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教學設計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13:46: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英語教學設計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實例以外研版Book5module4Carnival課后的Task(任務)為例。探究任務為:比較中西方節(jié)日文化的差異。
1.1情境主題:你是如何慶祝西方的圣誕節(jié)和中國的春節(jié)的,他們的慶祝方式有何不同?圣誕節(jié)快到了,我們要和我校外教Vincent一起過個圣誕節(jié),我們應該如何慶祝這個圣誕節(jié)?請同學們小組討論定出一個慶祝方案。
1.2任務(1)基礎性問題。①中西方的主要節(jié)日都有哪些?②中西方一些重要節(jié)日的背景及主要慶祝方式是什么?③你最喜歡的節(jié)日是哪個?④比較中西方節(jié)日的慶祝方式有何不同?⑤通過網(wǎng)絡等資源,小組合作探討出中西方節(jié)日文化差異的根源是什么?(2)資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課本、因特網(wǎng)、百度等信息資源渠道獲取所需信息。教師可提供一些有用的網(wǎng)絡網(wǎng)址資源。
1.3成果你和你的團隊將創(chuàng)作一個視覺作品PPT或文字成果。(1)以多種形式學習、查找、收集資料,討論初步的結(jié)果,經(jīng)過分析、歸類和整理并制作出反映中西方節(jié)日文化的演示文稿。(2)以小組為單位,派一名代表交流探究的成果,邊播放邊講解。交流時也要說明獲得資料的方式。(圖書館查詢?上網(wǎng)搜索?進行社會調(diào)查?)等。(3)做出一份中西方節(jié)日文化差異根源的分析報告。
2用MiniQuest進行教學設計的策略
2.1主題設計扣緊《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主題即本質(zhì)問題,是MiniQuest教學設計的對象和核心。主題設計得好壞直接影響教學設計的成敗。為此主題的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主題設計緊扣課程標準,確保主題切中目標。二是設計的主題是可細化的。三是主題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或決策性。四是主題的設計對學生和社會是有意義的。
2.2情境創(chuàng)設從生活切入,產(chǎn)生共鳴MiniQuest的情境是自然引出本質(zhì)問題、驅(qū)動任務完成的源頭。情境的設計注重從生活切入,現(xiàn)實主題與真實情境有機結(jié)合,促進情境與學生主體共鳴,引發(fā)更持久的興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nèi)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典型的情境是,讓學生扮演一個特定的社會角色,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2.3高度建構基礎性問題,設計層層深入MiniQuest的學時一般為1~2課時,為此任務中的基礎性問題設計是高度建構的、層層深入的,保證學生圍繞主題高效獲得知識。這些基礎性問題設計首先是基于本質(zhì)問題的,學生可以通過基礎性問題獲得回答本質(zhì)問題的事實性信息。其次基礎性問題的設計一般根據(jù)“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來設計。學生通過“是什么”問題了解本質(zhì)問題的內(nèi)涵,而“為什么”傾向于讓學生知道本質(zhì)問題的原因和影響,“怎么做”則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了參考意見。最后,問題的設計要精煉、簡潔?;A性問題的目的是要解決本質(zhì)問題,而不在于其多少。精簡的問題設計一方面減化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流程,減少了學生學習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采取最優(yōu)方案的科學態(tài)度。
2.4設計網(wǎng)站框架,精組資源MiniQuest的短期性決定了網(wǎng)絡探究學習資源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明確網(wǎng)站框架,方便學生學習。專題性網(wǎng)站需要進行精心的設計,如果不設計專題性網(wǎng)站而采用網(wǎng)絡中已有資源,那么教師應該給出所涉及網(wǎng)站的大體框架,或者推薦一定量的站點或鏈接,以防學生在過于浩瀚的網(wǎng)絡資源中迷失方向,找不到學習和探究的重點。網(wǎng)絡資源是非常豐富的,時間的浪費是利用網(wǎng)絡學習的缺點之一,為了保障學生高效地利用資源,網(wǎng)站框架的設計、資源的精組是相當重要的。在網(wǎng)絡資源設計方面,案例對應每個基礎問題教師分別提供了1~2個網(wǎng)站,這樣一方面減少學生在網(wǎng)絡上的盲目“沖浪”浪費的時間,保障高效地解決任務,另一方面避免學生接觸到不良或不安全的網(wǎng)絡資源。
篇2
教師在應對這種初高中教學銜接“脫軌”問題的時候,只有具備相關的理論知識,才能有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國外對于銜接階段的研究主要基于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皮亞杰在對兒童智慧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兒童的認知發(fā)展是一個連續(xù)建構的過程,每個階段都會在前一個階段即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調(diào)整、改組,以適應新的環(huán)境,從而上升到新的水平或形成新的系統(tǒng)。①因此,教學設計應該立足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創(chuàng)設適切的教學情境,誘導學生利用已有經(jīng)驗獲得新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教學過度超越學生現(xiàn)有知識水平,將不利于學生在新階段的認知發(fā)展。由此可見,高一英語教學設計應在初三的基礎上循序漸進,不能拔苗助長。
在教學實踐中,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經(jīng)創(chuàng)立過“中間學校(middle school)”。 這一學校形態(tài)主要作為初小和高中之間的一種教學補充,其目的是為了適應該階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及其學習特點,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高中學習,以便提高學習效果。為此,美國還專門成立了全國中間學校協(xié)會(National Middle School Association, NMSA)制定出具體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活動內(nèi)容。
可見,銜接教學有其理論依據(jù)和實踐經(jīng)驗。如果忽視銜接教學的重要性或直接回避銜接教學階段,將給今后的教學工作帶來隱患。
一、初高中英語教學銜接存在的問題
1. 學習環(huán)境差異導致學生“水土不服”
進入新的學習環(huán)境,高一新生總會不自覺地把高中環(huán)境和初中環(huán)境進行對比。高中部作為初中部的“升級版”,是各所初中校學生經(jīng)過淘汰選拔后匯集的學府。細心的學生也會發(fā)現(xiàn),各路英語“學霸”云集在此,心理會不自覺地發(fā)生微妙的變化。再者,高一學生通常要面對九門功課,相對初中來說,學科增多了不少,學習任務也繁重了。而原先班級熟悉的面孔不見了,心理的一些小糾結(jié)和學習困惑也無人訴說。
英語學科更重視基礎的建構,如果高一學生長久地停留在心理上的“水土不服”期,不能及時調(diào)整心態(tài),將會對后續(xù)的英語學習造成很大影響。
2.教材差異導致學生“消化不良”
以北京仁愛版初三英語教材為例,上冊有四個模塊單元,下冊為兩個模塊單元。每個模塊由單元—話題—功能—任務構成,符合初中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教材充分利用可愛的卡通形象,簡練生動的語言,使學生在學習中倍感輕松。②初中英語教材中,語言的輸入素材多以對話和短文形式出現(xiàn),篇章簡潔、明了,適合學生朗讀和背誦,語言教學側(cè)重模仿記憶。
高中英語教材(以人教版為例)中,各個單元圍繞核心話題組織和安排聽說讀寫等活動任務,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和實踐來感悟、體驗英語,發(fā)展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③可見,高中英語教材已經(jīng)開始從初中教材倡導的以模仿為主的接受式學習轉(zhuǎn)向引導學生通過發(fā)現(xiàn)、推測、理解、內(nèi)化等自我建構的主動學習,培養(yǎng)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論文 網(wǎng)專業(yè)寫作職稱論文和畢業(yè) 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 T]
從學生的認知角度來說,他們體會最深的就是高中各單元詞匯量增多了,生詞變長了,詞匯用法多了。且課文篇幅長度加長,有些句子結(jié)構難以理解,而這些詞匯、篇章都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掌握。因此容易造成學生知識點堆積,產(chǎn)生“消化不良”的癥狀。
3.學習策略差異導致學生“顧此失彼”
