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回憶中。

2.詩人王維想到了些什么呢?出示第三自然段。

3.師:快樂的時光總是令人難以忘懷,如今王維孤單一人身處長安(指板書)他在山的這頭,而家鄉(xiāng)和親人卻在山的那頭,兩地隔著高高的華山,這就是——板書:天各一方,不能相會

4.師:文字能讀出感情,這里的省略號也能讀出情來呢,這里的省略號它包含著什么?

師引讀:這里的省略號也多么像一條長長的思念小溪,纏纏綿綿翻山越嶺,帶著詩人回他魂牽夢繞的家鄉(xiāng)??墒谴藭r,詩人只能長嘆:如今,我們……

(四) 感受“思親”之心。

1.過渡:王維目睹著家家戶戶歡度節(jié)日的熱鬧場面,他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過去,想到了未來,想到了兄弟們,想到了現(xiàn)在自己的孤獨,王維此時的心情可以用書中的哪個詞語來表達呢?(思緒萬千)王維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揮筆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流傳千古的名詩。

2.出示古詩:指名讀

師:同學們,15歲的王維孤身一人,作客他鄉(xiāng),這就是——

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師:重陽節(jié),家家戶戶歡度在一起去登高游玩的情景讓王維更加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這就是——

生: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師:此時此刻,此情此景,王維想到兄弟們肯定和往年一樣,頭插茱萸,攜手登高,嬉笑歡樂,可獨獨少了自己一個人,這就是——

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塊四: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1.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人在某些時候,深深地體會著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你能舉例說說嗎?(邊防戰(zhàn)士、海外學子、華僑、臺灣同胞等)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10個生字,會寫生字“目、耳、頭、米”,認識新偏旁“攵”。

2.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激發(fā)學生對閱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體會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3.正確、有感情地誦讀、背誦這首詩文。

教學重點:

1、認讀生字,寫生字。

2、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1、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美好意境,體會詩人思念故鄉(xiāng)的心情。

2、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

課前準備:

 收集并閱讀了解有關李白的事跡、其它詩作等。

教學流程:

一、猜謎語導入

1.小朋友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就給大家?guī)砹艘粍t:

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

有時像面圓鏡,有時像把鐮刀。(謎底:月亮)

小朋友,你們喜歡月亮嗎?從古至今,許多詩人、作家和你們一樣也很喜歡月亮,望著月亮,詩人、作家會想起許多令他們思念的東西。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有關月亮的古詩《靜夜思》。

2.板書課題,(教師板書,學生齊書空)認讀生字“靜”“夜”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自主練讀課文,并用“——”劃出不認識的字。

2.四人小組內學習:說一說有哪幾個字是自己認識的,不認識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學,并讀讀自制生字卡片,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互教互學。

3.指名學生一行一行讀課文。注意正音,指導讀好 “靜 、床、 光、望、鄉(xiāng)”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讀一讀,爭取人人把課文讀準、讀順。

三、創(chuàng)設情境,復現(xiàn)生字

1.現(xiàn)在月亮姐姐要考考小朋友,把生字藏在星星里,你還認識它們嗎?

2.游戲鞏固:看到小朋友學得這么認真,月亮姐姐帶著星星妹妹也趕來湊熱鬧了,月亮姐姐說:“星星妹妹后面藏著一個字,我來考考你們,誰能認識,我們就和她交朋友?!保ㄕn件出示月亮星星圖,指名一位學生上來點擊鼠標,大家一齊認讀),看到你們玩得這么開心,老師也想參加,行嗎?我來指,你來認,認的時候還可以站起來加上動作演一演這個字的意思。

3.出示:“靜 、床、光 、望、鄉(xiāng) ” 5張生字卡片,開火車同桌齊讀后鼻音的字,讀正確后互相說:“合作愉快!”

4.教學新偏旁“攵”,出示生字卡片“故”,引導學生觀察:“攵”象你認識的哪個字?它和“文”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怎么記住這個偏旁?

四、感受詩意,再讀古詩。

1.(課件出示插圖,配上古箏樂曲)談話:小朋友,現(xiàn)在請你們靜靜地欣賞這幅圖,看看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難以入睡。他看到月光穿過窗又灑落在窗前,那月光明亮如霜。仰望那天上的明月,又低下頭看看地上的月光,一股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情感,在他的心里油然而生,于是他寫下了這千百年來感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著名詩篇《靜夜思》

2.離開家鄉(xiāng),離開親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說:難過、傷心、悲哀……)

3.教師范讀,學生看著畫面,想著教師剛才的講解感受詩中之情。

4.小朋友,此時的你們看到月亮你想到了什么?(播放樂曲)

5.模仿練讀,想象意境。

6.角色表演:小朋友,現(xiàn)在請你們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遠離家鄉(xiāng),遠離親人,在一個靜靜的夜晚,站在窗前望著圓月……

7.指名最佳表演者上臺表演,配以樂曲。

8.通過多種方式背誦積累這首古詩。

五、寫字練習,學寫4個生字

(一)引導學生觀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你認為哪幾筆該給大家提個醒的?

(二)教師范寫。

重點指導“目、耳”兩字橫與橫之間的距離,“頭”和“米”的橫應寫在橫中線上。

(三)學生獨立描紅、臨寫。注意寫字時的坐姿與執(zhí)筆姿勢。

展示學生作業(yè),肯定優(yōu)點,指出不足。

篇3

研究報告作文(一)我在去年的暑假去了南昌的植物園,令人念念不忘的是人心果、菩提樹、象腿樹,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人心果。

人心果是一種橢圓形的紅色果實。長不過2厘米,表面上看去沒有什么神秘的地方??陕犞v解員阿姨說:"人心果的神秘之處在于它能改變人的味覺。當人食用后,再食用酸味、苦味、辣味等各種味道的食物時,會立即變?yōu)樘鹞叮瑫r間可持續(xù)30-50分鐘?!澳翘?,我回到家心想:為什么人心果吃進嘴里,一切都會變成甜的?

后來,我問了爸爸媽媽,他們說:”可能里面有變味的東西,具體不太明了?!坝谑俏疑暇W查看資料,才知道原來它含有一種變味白酶(又稱神秘果素),它雖然不能真正改變食物的味道,但可以改變人的味覺,使吃過的食物感覺都是甜的。所以,人們吃過神秘果后,再吃任何食物都覺得是甜的。

看來,人心果的作用真大??!我想下次在吃藥前吃一些人心果,那該不感覺到苦啦!植物是我們的朋友,請大家不要傷害它!

研究報告作文(二)談談“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這句詩出自于《楓橋夜泊》,這句詩是其中前兩句。作者是唐代的張繼。本詩是作者張繼上京考試,名落孫山后,心情沉重時寫的。

原詩全文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句意思是: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橋邊。天空中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映著這清冷的江水。秋夜伴隨著船中的作者,使他感到多么凄涼。

這是一首思鄉(xiāng)的詩。詩人一方面寫了夜泊的所見、所聞,描繪楓橋夜景,抒發(fā)了旅途寂寞的愁情。另一方面表達了作者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

作者這種見解,不僅寫出了自己的情感,還寫出了風景,讀后使人感到悲傷。

研究報告作文(三)一問題的提出

每當我看到花的時候,就有一個疑問:花與生活又什么關系?