基于初中英語教材的特點,學生在初中英語學習中多采用模仿的學習策略,他們常通過背誦和默寫的形式來學習語言知識。初中語言點和語法點相對較少,進入初三后,學生只要通過一定量的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強化鞏固,就可立竿見影,取得較好的成績。而進入高中后,由于科目眾多,學習時間明顯不足。高中教材中的課文篇幅長,單位時間教學容量大,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多,如果學生還停留在初中那種通過背誦來記憶學習的階段,將無法適應高中英語課程學習。這也是為什么有許多學生反饋,學了后面的知識,忘記了前面的知識,造成“顧此失彼”的尷尬局面。
4.教師教法差異導致學生“無所適從”
初中教材適合初中生愛熱鬧,愛表現(xiàn)的心理特點。教師在教學風格上,相對高中更顯活潑。因此,在聽課的時候,常??梢钥吹匠踔姓n堂活躍的氣氛和學生熱烈討論的場面。課堂上學生參與度高,教師在講臺上也放得開,激情洋溢。在這方面,高中英語教師相對顯得較為“嚴謹”,這主要是因為教學任務重,進度緊,教師在課堂上更側(cè)重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對問題進行分析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課堂表現(xiàn)較為“一本正經(jīng)”。兩種風格迥異的教法,往往讓剛剛接觸高中的學生“無所適從”。
二、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存在問題的對策
1.知己知彼,良師益友
教師在面對高一新生時,應盡快了解各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如果教師能夠準確地叫出學生姓名,就可以迅速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讓他們倍感親近,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適當展開一些英語游戲活動,為學生提供表現(xiàn)機會。高中教材中的warming up就可以充分利用起來,通過brainstorm或提問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將有助于學生融入到新集體中。在這個階段,特別要重視給學生鼓勵和啟發(fā),這可有效地幫助學生走出心理“不適應期”。
成功的英語教師往往是那些善于開發(fā)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導師,同時他們也是學生的知心朋友。
2.查缺補漏,循序漸進
在新學期初,組織學生進行英語基礎檢測。通過摸底,教師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做好查缺補漏的準備工作。根據(jù)檢測到的問題 ,利用一周時間進行銜接教學, 起到“撥亂反正”的效果。許多高中教師舍不得在課堂上花時間把學生初中遺留下來的問題進行歸納和梳理,總想著以后有時間再說。這會使得一些問題越積越多,反而影響到今后的教學進度。
在教學上,教師應謹慎選擇教輔材料,如果在高一階段就套用高考“真題”對學生進行“試練”“打磨”,容易誤導學生。此時學生的詞匯量還明顯不足,語法還未經(jīng)過系統(tǒng)歸納。因此,教師在選用教輔材料時候,一定要動用集備組的力量,斟酌鑒定材料或自行編制校本教材。選擇或編制階段目標明確、難度適中,循序漸進的材料,這樣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承前啟后,固本培元
高一階段應該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語言學習的階段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先模仿再運用。初中階段學生主要通過語言模仿來學習英語,而高中階段英語學習側(cè)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學上偏重于文章結(jié)構和句子成分分析,傾向于語法教學。在這個階段中,許多教師反而忽視了單詞記憶和句子背誦,認為教學重點應該放在運用上面,這導致了部分學生語法學不精,單詞又記不牢。當詞匯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成績必然不斷下降。眾所周知,英語學習必須依靠大量的語言素材輸入,而詞匯是根本語料,《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規(guī)定,高中生(八級)課外閱讀量應達到30萬詞以上。④缺乏語言積累將使得以后的學習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因此,教師在高一教學初始階段,應當采用與初中教學方法對接的教學方式,繼續(xù)狠抓詞匯教學,要求學生能夠準確拼寫、正確運用。其間再穿插培養(yǎng)學生的語法意識,不能本末倒置。
4.習慣養(yǎng)成,厚積薄發(fā)
初中教材內(nèi)容簡潔,許多語言知識在課堂上通過反復操練就可以掌握,因此許多初中生沒有做筆記的習慣。到高中,每節(jié)課教學容量大,知識點多,這時候需要督促學生做好筆記,以利于課后進行復習鞏固。“好記憶不如爛筆頭”,課堂筆記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回顧課堂內(nèi)容,特別是考試前夕,復習筆記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梳理和消化。在復習階段,學生應該注意把錯題進行總結(jié)和回顧。教師在平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進行易錯題講解,以此修復學生薄弱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鞏固強化知識。高一階段還要鼓勵學生摘錄和背誦好詞好句,平常積累多了,考場上提取信息的速度自然更加迅捷。
5.量體裁衣,勝券在握
許多英語教師認為高一新生入學,應該給他們一個“殺威棒”。因此有意拔高考試難度,目的是讓學生今后更加努力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然而,結(jié)果常常適得其反。許多學生本來就對高中英語學習心存顧慮,擔心考試不過關。一些試卷中的閱讀題目甚至使用了高三統(tǒng)考試題,生詞多,難以理解。學生在做題中,連猜帶蒙,做得云里霧里。這種試卷不僅自身效度低,也極大損害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特別是一些試卷根本沒考到本階段學習內(nèi)容,造成考非所學,勤奮學習卻得不到“收獲”,學生挫折感不斷累積,甚至產(chǎn)生無助感,這些都需要英語教師特別注意。
有效的試題應該是讓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摸到“果實”,這種考試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斗志。只有讓學生看到目標和希望,他們才會加倍努力。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論文 網(wǎng)專業(yè)寫作職稱論文和畢業(yè) 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 T]
三、總結(jié)
高一英語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的延伸,教師要學會用巧勁,扶學生一把,幫助他們平穩(wěn)度過初高中銜接的關鍵期。把初高中的教學空隙盡量縮緊,而不是無意擴大,變成無法逾越的鴻溝,導致部分學生“望洋(文)興嘆”。
要實現(xiàn)真正的完美對接,高中英語教師不能對初中教學法和學生學情視而不見,更不能割裂兩個學段的教學。教師必須兩頭兼顧,自然銜接,才能高效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篇3
論文摘要: 本文試對新課程下高中英語教學中存在問題進行思考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新課程英語教學倡導“以人為本,全面發(fā)展”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以現(xiàn)展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不斷提升自身英語教學的綜合素質(zhì),注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關注學習過程和方法,豐富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審美價值觀。
新課程英語教學具有傳統(tǒng)所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體現(xiàn)了“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人本主義。該教學除了強調(diào)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外,還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審美價值觀的培養(yǎng),促進了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fā)展。這也正是傳統(tǒng)教學所欠缺的,傳統(tǒng)教學注重了英語語言知識結(jié)構教學,體現(xiàn)出“內(nèi)容深廣、語法僵化、拓展浮淺”的特點,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特點與發(fā)展需求。
1.思考一:以新課程教學觀為統(tǒng)領,確立新型的師生發(fā)展觀。