二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1、確定有代表性的花做為具體研究對象。

2、搜集與這些花有關的資料。

3、整理與歸納搜集到的資料。

以下是我整理后的研究情況:

曇花 具有軟便去毒、清熱療喘的功效、主治大腸熱癥、便秘便血、腫瘡、肺炎、痰中有血絲、哮喘等癥、花具有強健的功效,兼治高血壓及血脂肪過高等、用法:可煮水或燉赤肉服食,也可用鮮品導制調蜂蜜飲服、燉赤肉通常加米酒,與清水各半;或調加生地、淮山及決明子共享、月季 中醫(yī)認為,月季味甘、性溫,入肝經,有活血調經、消腫解毒之功效。由于月季花的祛瘀、行氣、止痛作用明顯,故常被用于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等病癥。

篇4

覓書訪跡慰先賢

事情得從余姚書畫院副院長計文淵說起。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作為陽明故里的書法研究者,計文淵自費沿著王陽明的足跡進行尋蹤考察,江西、安徽、湖南、貴州……屐履所至,他將找到的真跡拓印下來,或攝影筆錄,用于史料考證。

計文淵也曾向故宮博物院、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尋求幫助,希望能在藏品中找到王陽明更多的墨跡。他經歷千辛萬苦,搜羅了百余件王陽明的詩文、書札、碑刻等,渴望從中找到先賢的強大“生命信號”(余秋雨語)和風骨,并于1996年編輯出版了《王陽明法書集》。

但是,計文淵從未見過王陽明的《思歸軒賦》手跡。

《思歸軒賦》是王陽明在江西贛州任都察院僉都御史期間思念家鄉(xiāng)的作品,他勞頓于軍務,故而向往一片安靜的土地,希冀身心得到棲息調整,并獲得更大的舒展;他感嘆忠孝雙失的結局與自我生命的浪費,所以去尋求更有價值的生命空間,故鄉(xiāng)便是那一方樂土。

能夠目睹《思歸軒賦》的原貌,是計文淵多年的夙愿。他每每看到《王陽明全集》中《思歸軒賦》的文字,都會被先賢深切的鄉(xiāng)情打動,想到王陽明揮毫潑墨抒發(fā)思歸余姚的心緒,就備感親切。他希望有朝一日,能領略先賢的筆墨氣息。

雙鉤墨跡現(xiàn)日本

2011年1月,計文淵從朋友處獲悉日本千葉有一戶人家保存著王陽明《思歸軒賦》墨跡,便委托在大阪工作的一位學生與之取得聯(lián)系。通過幾番交流,對方終于答應轉讓。

計文淵從學生那兒得知,墨跡的最后一頁寫有“文化八年辛未四月雙鉤藏于考槃書室元本佐藤大道珍藏?古山恒”的字樣。雙鉤,即在原跡筆畫的兩側外沿以細線鉤出,是一種復制法書的技法,能夠完整保留法書最原本的風貌。計文淵考證到,這是1811年一位叫古山源恒的人,以日本陽明學大家佐藤大道珍藏的《思歸軒賦》為藍本進行的雙鉤摹拓。

有關資料顯示,佐藤一齋(1772-1859)是日本著名的陽明學家,名坦,字大道,號一齋,又號愛日樓、老吾軒,江戶人。據(jù)《日本的古學及陽明學》記載,他極愛搜集王陽明的真跡,輯成《愛日樓余姚帖》三卷。

計文淵曾想從那戶人家再進一步了解關于這雙鉤書跡的來龍去脈及細枝末節(jié),不想一個月后,日本發(fā)生“3·11”大地震,千葉成為災區(qū)之一,他已經無法聯(lián)系上對方。

《思歸軒賦》書跡從1811年鉤摹誕生至2011年返鄉(xiāng),這兩百年間的遞藏過程,目前無從知曉了。

萬幸的是,恰在地震發(fā)生之前的2011年2月,《思歸軒賦》雙鉤書跡已被計文淵在日本的學生從千葉安全地帶到了大阪。

天涯無日不思歸

《思歸軒賦》表達了先賢思念家鄉(xiāng)的心情,在目前未發(fā)現(xiàn)其書法真跡的情況下,這套雙鉤書跡顯得尤為珍貴,別具意義。

《王陽明全集》中很大一部分文字是寫給學生、家人的書信。他在寫給弟弟的很多家書也常常提到設想的返鄉(xiāng)情景,譬如“求退乞休之疏去已旬余,歸與諸弟相樂有日矣。為我掃松陰之石、開竹下之徑、候我于舜江之滸。且告絕頂諸老衲,龍泉山主來矣”。他有《天涯思歸詩軸》,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其中有句:“鄰里過逢如話我,天涯無日不思歸?!?/p>

王陽明選擇富有韻律的“賦”這種形式作《思歸軒賦》,非常適合描摹自己的懷歸心緒,最為典型。這篇賦收錄在《王陽明全集·外集》中。

王陽明半生思歸,最終未能活著還鄉(xiāng)。五百年來,《思歸軒賦》一直在傾訴先賢的感情:“……吾思乎!吾思乎!吾親老矣,而暇以他為乎?雖然之言也,其始也,吾私焉;其次也,吾資焉;又其次也,吾幾焉。乃援琴而歌之。歌曰:歸兮歸兮,又奚疑兮!吾行日非兮,吾親日衰兮;胡不然兮,日思予還兮;后悔可遷兮?歸兮歸兮,二三子之言兮!”

默念著《思歸軒賦》,計文淵甚至覺得,能夠讓流落在日本的書跡回到余姚,似乎可完成先賢的一部分還鄉(xiāng)之愿。

翰墨風骨傳千秋

2011年8月,《思歸軒賦》雙鉤書跡被人帶回余姚,交到計文淵手中。

兩百年的歲月之痕已經明顯,封面斑駁,題簽上模糊的字跡依稀可辨。計文淵將這書跡拿到書齋小閣樓上,揀光線好一點的地方擺放拍照,目的就是為了方便研究——經常展示實物,會使珍貴文物磨損毀壞。

《思歸軒賦》雙鉤書跡,縱38厘米,橫14厘米,分“乾”“坤”兩冊,深棕色封面,上書“王陽明書思歸軒賦”,題箋下有一枚印章“寧儉居藏書記”?!扒眱?18頁,“坤”冊114頁,每頁兩字。計文淵認為,這兩冊雙鉤書跡與王陽明的書法風格一致。

王陽明作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雖不以書法名世,但能把自己對人生的徹悟、思維的解脫浸潤到墨痕之中,行筆有神融氣貫之感,顯得端莊、沉著,體現(xiàn)了嚴謹、樸實的情操。余秋雨飛揚點評,說是“一派高貴,一派自由,一派儒雅,一派放逸”。

計文淵認為,王陽明所作的書札、詩文,包括《思歸軒賦》書跡,書風依然雅靜灑脫,從容平和,顯露出先賢超脫凡俗、“此心光明”的精神印記。

勘正謬誤顯廬山

《思歸軒賦》雙鉤書跡的出現(xiàn)可以校正《王陽明全集》中的缺陷和失誤,無論從史料還是書藝等角度去深入加以研究,其意義與價值都是顯見的。

《王陽明全集》所收《思歸軒賦》與新發(fā)現(xiàn)墨跡雙鉤本相較數(shù)處有異,諸如“亦孰從而裁之乎”,全集文中少“亦”字;“且天下之大也”,全集文中少“且”字;“日思予旋兮”在墨跡雙鉤本作“日思予還兮”。

另外,據(jù)計文淵介紹,《王陽明全集》將此文創(chuàng)作時間誤作“庚辰”(1520)。同樣,后人編《王學編年》也誤作“庚辰”。但從《思歸軒賦》雙鉤書跡可以看出,王陽明早一年已經創(chuàng)作了此賦。落款上書“正德己卯(1519)三月既望陽明山人王守仁書”,即表明清楚。