新課程教學觀使得教學過程成為課程內(nèi)容持續(xù)生成與轉(zhuǎn)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種過程主要體現(xiàn)在:師生共同參與課程的開發(fā),使得教學不只是忠實執(zhí)行課程計劃,更是課程的創(chuàng)生與開發(fā);教師可根據(jù)教學需要對教學內(nèi)容重新改編整合,以優(yōu)化教學結(jié)構與過程;教師不僅是課程的設計者、開發(fā)者,還可以是課程的評價者,教師有權對已經(jīng)設計并實施課程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作出判斷,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改要求教師確立學生主體活動的教學觀和師生觀。英語教學過程要以探究為中心,建構學習主體的過程;要注重活動性體驗,強調(diào)理性認識和非理性認識相統(tǒng)一的過程;要建立活動為基礎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統(tǒng)一的過程。這些過程應該主要體現(xiàn)在師生間的“交往互動”中,應該體現(xiàn)在交往互動的目標指向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交往互動的主題是以教材為“話題”的師生相互作用;交往互動是有計劃、相對“有序”的。同時教師與學生應該以教材內(nèi)容為“話題”共同去生成和創(chuàng)造“文本”、去構建“意義”。這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更是體現(xiàn)了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和諧的新型關系,讓教育真正地與學生的精神發(fā)展相關聯(lián),為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服務。
2.思考二:合理開發(fā)教師教學資源,提高教師業(yè)務素質(zhì)。
教師教學資源的開發(fā)離不開對教師教學與教學監(jiān)控能力。筆者認為,高中英語教師的教學與教學監(jiān)控能力的培養(yǎng)應立足校本培訓和校本教研,整合兩者功能,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切實開展校本研訓活動。一是教學技能的“入軌”訓練。即課堂教學必需的導入、語言、板書、講解、提問、應變、組織、結(jié)束等多種具體技能都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得以展示和指導,具有重復性、可修正性、高效性等特點,尤其適用于剛剛步入教壇的教師。二是“觀摩”訓練,即教師之間的互助指導式的聽課。由于觀課者與被觀課者都是以一種相互學習、相互促進、解決共同教學難題的心理來進行觀課活動的,不涉及褒貶獎罰和評價,授課者重視成長與學習,在課堂上能夠真正表現(xiàn)自我,同時展現(xiàn)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課堂能夠保持自然性。這種方式更適合于授課者為新手型(5年以內(nèi))的教師。三是“反思”訓練。即通過一定的反思教學活動來促進教師自身業(yè)務素質(zhì)的發(fā)展提升。例如寫反思教案,反思教案由教學設計反思表和平時的教案組成,教學設計反思表是用來記錄教學實踐活動全程與效果的,包括對象分析、教材分析、教學順序、教學組織和總體評價五個方面的內(nèi)容。這樣教師可了解到學生對新學習內(nèi)容的掌握情況,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是否有差異,教學順序與教學活動安排是否合理,教學效果如何,教學特色、教學困惑與改進計劃等。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對不同教師群體可采取不同的反思訓練指導。
教師自身也應該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持續(xù)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教師要加強以下三方面的學習。一是立足崗位,向文本學習。教師應深入學習《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把握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背景、課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和重點、課程的性質(zhì)和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與內(nèi)容之間的關系、英語課程標準的主要特點等,不僅對內(nèi)容要能夠熟記于心,而且對原文要能夠透徹解讀。全面系統(tǒng)學習如教學心理學、教學論、課程論、外語教學理論與流派、外語課堂教學教程、外語教學研究方法等與新課程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學科專業(yè)理論,并能夠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二是交流學習。一方面,教師要走出去聆聽專家教誨,另一方面,在課改實驗過程中,根據(jù)進程的需要與可能,以學術專題報告、理論學習輔導講座的形式,或是教學現(xiàn)場指導,以及教學專業(yè)咨詢(交流)的形式把專家“請進來”指點迷津。三是立足校本學習。通過與同事間的觀課、對話、討論、切磋和交流,同事間的合作研究,共同開發(fā)課程等方式,相互學習、分享經(jīng)驗和理念,達到共贏、共提高的目的。
3.思考三:建立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促進教學的良性發(fā)展。
傳統(tǒng)的教師評價方式主要體現(xiàn)在德、能、勤、績四個方面,評價者主要是領導、同事和部分學生,評價方式只有他評,沒有自評或不重視自評,評價只看結(jié)果,沒有過程。評價固有的反饋功能、導向功能、教育功能、激勵功能等幾乎蕩然無存。按照新課改的理念,對教師的評價要強調(diào)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個人自評為主,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對此筆者以為教育主管部門應該研制新課改背景下教學評價體系,注重確立評價內(nèi)容與評價標準,設計評價工具,搜集和分析反映教師教學與素質(zhì)的數(shù)據(jù)和證據(jù),明確促進教師發(fā)展的改進要點,并制訂改進計劃。
篇4
【關鍵詞】英語教學 生活化 實踐
一、走向生活化的高中英語教學的產(chǎn)生背景
英語教學存在的弊端?!拔覈⒄Z教育的現(xiàn)狀尚不能適應我國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與時展的要求還存在差距;甚至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弊端”。出現(xiàn)“費時較多,收效較低”等明顯問題;許多學生從小就開始學英語,學了十年八年,到頭來還是似懂非懂,稀里糊涂。
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要求.。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內(nèi)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為此,筆者嘗試開展“走向生活化的高中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需要學生大量實踐、運用、練習的課程,學生只有在真實生活語境及交際活動中,才可能形成運用英語的能力,達到我們教學的目的。
二、走向生活化的高中英語教學的內(nèi)涵特征
走向生活化的高中英語教學,即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把學生看作一個完整的人,一切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都要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fā)展。靈活處理教學材料,把教材內(nèi)容活化為實際生活,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努力營造生活化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英語,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體驗生活,激發(fā)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zhuǎn)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nèi)在需要,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使學生獲取有活力的知識。
三、走向生活化的高中英語教學的實踐研究
加強英語教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使課堂教學和教學內(nèi)容、語言、氛圍、目的、活動方式及評價等貼近學生生活,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真正做到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所喜愛的生活的一部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促進學生整體素質(zhì)的發(fā)展。讓英語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讓學生的生活世界充滿英語。
課堂教學生活化。課堂教學生活化,即把生活中的情景搬進課堂,采取“任務型”教學。新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教師要鼓勵學生學會合作,發(fā)展與人溝通的能力,學會用英語做事,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使知識與能力同步發(fā)展。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應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要有助于英語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發(fā)展和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要積極促進英語學科與其它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聯(lián)系,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審美情趣、藝術感受、協(xié)作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綜合素質(zhì)得到發(fā)展。