《思歸軒賦》雙鉤書跡的出現(xiàn),勘正了以往出版的王陽明著作中的多處謬誤,為陽明學研究提供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篇5

鑒賞羈旅詩可以從以下幾點切入:

1.把握情感類別

羈旅詩抒發(fā)的情感大致有四類:

①敘寫羈旅之苦,抒發(fā)內心的孤獨、凄涼及思鄉(xiāng)之情。如張繼的《楓橋夜泊》、馬致遠的《秋思》等。

②感念親情之深,表達對親人的熱愛與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杜甫的《月夜憶舍弟》等。

③抒發(fā)獨居他鄉(xiāng),不為重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孤獨寂寞、幽怨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漁家傲》等。

④抒發(fā)厭惡戰(zhàn)爭、思念家鄉(xiāng)之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等。

2.挖掘關鍵字詞

羈旅詩中有一些關鍵字詞,如“孤”“悲”“無情”“憐”“空”“獨”“故園”“相思”等,這是鑒賞的切入點。如晏幾道的《鷓鴣天》,詞中的“不如歸”就是理解“詞人思想感情”的關鍵;如寇準的《春日登樓懷歸》標題中的“懷歸”是解讀詩歌的鑰匙。

有時特殊的節(jié)日也是關鍵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節(jié)、重陽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常常引發(fā)旅人的思鄉(xiāng)懷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和元代詞人魏初的《鷓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都寫于特殊的節(jié)日。

3.留心四種意象

羈旅詩中使用頻率比較高的意象有:“望月懷遠”,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鴻雁傳書”,如韋應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折柳送別”,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杜鵑啼血”,如晏幾道的《鷓鴣天》等。這些意象都具有獨特的抒感的作用。

4.注意兩種手法

羈旅詩除了使用慣常的“借景抒情”“虛實結合”“渲染”等表達技巧外,還有兩種特殊的表現(xiàn)手法:

①樂景襯哀情。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用春光融融來反襯客居思歸的情感。

②側面落筆。不說自己想家,卻說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覺凄涼。如杜甫的《月夜》、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

閱讀訓練一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前兩句寫景,請分析詩人當時的心境。

2.詩評家認為這首詩妙在后兩句,請從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上簡要分析。

3.《全唐詩》錄入此詩時,“落”寫作“在”字,請你說說是“落”字好,還是“在”字好?

閱讀訓練二

長安秋望

趙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詩首聯(lián)中“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2.試分析頷聯(lián)這兩句詩的妙處。

3.頸聯(lián)“紫菊”“紅蓮”對表現(xiàn)詩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4.尾聯(lián)抒寫了詩人怎樣的胸懷?

閱讀訓練三

南鄉(xiāng)子

李王旬

煙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鷓鴣啼。

遠客扁舟臨野渡,思鄉(xiāng)處,潮退水平春色暮。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所要表現(xiàn)的主旨是什么?

2.這首詞的上闋主要是寫景,請簡述這樣寫的作用。

3.“思鄉(xiāng)處,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詞中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回答。

閱讀訓練四

蟾宮曲?九日[注]

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fā),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shù)點寒鴉。

[注]九日,農歷九月九日,中國人素有登高望遠的習俗。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是元曲作家張可久寫的一首被后人稱為“清而且麗”的散曲。你認為這首元曲中揭示主題的是哪一句?請簡要分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shù)點寒鴉”渲染怎樣的氣氛?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3.“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的描寫是否與主題有關?

閱讀訓練五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特別推崇首聯(lián)的“偏驚物候新”一句。詩人所“驚”的是什么?“驚”字與全詩有什么關系?

2.詩歌抒發(fā)了什么感情?詩人是怎樣抒發(fā)這種感情的?請簡要分析。

閱讀訓練六

望薊門

祖詠

燕臺一望客心驚,簫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面對詩中的字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客心驚”中“客”指登臨之人。

B.“三邊曙色動危旌”一句中,“?!笔恰邦j危、將傾”的意思。

C.“沙場烽火連胡月”一句中,“烽火”一詞表明戰(zhàn)事是由外敵入侵而引起的。

D.“投筆吏”用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請長纓”則是用終軍請纓的典故。

2.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登臨燕臺遙望薊門,以“心驚”感受引出下文對戰(zhàn)場的刻畫。

B.“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用夸張的修辭方法來渲染了戰(zhàn)斗場面的宏偉背景。

C.“海畔云山”描寫出薊門地勢的險峻,“擁”字則烘托出薊門的堅如磐石。

D.全詩著力運筆勾勒出山川形勝,極言河山之壯美,并欲以此激發(fā)人們的抗敵熱情。

3.結合全詩,從寫景抒情的角度談一談“望”字在全詩的地位和作用。

閱讀訓練七

訴衷情

晏幾道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氣欲重陽。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寫景極有特色,請簡要分析。

2.簡要分析這首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閱讀訓練八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面對詩句的分析理解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首聯(lián)運用對偶、互文的修辭方法,寫旅途所見大江兩岸景色,“客路”“行舟”,字里行間已有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之感,與尾聯(lián)之“鄉(xiāng)書”“歸雁”遙相呼應。

B.頷聯(lián)同樣是寫兩岸景色,其中“兩岸闊”與“潮平”,“一帆懸”與“風正”均有因果關系?!帮L正”是風大的意思。

C.頸聯(lián)不僅寫景逼真、敘事確切,而且表現(xiàn)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哲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景中含情,景中出理。

D.尾聯(lián)寫泊舟后的思鄉(xiāng)感受,與首聯(lián)呼應。

2.“潮平兩岸闊”中“闊”這個字表現(xiàn)出了怎樣的一幅情景?

3.“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話膾炙人口,請簡要分析。

閱讀訓練九

鵲橋仙?夜聞杜鵑

陸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這首詞“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晚連江風雨”描繪了怎樣一種景象?詞人描繪此景的目的是什么?

2.詞中“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兩句,采用了什么藝術手法?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

3.詞的最后兩句“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

《古詩閱讀之羈旅詩》

閱讀訓練一:

1.當時詩人孤獨無眠,久久望月苦思,心境頗為凄涼。

2.后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用委婉的問句來表達,這樣便飽含言外之意:“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3.“落”字新穎妥帖,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仿佛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霸凇弊窒嘈我娊I,平淡寡味。

閱讀訓練二:

1.詩中“凄清”二字既屬客觀,也屬主觀,秋意的清冷,襯托出心境的凄涼,為全詩定下了基調。

2.“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取靜態(tài)。景物描寫耳聞目見動靜結合,獨具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樓笛聲又為之做了饒有情韻的烘托,選景典型,韻味清遠。

3.紫菊半開,紅蓮凋謝,正是深秋時令的花事;以“靜”賦菊,以“愁”狀蓮,移情于物,不僅形象傳神,而且使人不禁生發(fā)紅顏易老、好景無常的傷感;而籬畔靜穆閑雅的紫菊,儼然一派君子之風,令人想起“采菊東籬下”,油然而起歸隱之心。

4.尾聯(lián)表現(xiàn)了毅然歸去的決心:家鄉(xiāng)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

閱讀訓練三:

1.離愁別恨(或思鄉(xiāng)之愁,或離恨)。

2.借景抒情,用煙、雨、落花以及鷓鴣的叫聲來渲染出思鄉(xiāng)之情。

3.潮退了,天色晚了,思鄉(xiāng)而不得歸,更突出強調了思鄉(xiāng)之情。

閱讀訓練四:

1.從標題“九日”及全文內容來看,本文的主題應為重陽佳節(jié),倦客思家,所以“倦客思家”應為揭示主題的句子。

2.“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shù)點寒鴉”渲染了凄涼的氣氛,這種氣氛的渲染,有助于思鄉(xiāng)主題的表達。

3.“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是作者回憶從前歌舞升平的歡樂景象。用從前歌舞升平的稍縱即逝襯托現(xiàn)實中人老發(fā)白的凄涼,告誡游子不再留念他鄉(xiāng),而要“倦思”故鄉(xiāng)。

閱讀訓練五:

1.讓詩人“驚”的是春來江南萬象更新的景色?!绑@”字是全詩的詩眼,不僅領起中間四句所寫春景,還從眼前景帶出故園思,景色越美越動歸心,著落在“聞歌古調”而“沾襟”上,使全詩充滿了宦游人懷鄉(xiāng)之情。

2.歸思(思念家鄉(xiāng)的感情)。頷聯(lián)、頸聯(lián)借景抒情,尾聯(lián)直抒胸臆。

閱讀訓練六:

1.B(危,高聳)

2.D(不是“極言河山之壯美,并欲以此激發(fā)人們的抗敵熱情”,而是借對壯闊戰(zhàn)斗場景的描繪表達自己渴望馳騁疆場建功立業(yè)的思想感情)

3.“望”在全詩領起所見:寒光、積雪、曙色、危旌、烽火等物象,渲染了戰(zhàn)斗景象氣勢之盛;全詩行文,由望中所見,生望中所感(“心驚”之感受,“論功”之壯志),情景交融,使詩人由望而感,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抒發(fā)水到渠成。

閱讀訓練七:

1.先寫花點明時令,遠景近景結合,寫樹上紅葉、鴻雁碧天充分體現(xiàn)季節(jié)特征。描寫樹葉夾雜的疏黃,濃淡相宜,格調優(yōu)美,而且注意了動靜結合,如流水、碧天、遠村、紅樹。

2.詞人登高望遠,面對自己仕途生涯的不如意,感嘆前路茫茫,難以把握。

閱讀訓練八:

1.B(“兩岸景色”應為“江上景色”,“風正”是風從正面吹來)

2.“闊”既寫出了長江水波激蕩,江面廣闊浩渺,又寫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濃的景象。

3.詩人用“生”“入”二字,將景物擬人化,使之富有生機,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力量。

閱讀訓練九:

1.前三句描繪了春晚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它是為詞中的主角“杜鵑”的出場作鋪墊。(或景語皆情語,為后文表達詞人飄零身世和凄涼心境作鋪墊)

篇6

一、勇敢豪邁、一往無前、衛(wèi)國殺敵、建功立業(yè)的豪情

這類邊塞詩歌表現(xiàn)的是戍邊戰(zhàn)士奮勇殺敵、視死如歸的英勇氣概,表達他們保家衛(wèi)國、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壯志豪情。即使是艱苦戰(zhàn)斗,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例如陳羽的《從軍行》:“海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焙L勁吹、凍泥裂開,梧桐葉光、枝梢折斷的景象,表現(xiàn)了極為惡劣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襯托從軍將士無所畏懼的精神。風雪中紅旗“直上”的動態(tài)描寫,使畫面生機勃然,展現(xiàn)了從軍將士高昂的士氣、一往無前的精神。除此之外,“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等膾炙人口的邊塞詩句都是這類思想感情的代表。

二、久戍邊地、思鄉(xiāng)念親的悲情

這類邊塞詩歌描寫的是出征在外將士的戍邊之苦,表達他們無法返鄉(xiāng)的哀怨,表現(xiàn)出戰(zhàn)士深深的思鄉(xiāng)之情。例如高適的《塞上聽吹笛》:“雪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jié)M關山?!痹谏n茫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樓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調?!懊坊ê翁幝洹笔菍ⅰ懊坊洹比植鹩?,嵌入“何處”二字,何處吹奏《梅花落》?詩的三四句與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意近,是說風傳笛曲,一夜之間聲滿關山,構成梅花開滿關山的虛景,呼應雪凈月明的實景,委婉含蓄地表達了內心思念家鄉(xiāng)的強烈感情,境界尤為動人。除此之外,“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等句子也傳達出相似的情感。

三、對戰(zhàn)爭的厭惡,對百姓和戍邊將士的同情

這類邊塞詩歌表現(xiàn)詩人反對統(tǒng)治者的窮兵黷武的觀點對連年戰(zhàn)事的厭惡之情,表達詩人同情百姓、憂國憂民的情懷。例如張喬的《河湟舊卒》:“少年隨將討河蝗,頭白時清返故鄉(xiāng)。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蓖ㄆ娮掷镄虚g,尤其是“獨吹邊曲向殘陽”的圖景中,流露出一種深沉的哀傷。“殘陽”二字所暗示的日薄西山的景象,一個“獨”字又交代了這個老人目前處境,暗示出他從軍后家園所發(fā)生的重大變故,使得他垂老無家。此人畢竟是生還了,而更多的邊兵有著更加悲慘的命運,他們暴骨沙場,是永遠回不到家園了?!笆f漢軍零落盡”,就從側面落筆,反映了唐代人民為戰(zhàn)爭付出的慘重代價。詩通過個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個動亂時代的影子。此外,高適的“戰(zhàn)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陳陶的“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杜甫的“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柳中庸的“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等詩句和詩作都是這類思想感情的代表。

四、對邊疆和平的向往,對報國無門的憤懣之情

篇7

古代文學教學中,學生常常會遇到一些難解的問題,如果將這些問題還原到歷史文化背景中去,或者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還原到歷史之中,或者還原作品中的人物的感情,學生就會深刻理解這些問題,古代文學修養(yǎng)水平就會顯著地提高。

教師講述《世說新語》時,往往會遇到這樣一個難題,就是怎么才能讓學生理解“魏晉風度”。方法就是將小說中所謂“魏晉風度”還原到歷史文化之中去。魏晉文人的所謂“風流”是對漢儒那種高度理性化的思想行為準則的一種極端否定,是對人的個性的一種空前張揚,是個人本性的自然流露。魏晉時期,玄學流行,士人談玄論道。玄學思想深刻地影響著士大夫,儒家思想再也不是處于獨尊地位。阮籍、稽康、王羲之、陶淵明等人都是魏晉風流的代表人物,他們那種對個性的向往,那種對個人白由和人格尊嚴的要求,表現(xiàn)了人的覺醒,都有其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的意義。當時司馬氏統(tǒng)治,殺戮名士。阮籍、嵇康等不愿意與統(tǒng)治者合作,因此有的醉酒,如阮籍,常常酩酊大醉,回避司馬氏的姻親關系。有的逃到山林打鐵,如嵇康,以逃避朝廷的征召。他們的風流行為,是對當朝統(tǒng)治者的一種反抗。但是也應該讓學生看到,魏晉風流有其病態(tài)和畸形的一面,魏晉風流實際上是對社會政治的一種極端的、扭曲的、甚至是病態(tài)的反抗。其反抗流俗的精神值得肯定,但其具體行為并不值得模仿。如劉玲醉酒之后,赤身待在自己房間迎接客人,更不應盲目推崇。應該理性地分析魏晉風流產生的歷史文化背景。