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即把教學內(nèi)容與生活實際相結(jié)合,通過生活化內(nèi)容來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譯技能,使語言技能訓練的內(nèi)容和形式盡可能貼近生活、貼近真實的語言交際,有目的地組織綜合運用英語的活動,提高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真正地以生活中的英語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把機場的英語播音作為學生聽力的訓練材料,從國外收集的各種真實的語言素材(Authentic Materials),如:圖片、廣告、路標、地圖、旅游手冊、報刊雜志、說明書、教材、各類宣傳小冊子等原汁原味的材料分門別類,編成生活實用英語校本課程材料,作為“雜食”,讓學生“品嘗”。
教學語言生活化。教學語言生活化,即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通俗易懂且富有哲理的生活化言語、例子教學,化解難點。語言教學的獨特之處在于,語言既是教學手段,又是教學內(nèi)容。教學語言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易于理解、吸收。語言作為情感表達的手段,主要功能是展示人對于世界的認識和思考,如果脫離生活實際、脫離環(huán)境,它就不會有生命力。語言課堂教學的價值遠遠超越于語言之上(beyond language),它是語言感受、文化感受、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的過程。
① 言語生活化。如英語語法中的情態(tài)動詞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情態(tài)動詞,以筆者之見,“情” 即察情況(依據(jù)情景、語境),“態(tài)”即觀態(tài)度(依據(jù)說話人的語氣態(tài)度)來選用,故提出“察情觀態(tài)”用情態(tài)的解題技巧來分析、對比、歸納情態(tài)各動詞的用法。用“結(jié)婚不要第三者(marriage with no third person)”來解析 marry 后不跟 with 的用法,即直接說“A marry B” ,不能說“A marry with B”。英語介詞、冠詞很難用,描述成“人小又調(diào)皮”,“人小”指的是介詞、冠詞通常只由兩、三個字母構成,“調(diào)皮”指的是它們的用法很多、很難等通俗易懂、生活化的言語來化解難點。
篇5
關鍵詞:文本解讀;有效設計;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4-0053
一、 問題的提出
閱讀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頭戲,英語新課程實施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育部,2012,8),因此教師能否進行有效教學將決定這個總目標的達成,而怎樣的解讀決定了怎樣的教學定位,教師解讀文本的角度和深度直接影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實際上,在現(xiàn)實教學中,筆者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的閱讀課教學只是浮于文字表面,過分關注高級詞匯、短語、重點句型,根本忽略了對文本的深層理解,這在高三的閱讀課堂尤為明顯;并且有時對文本的解讀是有偏差甚至是錯誤的,同時對文本分析缺乏思維深度,語篇材料利用率不高,閱讀教學失衡。
筆者曾上了Reading: Keep it up, Xie Lei(NSEFC Module 7 Unit 5 “Travelling abroad”)這一閱讀課,由于當時文本解讀不到位,導致課堂低效無效現(xiàn)象,現(xiàn)在重新思考,從失敗中審視分析如何深入解讀文本,挖掘文本中所蘊含的豐富信息,讀出它們的邏輯關系,內(nèi)在思想,關注文本背后的故事,進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理解感受,賦予課堂以活力,讓學生有恿Γ讓閱讀教學更立體綜合。
二、關注標題的解讀,形成作者意識,確定文本體裁,疏通框架
文章的標題即是文章的靈魂亦是文章的眼睛,通過對文章標題的解讀,可以透視文章的主題,預測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文章的框架脈絡。
在教人教版英語新教材選修7 Reading Keep it up, Xie Lei Chinese student fitting in well 時,首次教學時,筆者記得讓學生快速瀏覽了全文后設置了如下問題:Where can you possibly find this article? (A. story book B. magazine C. the Internet D. student newspaper) 有二分之一的學生能選出正確答案,筆者記得當時對這個問題的處理就戛然而止了,并未點透其確切的理由。顯然,筆者當時的課堂教學很明顯地體現(xiàn)出文本解讀的粗淺和不到位,甚至可以說是零解讀,并未能為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做任何的鋪墊,最終影響了教學效果。筆者后來反思,這一提問之后完全可以通過追問“why?”來改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關注文本中的信息點,抓住體裁篇章的關鍵點。首先,從標題入手,本篇文章的標題明顯異于以往所學課文,即由兩個標題――大標題Keep it up, Xie Lei和副標題Chinese student fitting in well,這樣的標題往往都是在新聞標題中出現(xiàn);其次,關注文本細節(jié),文本最后一段 “We will follow Xie Lei’s progress in later edition of this newspaper bur for now,...”中“follow, edition, newspaper”直接體現(xiàn)了報刊的特征。教師還可以因勢利導,追問學生假如你是作者會怎樣來寫這篇報道。讓我們再次來解讀標題就會發(fā)現(xiàn)“fitting in”大有文章,既然是適應那么肯定是因為有困難才要去適應,那有什么困難呢?學生就會很自然地得出是life和study的fitting in。那文章的脈絡框架可以通過如下問題使之清晰地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In what ways does Xie Lei have to fit in well? Which paragraphs are concerning life/ study?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rest paragraphs? 提出第二個問題是因為文本中l(wèi)ife 和study的內(nèi)容被割斷的,即paragraph 3,4,6是life, paragraph 5是study。很多學生在信息閱讀上的宏觀能力很差,對相關信息的整合和提取無所適從,所以教師的指點和引導就顯得額外重要。教師的倡導可以讓學生能在閱讀中超越句子層面的理解,走向以語篇為單位的整體閱讀理解。至此,學生在初步閱讀的基礎上已經(jīng)清晰地掌握了文章的體裁和框架,為接下來的細節(jié)和深度高效閱讀打下了基礎。教師如果在板書上或PPT上呈現(xiàn)結(jié)構框架那就更清晰了。
三、關注文本層次結(jié)構和語意的解讀,指導閱讀策略
筆者在處理Difficulties in life這塊內(nèi)容的時候,向?qū)W生提問:What difficulty does Xie Lei meet in her study? 學生從文本的閱讀中回答She has to get used to the academic requirements。當筆者問及How many suggestions did her tutor give her? 學生給出的答案是Four。學生的理由是文本中出現(xiàn)了first of all, besides, then以及finally。當時筆者的處理是贊同學生觀點的。但是當再次深入細讀的時候,卻是另一種理解。(以下為課文內(nèi)容重現(xiàn))。
First of all, he told me, I couldn’t write what other people had said without acknowledging them. Besides, as far as he was concerned, what other people thought was no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He wanted to know what I thought, which confused me because I thought that the author of the article knew far more than I did. My tutor explained that I should read lots of different texts that contain different opinions and analyse what I read. Then, in my essay, I should give my own opinion and explain it by referring to other authors. Finally he even encouraged me to contradict the authors I’d read! At first I lacked confidence, but now I’m beginning to get the idea and my marks have improved. More importantly, I am now an autonomous learner.
是不是出現(xiàn)了這四個表示順序的詞,就是四種建議呢?在尋找?guī)讉€分點的時候,這是關鍵的線索。而此內(nèi)容中的then是對I should read lots of different texts that contain different opinions and analyse what I read內(nèi)容的補充和延伸。導師指導Xei Lei先讀再分析然后呈現(xiàn)觀點,這部分內(nèi)容都是在闡述如何寫出有自己想法的論文,所以此的then和besides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從屬關系。通過此段內(nèi)容的教學,學生會有意識地在閱讀時關注層次結(jié)構和行文邏輯。這種信息的獲取和處理能力也正是新課標的要求,更是應戰(zhàn)高考所要具備的能力和素質(zhì)。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的閱讀領好航。離開了對行文邏輯和結(jié)構的正確、深度解讀,閱讀的教學是平面的、表層的、不到位的甚至是錯誤的。
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筆者繼續(xù)深入文本。提問According to Xie Lei’s tutor,how can she meet the western academic requirements? 學生解讀出如下關鍵詞:acknowledge; read, analyse, put forward/give, explain; contradict。語意的解讀不該到此就結(jié)束,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也應該更深入。如何寫好論文只是如何適應西方教學的一個例子,讓學生從該例子思考要想在國外留學,你該具備怎樣的學業(yè)素質(zhì)。教師可以幫助提煉語言即“be honest, be yourself, be contradictory, be autonomous”。課堂教學進行到這一步時,我們更能解讀到中西方教育的差別?;谶@一環(huán)節(jié)所設問題的難度和深刻性,筆者在所教的文科普通班是略掉的,課后倍感可惜。從《英語課程標準》的目標來看,高中英語課程應該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而且高考測試中也越來越關注對考生高階思維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問題的設計上,應避免設計太多的封閉性問題,事實性問題、這樣的問題過多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學生閱讀信息加工和處理的思維層次,限制學生使用所學語言參與真實交際的機會。(陳澤璇,何廣鏗,2007)因此,教師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多設計開放性、挑戰(zhàn)性、具有穿透力的高階學習問題。(戴軍熔,2012)
四、關注文本意圖的解讀,培育理性思維閱讀者
閱讀理解的過程是高度復雜的信息加工過程,完美的解讀應該是讀者的理解、作者的意圖及文本的意義三者的完全吻合(張靜、王家鋮2010)。只有深剖文本內(nèi)容,以作者的姿態(tài)解讀作者的意圖,才能讓教師在教學的設計上是到位無偏差的,才能實現(xiàn)高效英語課堂,向?qū)W生傳遞更多的語言閱讀技能,培養(yǎng)其關注文本意圖的意識,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只有在仔細閱讀、分析作者意圖和文本思想的前提下,與閱讀材料進行持續(xù)性的交互作用(潘云梅,2011),評判性地評估文本資料才能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教師只有備課中做到了這點才能把自己的理念和思維在教學中傳遞給學生,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批判性理性思維能力的閱讀者。
如下是筆者在盲目相信參考權威和評判思考及與同事研討后得出的對文本閱讀教學兩種完全不同的文本意圖的解讀。
不同于圖1的是,在2的設計中,筆者加入了主線問題(4)和應題問題(5)以及關乎情感的兩個問題(6)How did she feel when she first arrive in London?(nervous)(7) How does she feel now when studying abroad?(feels much more at home)。是什么促成了這一轉(zhuǎn)變呢,細讀文本學生明白,nervous是因為對Xie Lei來講生活是全新的(new),學業(yè)要求是跟國內(nèi)不一樣的(different),所以她有困難(difficulties),要克服困難適應全新的學習和生活得有人幫她,那就有了她的導師和寄宿家庭,他們給的幫助是難能可貴的,的確她是得到了很多的好處(benefit)。但文本的本意不是要向讀者傳遞Xie Lei得到了多少好處。我們知道這篇文章是news report, 作者旨在報導Xie Lei的國外留學生活,以這一事例為窗口,讓學生探視中西方教育文化差異這一大視野。圖2在對文本的處理上有了最后的總結(jié)和拔高(8)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ese education? How can we prepare ourselves to fit in well if we want to study abroad? 所以圖1的處理是平面的,沒有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宏觀把握文本的意圖。假如教師沒有引領學生到圖2所示這一閱讀的境界,那么前面的所有閱讀設計都是徒勞無功的,學生的思維梯度和思考廣度就大打折扣,更談何高效閱讀,培養(yǎng)具有國際情懷的閱讀者和思考者?
學生的思維訓練和教師的教學視野,思維方式有密切的關系,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的思維和理解方式都將對學生的思維方式與習慣,思考的廣度和深度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一意義上,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理性的思辨者,用理性的視角來解讀文本所蘊含的觀點,情感,哲理和文化。(戴軍熔,2012)
五、關注對閱讀主體的解讀,設計多維度閱讀問題
其實,一節(jié)閱讀課是否成功,教師的閱讀設計是否精妙,學生的主體參與和學生的習得產(chǎn)出是至關重要的;一節(jié)閱讀課是否解讀到位也是影響著這一目標達成的關鍵因素,而能否解讀學生這一閱讀主體,正是成就一堂有效乃至高效閱讀課堂的起碼因素。離開學生,我們的解讀將變成一廂情愿;離開學生,我們的教學將失去教學的參照。
正如在本次教學設計中,筆者只看到所授班級是普通班,而未考慮到他們是高三的學子了――事實上,他們的語言能力與詞匯積累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水平。因此當時筆者在教學設計中對學生的要求偏低,只注重表層的信息羅列和陳述。比如,在了解Xie Lei的基本信息時,筆者給出的是如下設計:Xie lei, who is 21 years old , a plane for London six months ago. She hopes to study for a there. And now she is halfway through the , which most foreign students complete before a degree course.