再如,中唐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歌要起到“救濟人病,裨補時闕”或“泄導人情”、“補察時政”的作用。學生無法理解寫了《長恨歌》和《琵琶行》的白居易,為什么要持有這樣的政治功利的文學觀。這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甚至有更具體的問題針對性。其實白居易的文學思想很復雜,正如他的詩歌有諷喻詩、感傷詩、閑適詩一樣,其文學思想既有強調干預現(xiàn)實,“為民請命”的一面;也有提倡修身養(yǎng)性、抒寫閑情逸趣的一面。這是與他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哲學相一致的。當他身為朝廷的監(jiān)察官時,就不再主張文學的風情作用,更不會寫《長恨歌》那樣風情詩歌了。主張詩歌要反應現(xiàn)實政治,他的大量的諷喻詩實踐了他的這種文學觀。這種主張自然有其合理性,有其進步價值,尤其可以救治文學創(chuàng)作中那種脫離生活、局限于個人生活小圈子的無病等毛病,但也不見得要無條件全部接受。從理論上講,文學的功能應當有更寬泛的規(guī)定,白居易主要是針對他所關心的現(xiàn)實問題有的放矢、有感而發(fā),在這個范圍內他的觀點值得肯定。但是,白居易對文學與政治的關系的認識,與儒家傳統(tǒng)文學思想一樣,存在極為簡單化和片面化的傾向,他把文學的社會功能局限于直接干預政治的狹小范圍內,而忽略了文學功能的廣闊性、多面性,同時他還忽略了文學的教育作用要通過審美作用來實現(xiàn)這一層面。

教學時,如果教師能夠把文學現(xiàn)象還原到具體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中去,學生就可以深刻理解作家作品,深入全面地理解這些文學現(xiàn)象。

講授唐代文學白居易的詩歌《長恨歌》時教師會遇到一個難題,就是這首詩歌的思想主題,學術界有三種觀點:第一種,這首詩歌是歌頌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偉大愛情;第二種,這首詩歌批判唐玄宗荒誤國;第三種,這首詩歌有雙重主題:既歌頌愛情,又批判玄宗荒誤國。那么怎么樣來把握呢?首先看看詩歌文本,詩歌開頭這樣寫道:“楊家有女初長成,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盵1]白居易在詩中認為楊貴妃在成為唐玄宗的寵妃之前還是少女??墒?,筆者還原歷史,比照《新唐書》,卻發(fā)現(xiàn)是這樣的:“玄宗貴妃楊氏,……始為壽王妃。開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無當?shù)垡庹撸蜓藻Y質天挺,遂召內禁中,異之,即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號‘太真’,更為壽王聘韋昭訓女,而太真得幸?!盵2]原來,楊貴妃先為玄宗的兒子壽王的妃子,后來被玄宗搶過去做妃子。玄宗搶自己的兒媳婦做妃子,這很荒。很顯然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對楊貴妃的身世進行了美化,說楊貴妃成為玄宗妃子之前是良家少女——“楊家有女初長成”。美化的目的就是為了歌頌他們的愛情。如果是批判玄宗荒誤國的的話,就不會美化楊貴妃的身世,只會批判后宮的。還原歷史,就理解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也就明白了詩的主題。

和《長恨歌》相反,白居易在他的“諷喻詩”《新樂府》之“胡旋女”中將楊貴妃寫成了迷惑君心的妖女:“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3]”,并嚴肅地批判了唐玄宗不能辨別是非、沉溺于聲色享受、不能自拔的生活。

《新樂府》之“李夫人”中將楊貴妃比作惑人的尤物“又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坡下念楊妃。縱令妍姿艷質化為土,此恨長在無銷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楊貴妃死前死后都能夠迷惑君王,永世難忘,并告誡君王“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盵4]作者給君王提出了很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盡量避免去遇到傾城傾國美人,這是規(guī)勸君王要遏制自己的荒思想行為的方法。

上面兩首諷喻詩中,楊貴妃不是清純的少女,死后也不是仙女;而是尤物,是妖女,形象和《長恨歌》完全不一樣。這種形象符合《新唐書》里面的歷史人物形象。為什么符合歷史人物形象呢?就是因為白居易在詩中要批判唐玄宗荒誤國,而不是歌頌其偉大愛情。《新唐書》中的楊貴妃也是一個負面形象,歷史人物形象也是要給后來的君王提供治國理政的借鑒。在這一點上,歷史和詩歌高度吻合了,史與詩一致。

如果在古代文學教學中,經常進行這種詩史互證,將人物事件還原到歷史之中去,就能夠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意蘊。

教師在講授《詩經·東山》時,怎樣翻譯和理解其中的詩句“熠燿宵行”呢?權威教材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這樣翻譯:鬼火在夜間流動,其光甚盛。[5]如果教師還原詩中的人物情感,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翻譯欠妥?!稏|山》講周公東征多年,戍守邊疆的士兵還鄉(xiāng)途中思念家鄉(xiāng)。戍卒久征沙場,突然回家,路上想象家鄉(xiāng)是不是荒蕪了?親人是否流散他鄉(xiāng)了?他甚是擔心。他回憶家鄉(xiāng)過去的種種美好事情,包括新婚的幸福,漂亮的新婚妻子。這種回憶是溫馨的,也是美好的。但是,如果翻譯為鬼火夜間流動,這就給讀者一種非??植赖母杏X,不符合詩的溫馨的情感氛圍。如果翻譯為螢火蟲在夜間荒蕪的鄉(xiāng)村閃爍,那么這樣,可以襯托家鄉(xiāng)荒涼的境況,也可以帶來一種美好的詩意氛圍,這種美好的氛圍也符合詩歌的體裁特點。鬼火流動,這是民間迷信的說法,《詩經》是儒家經典,儒家經典《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上面的解釋不符合儒家的溫柔敦厚的詩教理論,因此不宜這樣翻譯。

對于詩中人物的感情,必須還原其本來情景;對于文賦,也應該還原其本真感情特點,如學習蘇軾的文賦《前赤壁賦》時,怎么樣理解賦中“客人”的感情呢?

本來泛舟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6],美好的月夜,激發(fā)的應該是愉快的情感,為什么在飲酒樂甚之中突然有了“客人”的悲觀情懷。原來賦中的“客人”也就是蘇軾自己,其抒發(fā)的是自己的悲觀情懷。蘇軾這篇賦是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為“烏臺詩案”于1079年貶至黃州,任團練副使。他渴望建功立業(yè),卻遭此貶謫,內心苦悶可知。在賦中抒發(fā)其悲觀情懷,這符合蘇軾本來感情狀態(tài)。但是蘇軾能夠用老莊哲學和禪宗思想排遣其悲觀情緒,最終達到一種清曠情懷。蘇軾在賦中借“客人”之口表達憂傷情懷,借主人蘇軾自己來排遣“客人”的憂傷。蘇軾巧妙的構思,抒發(fā)了兩種情懷。讀者也全面地完整地體會了賦中的情感。

總之,如果在教學時,將文學現(xiàn)象還原到歷史文化背景之中去,將人物事件還原到歷史本身,將人物感情還原為本來狀態(tài),學生就會深刻理解作家作品,文學修養(yǎng)水平就會顯著地提高。

以上講的三個“還原”,實際上是關于文史結合的問題,文史結合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具有不可低估的優(yōu)長之處與作用,教學中注意運用它無可置疑。教學中文史結合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對這一方法的好處必須有充分的認識。一部分青年教師和學生,對文史結合是不夠重視,甚至輕視的。因此除了從道理上說服外,有效的辦法是注意以文史結合的具體教學實踐所取得的良好效果為例來顯示其優(yōu)長,給人以啟發(fā),讓人們在事實面前提高認識。

其次,教學的主角是教師,教師具有引導、影響學生的作用。因此,要使學生能更好地運用文史結合的方法來學習古代文學,教師是關鍵。這不僅需要教師重視這一方法的運用,還必須具有運用此方法的必要條件與能力。也就是說教師首先要文史兼通,要認真學習歷史,掌握與所要講授的文學作品有關的歷史背景與事件等歷史資料,以及典籍中與作品直接相關的本事一類記載,并盡可能詳盡占有資料。老師需要長期注重歷史知識與文化史的學習,廣泛地閱讀有關史籍與筆記詩話,甚至包括地方志與軼事小說等典籍,并有意識有目的地摘錄相關資料,以備教學之需。這里需要說明,筆者所說的文史結合的“史”是廣義的,不僅指正史,也包括稗史雜記以及筆記詩話之類典籍中的某些記載,它們雖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典籍,但也是一種有用的歷史資料,而且其中多有與文學作品直接相關的有價值的記載,對讀者解讀文學作品往往極有幫助。

再次,教學中是否采用文史結合的方法,主要決定于該作品是否需要采用以及能否采用此種方法。要對歷史資料的介紹有所選擇。在備課時,當然以詳盡占有資料為好,但第一,講課時間有限,不可羅列歷史資料;第二,我們上的是古代文學課而非歷史課,不能喧賓奪主。對史的應用結合是為了更好地理解說明文學作品,因此這也就決定了在講課時必須從有關史料中挑選最主要的、最能說明問題的資料。這樣既文史結合,又保證教學重點,既使學生對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引導學生注重并掌握文史結合的學習方法。

最后,要注意辨別歷史資料的真?zhèn)?,并防止膠柱鼓瑟般看待作品與歷史事實的關系。一般地講,歷史記載是可信的,但也不盡然,其中也有非實或道聽途說,甚至憑空附會虛構者,這不僅正史中有,尤以稗官野史雜記等為多。因此在文史結合中就得注重史料的甄別,要棄偽存真。此外,從總體上說,文學作品畢竟不等同于歷史,兩者既常有聯(lián)系,又有所區(qū)別,不能機械地比附等同。因為作品有時雖有事實根據(jù),但它卻容許綜合夸張,甚至渲染虛構,并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因此對這類有事實依據(jù)的作品,須視具體情況合理地理解,不能僅據(jù)作品斷定歷史事實為非,或根據(jù)歷史記載而指責文學作品不符合歷史事實。

注釋:

[1]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 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第7冊435卷):4826.

[2](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楊貴妃[M].北京:中華書局,1975,(第11冊76卷):3493.

[3]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 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第7冊426卷):4705.

[4]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 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第7冊427卷):4717.

[5]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 第一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8.

篇8

云南紅河州被譽為“民族歌舞之鄉(xiāng)”、“民族歌舞的海洋”,彝、哈尼、苗、傣、壯、瑤、回、布依、拉祜9個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同胞共同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彝族尼蘇支系主要分布在紅河州石屏、建水、彌勒等縣,“海菜腔”、“沙攸腔”、“四腔”、“五三腔”等“四大腔”是他們的大型聲樂套曲,“四大腔”和其中某些腔調組合而成的“變體腔”統(tǒng)稱為“大曲子”。“大曲子”豐富多彩,影響較為廣泛,在云南民族樂壇享有較高的地位。

一、“大曲子”的漢語、彝語比較

紅河縣阿扎河鄉(xiāng)垤施村一帶的尼蘇人世代相傳著一系列的民歌和歌舞音樂,形式多樣而出色,內容十分廣泛,涉及到日常生活、愛情婚姻、農耕勞動、常識教育等等。其中民歌類有史詩歌、情歌、山歌、習俗歌、兒歌等。歌舞音樂類有栽秧鼓舞、羅作舞、踩蕎舞等。雖然當?shù)氐哪崽K人能將漢語流利地應用于外界交流和現(xiàn)代日常生活之中,但在他們的歌唱活動中很少透露出漢語的影子。

流傳于紅河南岸紅河縣阿扎河鄉(xiāng)垤施村一帶的史詩歌《努衣特》唱詞諧音摘要:“阿迷八米麻格波,阿格艾尼麻格波,手都阿迷麻格波,阿乎都尼默格訥,都扯阿其諸格供,手都阿迷麻格比……”。歌詞大意摘要:天下有大地,啥和地無傷,人生命已絕,終是一寸土;巖羊走四方,會走爬山巖,無能竄地邊……。山歌《咿嗚哦》唱詞諧音摘要:“喬哦阿橋,我土木古果,無及不交羅,湯午不交了阿,羅阿喬哦,尼亞代木果果,且達尼達拉,尼達且達替,達列尼阿羅喬……”。歌詞大意摘要:嘴巴動起來,人心沸騰起來了,伙伴!歡樂的時刻到來了,伙子姑娘集中了,大家唱起來呀跳起來……。流傳于紅河南岸綠春縣??奏l(xiāng)一帶的勞動歌《栽秧鼓舞》唱詞諧音摘要:“白莫阿蹉馬格木搓,拉涅依努馬格木打,阿蹉賽作托諾馬吃格里,左格來諾茨格里……”。歌詞大意摘要:山上的橄欖吃了好多,山上的清水喝了好多,吃橄欖的時候感覺不甜,吃完回味是甜的……。

由此三例可見,紅河南岸的尼蘇音樂文化較少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仍然保持著本土文化的面貌。

和紅河南岸不同,北岸的尼蘇民歌存在原生態(tài)和漢語彝化并存的兩種形式。比如,石屏縣哨沖鄉(xiāng)地理位置相對偏僻,交通比較落后,在這里生活的尼蘇人的民歌仍然以原生態(tài)形式存在。情歌《阿哩》的唱詞諧音摘要:哎索衣羅里喂,賽列賽列作賽,哎索喂,哎哎色列大列子戛拉,哎索衣羅喂。塔責斯多尼多達,哎索喂,目哎此列多里格戛拉,啊索衣羅喂。歌詞大意摘要:小姑娘小伙子一起唱玩,都有點害羞不好意思,相互說不要謙讓了,趕緊唱啦,要謙讓就回家去。思念調《阿托撒莫尼》的唱詞諧音摘要:呵索索瑪尼里啊,微尼撕塔拉里里啊,哎艾得作色瑪尼作啊。歌詞大意摘要:出門時間長了,思念家鄉(xiāng),思念父母親。

在石屏、建水一些地方的唱詞卻為漢語彝化方言。比如,沙攸腔-拘腔片斷摘要:時候有個了,好個時候了,我喊眾花園,來唱來講玩,滿園尼風流,滿園尼好玩,不會不奈何,還是哥拿羅。曉得妹會講,曉得妹會唱,會唱只消唱,歇會跟不上。四弦你罷慌,二弦你罷忙,要等妹開腔,要等妹想想。海菜腔-空腔片斷摘要:隔山聽見,隔河望見,師傅老板,唱曲講曲,又得聽來又得舍。四大腔的正詞-試曲摘要:芭蕉樹來小坡腳,飛到這邊不敢落。腳踩丫枝不敢站,口中有話不敢說。

通過上述比較我們可以了解到,盡管紅河尼蘇音樂多數(shù)保留著原生態(tài)的文化特征,但其中也有著明顯的漢語彝化痕跡。 二、“大曲子”中唱詞和詩歌的關聯(lián)度