從此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對學生只停留在“boarded, business qualification, preparation year, applying for”的詞匯要求,沒有激發(fā)學生的主體參與及對其能力的培養(yǎng),只是讓學生機械性地尋找答案。筆者思考如果讓學生回答“What do you know about Xie Lie?”那學生的篇章閱讀能力和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都將會得到鍛煉及提高。教師只有設計多維度多層面立體化的閱讀問題,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相應相長。
六、結(jié)束語
高中生已經(jīng)具備了獨立的思維能力,根據(jù)高中生的交際需要和認知發(fā)展水平,高中英語應該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需要和認知發(fā)展水平,引導他們運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發(fā)展其批判性思維能力。而教師只有在進行深入精確的文本解讀基礎上才能培育出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批判性閱讀能力的閱讀者。從筆者自身教學和身邊同事的例子來看,高中閱讀課設計與教學仍然存在普遍的因文本解讀錯誤或不到位造成課堂低效乃至無效的現(xiàn)象,這證明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亟待提高。教師只有具備了新課程同步的教學理念和文本解讀能力,才能實現(xiàn)高效課堂,才能引導學生更加深入有效地理解語料,通過巧妙提問,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求、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成為真正積極的閱讀者。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時候感悟其無聲的魅力,熱愛閱讀。
參考文獻:
[1] 戴軍熔.高中英語閱讀文本解讀中的六個基本關注點[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9).
[2] 葉建映.例談閱讀文本的解讀與處理[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2(2).
[3] 傅詠梅.從同課異構看文本解讀對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效果的影響[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2(12).
篇6
關鍵詞:新課程;英語教師;調(diào)整;教師角色
英語新課程的改革和教材內(nèi)容的全新變化,給廣大的英語教師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起點,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队⒄Z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中學英語教師的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也對中學英語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為一線教師,面對這場變革,不僅要具備較高的專業(yè)知識,還要轉(zhuǎn)變觀念,不斷學習理解《新課標》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根據(jù)相應的變化,適時轉(zhuǎn)換角色,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及時轉(zhuǎn)變教育教學觀念,從而帶領學生快速適應新課程。
一、適時調(diào)整角色,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以語言知識的傳授為主線,教師講解為主導,形成了“耗時較多、收效較微”的狀態(tài)。新課程教師的角色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在新課中教師將由傳授者(teacher)轉(zhuǎn)變?yōu)榻逃ぷ髡撸╡ducator),由管理者(manager)轉(zhuǎn)化為引導者(instructor),也就是由居高臨下轉(zhuǎn)為平等中的“首席”?!缎抡n標》強調(diào)教學過程是師生間的交往過程,強調(diào)在課堂教學中營造自由、寬松、和諧的心理氛圍,師生之間愉快的情感溝通與智慧交流應該貫通其間。教師必須組織學生參與正常的英語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營造和保持學習的興趣,養(yǎng)成愛說英語、愛學英語、愛用英語的良好習慣。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諧、具有人文精神的師生關系,教師應給予學生心理上的支持,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
二、以學生為本,不斷適應和運用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方法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應遵循以下基本教學原則:1.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互動。2.運用開放式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各種有利于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的活動。3.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開展創(chuàng)造性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的活動。4.注重情感態(tài)度和學習策略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5.充分開發(fā)和利用課堂資源,具有文化意識和跨學科意識。6.注重發(fā)揮評價的多種功能。
三、進一步加強教學科研的創(chuàng)新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創(chuàng)新教學目標、迅速提高和強化教學科研能力,是全球化時代對英語教師更好更快發(fā)展的戰(zhàn)略要求。英語教育教學改革的關鍵是教師,教師是實施《英語課程標準》的主動者和執(zhí)行者,教師自身素質(zhì)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改的成敗。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要在設計和實施教學研究方案,運用各種研究方法、設計、研究程序,撰寫研究報告和學術研究論文上多下功夫,有所創(chuàng)新,時刻保持敏銳的洞察力,不斷了解并吸收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斷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行為、教學評估進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研究型教育教學人才。
四、要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這里所說的創(chuàng)造性包含三層意義:一是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和收集文化背景、文學藝術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內(nèi)容;二是引導學生對課本中的某一話題展開查閱、討論、研究和練習活動,讓學生得出自己的研究結(jié)論;三是以課本為中心搜集或編寫補充材料,包括閱讀材料、活動材料、練習材料和測試材料等。
五、要善于吸取異域文化,構建豐富的資源網(wǎng)絡
由于英語教學源于異域異國特定的文化背景,要求英語教師要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以全球視野來面對由語言所承載的另一種文化境界,隨著英語教材的改革,教學內(nèi)容中那種異域文化的原真氣息會更加濃郁,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要以開放的眼光尊重、欣賞異域文化,吸取其中的精華,并運用到教學中。
六、要善于教學反思,在經(jīng)驗教訓中不斷取得進步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成果的客觀評定,離不開教師的反思。所謂教學反思,其實就是對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思考與總結(jié)。我們主張教師反思,不是空談理論,空喊口號,更不是不切教學實際的盲目爭辯,而是為了讓反思的成果成為一種經(jīng)驗,一種智慧,以求更好地指導和改進今后的教學工作。新課改的教學理念為我們教師隊伍的反思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理論支持。反思的角度很多,我認為不妨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從自己取得的教學效果著手以分析教學過程中的成敗得失,在此基礎上查漏補缺,這樣得來的經(jīng)驗既真實又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并且能夠大幅度地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率。
二是可以通過虛心請教同行中的榜樣教師,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積極促進自身的成熟。這種間接經(jīng)驗一經(jīng)用于實踐,也可以產(chǎn)生巨大的正面效應。
三是可以通過聽取家長和學生的意見(比如召開家長會和班會)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會有不同的感悟和體會,也會對自己今后的教學產(chǎn)生積極影響。
總之,作為新時期的英語教師,我們應不斷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質(zhì),調(diào)整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提高教學反思能力,提高自己的發(fā)展能力,努力做到教學實踐者和研究者。廣大英語教師要切實領會新課程的精神實質(zhì),解放思想,銳意創(chuàng)新,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積極實踐,大膽探索,做一名專家型、學者型的現(xiàn)代教師。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呂良環(huán).外語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4).
4.盧建筠.高中新課程教學策略.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5).