有關“大曲子”的主要正詞,當?shù)赜小包c字眼”的說法,說明其為“大曲子”的核心內容。主要正詞多為七言四句的結構,共28字,也有42字結構的七言六句,這種情況只在某些非凡氛圍中才出現(xiàn)。比如,掛曲摘要:太陽出來紅丟丟,打把金鉤掛熱頭。日頭掛在金鉤上,郎掛小妹在心頭。熱曲摘要:月亮出來白又白,郎是白紙妹是墨。黑墨落在白紙上,千年萬古不變色。離曲摘要:送郎送到大樹腳,大樹葉子對對落。拿片葉子揩眼淚,揩揩眼淚各走各。這些都采用七言四句結構,瑯瑯上口,質樸生動,意蘊明晰。

我國古代漢文化最早產生的兩種文學形式是古代詩歌和古代神話。中國古代的詩歌和音樂關系極其密切。漢朝的不少詩用騷體寫成,由于受到民間七言歌謠和騷體的滋養(yǎng),后來出現(xiàn)了七言詩。到了唐朝時期,七言詩的寫作規(guī)律被確定下來。“四大腔”的主要正詞的七言結構和漢文化的七言詩吻合并非是一種偶然巧合,而是和漢文化長期影響和滲透有密切的關系。試看三例,閑曲摘要:山歌好唱口難開,石榴好吃樹難栽。郎像金龍來戲水,妹像鯉魚跳龍門。串曲摘要:天上星宿排隊排,地上燈盞配燈臺。紅漆桌子配板凳,美貌小姐配秀才。熱曲摘要:大田割谷小田堆,路邊落火風來吹。哥是火炭妹是灰,吹死吹活在一堆。這些“大曲子”主要正詞中大量應用了比、興手法,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大有觸景生情的韻味,使得言語妙趣橫生,至臻達意。

三、“大曲子”和漢族民族文化的關系

既然“大曲子”是“四大腔”和其中的某些腔調組合而成的“變體腔”的統(tǒng)稱,那么“大曲子”一詞本身就有著濃烈的漢文化色彩。隋唐時期興起的民歌稱“曲子”,其中包括漢族和其它民族的民歌?!扒印碑a生自民間,便學便記,親切熟悉。宮廷將民間廣為流傳的優(yōu)秀曲子收集上來,進行填詞、再創(chuàng)作,使它注入新鮮內容而大大增強其藝術性。經過填詞加工的曲子又流傳回民間,經過社會篩選,這些曲子被相對的固定下來。“大曲子”主要唱詞七言四句的結構某種程度上和詩歌的結構契合,以及隨處可見的比、興手法,不能不使我們推想這就是彝漢文化歷經千百年融合、創(chuàng)造的結果。

另外,從曲體結構特征中也可以找到填詞再創(chuàng)作的痕跡。“大曲子”的曲體結構具有“套曲”、“長歌”的特性,和在結構上講求形式美、曲體結構相對龐大的隋唐“曲子”音樂有異曲同工之妙?!按笄印钡那w結構布局嚴謹,有五部或三部式結構。簡單地歸納起來看,呈示部為拘腔、設置主體材料;發(fā)展部為四六句正曲,開始更新材料或轉換調式;再現(xiàn)部為落腔,詞腔回歸;尾聲為白話,比較風趣有味,帶來。透過復雜多變的旋律已經表現(xiàn)出比較規(guī)整的曲式結構特征,這在紅河州彝族原生態(tài)民間音樂中,只有“大曲子”才發(fā)展到如此高度。

改革開放以來,民族文化受到各界人士空前的重視。云南素以豐饒的民族文化享譽國內外,這些文化個性鮮明、獨具特色,彝族(主要是尼蘇)人民的“大曲子”更是中華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她曲調時而美麗抒情,時而高亢激昂,演唱時真假嗓聲結合應用尤其顯得委婉動聽。我們對 “大曲子”文化形態(tài)的考察探究,是為了豐富和深化人們對她的熟悉,對推動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設以及推進民族民間音樂的現(xiàn)代化轉型起到積極的功能。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審美情趣意象 詩詞意蘊情境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而且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隨意翻開初中語文教材便可以發(fā)現(xiàn)古詩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這些古詩多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不但非常適合學生閱讀,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蘇軾有詩云:“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用蘊藉豐富、朗朗上口的古詩來陶冶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提升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教育應對當前快餐文化充斥視聽、使學生語言貧乏空洞的有效措施之一。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抓住古詩這一教學內容,通過古詩教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引導學生從古詩中獲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如何使古詩教學貼近學生,能真正促進學生對古詩的吸收和積累,我進行了有關古詩教學的探索。

一、古詩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1.疏通語言障礙,了解大意,換言之,即“披文得意”之“披文”。它是“得意”的基礎和途徑,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本分,一切文體的閱讀教學概莫能外。由于閱讀古詩詞存在更大的語言障礙,疏言就更顯必要。古詩詞在語言運用上,省略、跳躍、語序倒置等用法往往超出一般的文言文,教學時只要讓學生粗通大意即可,不必進行字字落實的翻譯,拘泥于后者,既難以做到,又耗費時間,勢必影響感悟詩情等方面的教學。要針對學生的語言積累、認知水平、心理特點,因勢利導。

2.將古詩詞的語言符號轉換成具體可感、立體靈動的意象。意象是情思的載體,是情思的物化形態(tài)。讀者正是憑借直觀可感的意象窺察詩人的情思。沒有意象,情思往往難以表達;不把語言符號轉化為鮮活的意象,情思常常無法讓人領會。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基本要求是變抽象為具象,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它是最能顯現(xiàn)古詩詞本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主要做法是再造想象,讓學生通過大腦的加工,將古詩詞的文字符號轉換為具體的場景和畫面,并用自己的言語加以描述。對那些僅憑再造想象難以完成轉換的詩詞,可借助現(xiàn)代教學媒體。

3.感受領悟詩詞意蘊。它既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目標。悟意,應在“顯象”的基礎上入境。入境即進入意境。意境是造象立意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包括兩個部分:由意象直接構成的較實部分是“實境”;由意象誘發(fā)和開拓的藝術氛圍和審美想象空間是“虛境”,又稱“詩意的空間”?!皩嵕场碧幱诒韺樱疤摼场碧幱谏顚?,唯由淺入深進入“虛境”,才稱得上入境。

4.內化古詩詞的言語,并能化用于表達。抓住精當傳神的字眼,領會詩人遣詞造句的精妙。言語品味著眼于學習言語這一目標,而不忘同時獲取言語負載的信息,理解言語形式和言語內容是融為一體的,它對領悟意蘊、積累語料、掌握表達技巧都具有重要價值。學古詩詞的目的是以古詩詞的言語去影響學生的言語,提升學生的言語品位和能力,運用是實現(xiàn)這一目的的重要途徑,也是判斷這一目的是否達成的重要手段。

二、發(fā)揮想象,探究古詩詞之情境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非想象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古詩詞浸潤著漢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xiàn)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在古詩詞學習中更能指導其欣賞作用和創(chuàng)造精神渲泄得淋漓盡致。語文的閱讀不能“見槐是槐,見柳是柳”,在古詩詞苑漫步,含英咀華,就更離不開想象,只有驅遣想象,才能讀出詩詞背景,讀出作者感受,讀出畫意真情。學生通過想象才能走進古詩詞的意境、詩人詞人的世界。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后潛藏著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xiàn)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想象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和通衢大道。