篇7
關鍵詞:詞匯組塊 詞塊教學 語境 語用 語篇 教學優(yōu)勢
一、 高考新形勢需要改革詞匯教學的現(xiàn)狀
筆者認真研讀與分析近幾年的的英語學科《考試說明》,深刻體會到詞匯表是《考試說明》的重中之重。英語詞匯教學是高中英語教學的基礎之一,它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長期以來,一些外語教師在課堂上以教授語法知識為主,詞匯教學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許多教師認為,詞匯學習無非拼拼、讀讀、背背。學生孤立地、翻來復去地記背一個個單詞,其結(jié)果是記了忘,忘了再記,記了又忘,學生學得垂頭喪氣。這種枯燥乏味的、低效率的詞匯記憶使他們喪失學習外語的興趣和信心。有些學生在用英語表達時只能說出一些單詞,無法將其連接成句子;一些學生想好了句法的框架卻找不到合適的詞匯,辭不達意。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注重詞匯教學,關注和研究學生學習詞匯的策略和有效的記憶方法。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嘗試各種有效的詞匯教學方法,認真思考詞塊理論與高中英語詞匯教學,并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把詞塊理論與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結(jié)合起來。通過長期的教學探索實踐與反思,筆者發(fā)現(xiàn)詞匯組塊教學是學生正確學習使用詞匯的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也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
二、 教師正確理解詞匯組塊與詞塊教學的含義是進行有效詞匯教學的前提
語音、語法、詞匯是構成英語的三大要素,詞匯是語音和語法的載體,是構成語言大廈的基本建筑材料。邁克爾?劉易斯指出詞匯組塊是語言使用的重點,詞匯組塊也理應成為語言教學的重點。因此要進行有效詞匯教學,教師首先要正確理解詞匯組塊與詞塊教學的含義。
1. 詞匯組塊的含義
什么是詞匯組塊?不同的語言學家對此作出各種闡述。
Michael Lewis稱詞匯組塊為lexical chunks。He insisted that chunks are the focus of languages teaching and languages use as well, for they help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language processing, facilitate the L2 acquisition and develop learners’ language output.
Nattinger指出詞塊就是指多個詞的組合,它們集傳統(tǒng)的詞法、句法、形式和功能于一身,出現(xiàn)率較高,也有著較固定的意思。
姚寶梁指出詞匯組塊即指詞匯短語(lexical phrase), 就是事先預制好且被頻繁使用的多個詞的組合,這種詞匯組合有自己特定的結(jié)構和相對穩(wěn)定的意思,可整體或稍作改動后作為預制組塊供學習者提取和使用。
有的語言學家稱詞匯組塊為language lexical chunks, lexical patterned phrases, prefabricated expressions, formulaic speech和reutilized expression等。這些名稱都集中體現(xiàn)了詞塊在形式上的整體性和語義上約定性的特點,把詞塊描述成長度不同、但語法形式和意義較為固定的板塊,包括多詞詞匯、較長的語塊和可以填充的句子框架。
2. 詞塊教學的含義
詞塊教學就是在英語教學中運用詞塊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即引導學生注意學習詞匯的語境、語用、語篇意義,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在交際中得體地使用詞塊,從而達到交際的目的。詞塊教學法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習者的詞塊能力,即掌握交流中頻繁出現(xiàn)的固定詞組、搭配和句型的能力,從而把詞匯、語法的習得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融為一體。 Michael Lewis said, “The lexical approach concentrates on developing learners’ proficiency with lexis, or words and word combinations. It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ability to comprehend and produce lexical phrases as unanalyzed wholes, or “chunks”, and that these chunks become the raw data by which learners perceive patterns of language traditionally thought as grammar.”
三、 詞塊教學對英語教學中的語言習得和語言輸出具有重大的意義
英語學科的特點是:英語是一門記憶與實踐緊密結(jié)合的語言學科,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即擴大閱讀量,注重閱讀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為輔,注重語言輸出。詞塊作用涉及到英語教學中的聽說讀寫、語法和語篇等方面,詞匯組塊的存在加快了學生語言處理的速度,對促進學生的語言習得和語言輸出的流利性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詞匯組塊教學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如下:
詞塊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詞塊有助于學生更快更準確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英語的詞塊是語篇功能和語篇意義的結(jié)合,筆者指導學生在閱讀英語文章時把自己的注意力由逐個單詞轉(zhuǎn)移到較長的話語結(jié)構,即詞塊(短語、搭配、句式),這樣有利于學生提高理解語篇的速度。詞塊也有助于學生在閱讀中把握文章中段與段、句與句之間的語義關系,從而掌握文脈,提高對篇章的整體控制能力。詞匯組塊中有不少固定句式是語篇中的語義邏輯符號,如表示舉例的such as,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等,這些詞匯組塊被稱為“篇章紐帶”;筆者指導學生在閱讀英語文章時以它們?yōu)椤奥窐恕?,從而降低理解閱讀的難度,便于學生把握文章的文脈。詞塊教學還有助于學生盡快掌握文章的文體特點。詞匯組塊中的“語篇框架語”(text frames)能夠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宏觀結(jié)構、理順文脈;筆者指導學生了解各種文體文章中詞語搭配和句型的特點,幫助學生掌握文體特點,總體把握文章思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詞塊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詞塊對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寫作教學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詞塊有助于學生組織文章的框架,筆者指導學生在構思不同文體的文章時使用特定的一些詞塊來組織文章的框架形成文章的思路;如學生寫議論文時,筆者指導他們使用first/second/third, firstly/secondly/thirdly, 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等一些特定的詞塊。
詞塊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詞塊教學有利于學生產(chǎn)出地道的語言,克服母語的影響。詞塊還可以幫助大腦加快解碼速度,幫助聽話者正確理解說話者的意圖。在英語聽說訓練中,筆者指導學生注意使用詞塊來分析句子,正確理解說話者的意圖,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
四、 巧妙運用詞塊理論,有效進行詞匯教學
人教版《新高中英語》教材滲透的詞匯記憶策略有音形結(jié)合記憶策略、結(jié)構記憶策略、圖表記憶策略、分類記憶策略、聯(lián)想記憶策略、語境記憶策略等。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把詞塊理論與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結(jié)合起來,用詞塊理論指導英語詞匯教學,引導學生在詞塊、句子、語境中掌握詞匯。如筆者在復習英語詞匯“dream”時把詞匯教學與詞塊教學和語境教學結(jié)合起來,采用“詞塊教學與語境記憶策略指導教學設計” 如下:
Step 1 Leading in the word “dream”.
Do you have a dream? Please tell about your dream.
Step 2 Students in cooperative groups discuss or look up the word “dream” in the dictionary.
Step 3 Students in cooperative groups present their result of discussion.
Step 4 Students read aloud the chunk of “dream”.
dream, dreamed, dreamed, dreamland, dreamlike, dreamy, have a dream, dream a good dream, I have a dream
Step 5 Students appreciate a short passage given by the teacher.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we hold theses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I have a dream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
I have a dream today! When we allow freedom to ring, when we let it ring from every village and hamlet, from every state and city, we will be able to speed up that day when all of God’s children――black men and white men, Jews and Gentiles, Catholics and Protestants――will be able to join hands and to sing in the words of the old Negro spiritual.
Step 6 Explaining the short passage.
1. Students explain the short passage.
2. The teacher explains the short passage.
筆者運用詞塊理論,把這篇文章分成詞塊進行教學,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針對這一復合句: “I have a dream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如果把一個單詞當作一個塊來記,此句就有34個塊,按34個塊序死記,它遠遠超過學生的記憶廣度,因此,大部分信息來不及被加工就丟失了。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這個句子分成I have a dream, my four little children, will one day 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by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這六個詞塊,塊數(shù)量大大減少,只有原來的六分之一,把每個單詞轉(zhuǎn)移到較長的話語結(jié)構,即詞塊(短語、搭配、句式),學生容易記住這個句子,從而實現(xiàn)詞匯教學的目標。
Step 6 Students find favorite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s in the short passage.