三、善于捕捉古詩中的意象

篇10

關鍵詞: 激發(fā)興趣 群文閱讀 營造氛圍 美讀感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經典古詩文詞句優(yōu)美、韻律和諧、意蘊深遠,是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也是民族傳統(tǒng)的重要載體。小學生正處在記憶黃金時期,讓他們多背誦一些古詩文,不僅豐富其語言積累,而且陶冶情趣,鍛煉思維、想象、記憶等能力,并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熱愛祖國語文”。“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提高審美情趣和語文素養(yǎng)”。

為此,筆者在教學中開展了“小學低年級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課堂教學中從教材第一冊開始,經過一年多實踐,著重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訓練的內容、途徑、方法進行了探索和研究,使班級語文學習和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初步呈現(xiàn)出生機盎然的景象。

一、弘揚文化,激發(fā)興趣

1.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古詩文學習的興趣。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的價值在于不僅能給人以藝術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因此,古詩文啟蒙教育對小學生學識與做人起到重要作用。我國詩歌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小學語文教材注意選擇一些淺顯易懂、短小精悍的名篇教授給學生,目的就是通過“一枝紅杏”,讓學生感受古文化的“滿園春色”。因此教學中,筆者認為決不能為應付考試,把眼光僅限于教材所定的詩歌,而應該開展大量古詩文導讀,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2.吸取古詩文有益精髓,促進語文和品德素養(yǎng)的提高。

古詩詞不僅體現(xiàn)詩人對社會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認識,更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思想智慧結晶,能讓學生明辨是非、珍惜生活,或者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及思鄉(xiāng)惜友之情,或者闡事明理,教給學生為人處世之道,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古詩文除了蘊含豐富的思想意義外,還是音樂、繪畫、意境等多種形式在內的綜合藝術,有著巨大的美學價值,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同時,古詩文語言凝練、手法生動,對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加強語文基本功有著重要作用。系統(tǒng)的、生動的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

二、群文閱讀,合理安排

1.選擇通俗易懂的古詩文。

一年級第一學期,學生識字量少,以通俗易懂的古詩文為主,并注上拼音,重在激發(fā)興趣。例如,《長歌行》(漢樂府)、《敕勒歌》、曹植的《七步詩》、駱賓王的《詠鵝》、王維的《鹿砦》、《竹里館》,杜甫的《絕句》、李紳的《憫農》、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白居易的《草》,李白的《靜夜詩》、《古朗月行》、《秋浦歌》等。

2.根據(jù)季節(jié)選擇相應的內容。

春天選擇描寫春天景色的詩文。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白居易的《憶江南》,賀知章的《詠柳》,孟浩然的《春曉》,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絕句》、《春夜喜雨》,張志和的《魚歌子》,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劉禹錫的《竹枝詞》,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葉紹翁的《游園不值》,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等。

夏天選擇描寫夏天景色的詩文。例如,蘇軾的《望湖樓醉書》、《飲湖上初晴后雨》,楊萬里的《小池》、《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等。

秋天選擇描寫秋天景色的詩文。例如,張繼的《楓橋夜泊》,劉禹錫的《望洞庭》,杜牧的《山行》、《秋夕》,溫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冬天選擇描寫冬天景色的詩文。例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柳宗元的《江雪》,王安石的《梅花》,王冕的《墨梅》,高適的《別董大》等。

3.結合節(jié)日選擇相應的內容。

例如,結合過春節(jié)背誦王安石的《元日》;婦女節(jié)背誦孟郊的《游子吟》;清明節(jié)背誦杜牧的《清明》,韓的《寒食》等;重陽節(jié)背誦有關思念家鄉(xiāng)親友的詩文。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李白的《贈汪倫》等。

國慶節(jié)背誦愛國詩篇,如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王昌齡的《出塞》、《從軍行》,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早發(fā)白帝城》、《望天門山》等。

4.根據(jù)教材補充相應的內容

例如,教《鐵棒磨成針》后讓學生背誦李白的詩;教白居易的《草》后讓學生背誦白居易的詩;教李紳的《鋤禾》后讓學生自己背誦李紳的《憫農》(春種一粒粟);教張俞的《蠶婦》后讓學生背誦梅堯臣的《陶者》;教陸游的《示兒》后讓學生背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營造氛圍,美讀感悟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學習活動及效果與認知內驅力和學習環(huán)境有直接聯(lián)系。為此,給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氛圍,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訓練,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覺、自主、自樂地徜徉于詩海。

1.營造氛圍――詩上墻。教室墻上貼上抄好的古詩,掛著《兒童古詩讀本》、《唐詩三百首》、《唐宋詩選講》等,使學生進入教室抬頭可見古詩,起到潛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

2.日積月累――天天背。小學生的特點是堅持性不夠,實踐當中我采取讓學生每天背誦的形式。如寫在黑板報上,每天課前背一背,放學前再練一練。這樣日積月累,學生頭腦中的古詩文就多了。

3.家長配合――留作業(yè)。每天學生作業(yè)中都有古詩文誦讀內容,通過各種途徑使家長知道教師的要求及意義,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一年級就背下不少古詩文,感到高興,不少家長樂于配合,相得益彰。

4.形式多――詩配畫。由于一、二年級學生識字不多,讓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給詩配畫,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讀古詩文的興趣,而且可以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5.寓教于樂――制卡片。將小卡片的正面寫上詩的題目,背面寫上答案,下棋似的,答對了,向前走一步,答錯了,原地不動。先走完的為優(yōu)勝,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既學到了知識,又背了古詩。

6.主動發(fā)展――點將臺。利用班隊課,設立詩詞背誦點將臺,如做游戲開火車背誦,分組背誦,男女生背誦。也可以不點將,讓學生自由到講臺前背誦,背得好的獎給小紅花,學生興趣盎然。

7.荷角初露――擂臺賽。先選出一個人當擂主,誰背的古詩首數(shù)超過了擂主,就成為新的擂主。通過循環(huán)式交流評比,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班級背誦氛圍好。

8.多方激勵――群英會。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詩人的詩,如李白的詩收集得最多的、且能背下來的就是“小李白”,杜甫的詩收集得多、且能背下來的就稱他為“小杜甫”,王維的詩收集得多且能背下來的就是“小王維”……然后,定期舉辦詩會,讓這些“小李白”、“小杜甫”、“小王維”等背一背他們的詩,通過這些方法激勵學生主動收集、背誦古詩文。

誦讀經典古詩文,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凈化心靈,在審美愉悅中培養(yǎng)語感,在輕松愜意中拓展知識。新課標將經典古詩文誦讀作為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及培養(yǎng)學生語言積累、理解、運用能力的重要抓手。由于背誦形式靈活且富有變化,極大調動學生背誦積極性。通過一年多訓練,學生收獲很大。二年級學生大多能背誦七、八十首古詩文,最多的背了百余首,低年級學生背誦了大量古詩文,儲存了豐富的語言材料。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給炎黃子孫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猶如一座取之不盡的寶藏,積淀著智慧結晶,映射著傳統(tǒng)文化精髓。那些流傳了幾千年的言論著作、詩詞曲賦如燦爛的星辰,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文化積累和語文功底是一個人整體素質水平的重要標志。熟讀、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古詩文化精品,是真正的語文基本功。通過廣泛古詩文群文閱讀,充分美讀感悟,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建平.聚焦新課程[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08.

[2]朱作仁.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導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01.

[3]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