Step 7 Homework.
1. Recite the chunk of “dream” and the short passage.
2.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your dream following the passage above.
總之,筆者巧妙運用詞塊理論,有效進行詞匯教學,幫助學生在交際中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詞塊,提高了學生理解英語的準確性,提高了學生使用英語的流利程度,促進了學生的語言習得和語言輸出,從而實現(xiàn)了詞匯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 [M].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1993.
2. Lewis, M. Teaching Collocation [M]. 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 2000.
3. Nattinger, J.R & DeCarrico, J.S.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4. 姚寶梁.預制語塊與中學英語口語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關鍵詞:有效閱讀;自我學習;能力;長難句
在日常教學的課堂45分鐘內(nèi),由于課堂教學內(nèi)容量大,教師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完成自己的教學設計,快馬加鞭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根本沒有自己的思考和自我學習的意識。如何做到在教學中將閱讀文章的內(nèi)容、中心思想以及語言知識點完美結(jié)合,做到有效閱讀,是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一、文本解讀
文本的解讀,其實也就是對教材的分析。先要分析清楚教材中文章的類型和特點,才便于整合知識結(jié)構,設計教學步驟。
從文章的體裁上分,大概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新聞報道等幾個大的類型。每個類型在閱讀過程中都有自己要注意的地方。如,記敘文,出題的重點會側(cè)重細節(jié)題。而議論文,要重點把握作者的觀點,或者文章中出現(xiàn)的一些人物的看法和想法。這點上,閱讀題容易出現(xiàn)一些對個別人物所說的話語隱含意義的分析題。又如,新聞報道或廣告類文章,出題側(cè)重細節(jié),如,時間、地點、價格、電話號碼等,閱讀時就要注意比較細節(jié)內(nèi)容。
二、有效提問
作為教師在明確了文本類型和特點之后,可以根據(jù)閱讀前中后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以問題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
1.閱讀前的導入
導入是閱讀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和文章的內(nèi)容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激發(fā)學生去思考,對文章產(chǎn)生好奇,引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引領學生去探詢問題的答案。
2.閱讀中的連接
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效提問可以幫助學生起到一個流暢連接的作用。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可以對一些需要強化記憶的細節(jié),起到突出的作用;可以通過對主旨升華地提問,深化學生對閱讀文章的理解。
3.閱讀后的思考
閱讀后的思考也是一個關鍵的階段,能體現(xiàn)出學生對閱讀材料的掌握情況。通過閱讀后的提問思考可以幫助學生開拓思維空間,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zhì)。
三、如何有效提問
1.日常課堂教學中,問題創(chuàng)設走入的誤區(qū)
(1)難住學生的問題就是好問題
很多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上,沒有注意到難度的梯度,沒有做到由簡到難,層層深入。有的問題很簡單卻用很復雜的語法結(jié)構來表達,導致學生面對問題的緊張,不知道從何處著手,時間大多花在理解問題本身,而不是去找尋問題的答案。
(2)問題越多越好
很多教師為了顯得課堂節(jié)奏緊湊,內(nèi)容充實,會連續(xù)地提問,一個接一個地讓學生輪番作答,迫使學生思考,其實留有的思考時間太短,并不能很好地給學生發(fā)展思維能力的機會。所以,貴精不貴多,要注意問題的質(zhì)量。
(3)封閉性的問題太多
所謂封閉性問題,就是答案是在限定范圍內(nèi)的幾個,這樣的問題一般只涉及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細節(jié)內(nèi)容的尋找。對于教師來說這樣的問題便于檢驗答案,也更能和考試掛鉤。但是如高考的任務型閱讀等還是需要學生有應變能力的,所以,還是在平時要注重學生開放性思考和自主尋求答案的能力。
2.采取的對策
(1)要難度適宜
問題的難度既要合適教材的教學要求,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也不能超過了學生的能力范圍。
(2)問題要有精確度
在把握了問題難度的前提下,問題的精確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老師設計問題只從自己的理解出發(fā),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情況,很容易導致學生不容易在文章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導致學生在回答中冷場。因此,教師在發(fā)現(xiàn)問題有一定難度,可能超出學生能回答的情況下,就要適當?shù)亟o予點撥,把一個難以精準找到答案的問題層層分解,引導學生歸納出問題的答案來。
(3)要有靈活度
教師在備課中,設計好的問題,在課堂上,應該可以靈活地變化,把課堂的資源利用起來,形成一個有效問題,這樣巧妙地設計問題。如正好班級有一個學生缺席,就正好能以此設計一個問題。
Everyone is here except(the name of the student).談到自己班級的同學,學生的興趣就來了,然后就可以進一步地問學生一系列關于單詞except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要使用已經(jīng)準備好的教學材料,這樣才能避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厭學心理,不斷地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和新鮮感。
四、對長難句的解讀
在英語閱讀中,長難句經(jīng)常出現(xiàn)。對于中國學生而言,長難句是影響他們閱讀能力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成績,克服長難句帶來的影響也很重要。
一般來說長難句有以下特點:
1.結(jié)構復雜,邏輯層次多;
2.需要根據(jù)上下詞義的引申;
3.要求上下文對長難句中的代詞的指代關系做出正確判斷;
4.并列成分居多;
5.修飾語很多,后置定語很長;
6.習慣搭配和俚語經(jīng)常出現(xiàn)。
考慮到以上特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對文章中的長難句重點分析,
教會學生如何處理長難句,使得其不成為閱讀的阻礙,關鍵要找到長難句的核心思想,學會讓學生分析句子的結(jié)構,掌握關鍵詞的
找尋。
通過對文本的客觀分析,找到不同類型文本的特點,在課堂提問中注意提問的有效性,合理利用提問來串聯(lián)整堂閱讀課,幫助學生提升思考能力,并且在知識點的梳理中,側(cè)重長難句的分析,讓高中學生在閱讀技巧上有所突破,做到有效閱讀。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高中英語有效教學策略微型教學材料整理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推進對普通高中英語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實現(xiàn)英語課堂有效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已經(jīng)成為全體英語新課程實踐者面對的現(xiàn)實課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探究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也成為我們英語教師的不二選擇。在此背景下,筆者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從教師與學生兩方面著手來探討如何提升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教學策略。教師方面從提升自我素養(yǎng)的微型教學做起;學生方面從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材料整理做起,二者相互結(jié)合,相得益彰,成為良好的教師教學習慣與學生學習習慣,最終形成高中英語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方面,從教師一方抓起。我們都知道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所起的作用:英語語言的引導者與課堂教學的推動者。要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英語教師課前都需要做備課工作,在此環(huán)節(jié)上需要對教學內(nèi)容做仔細的研究與思考。如何有效地開展教學過程與激發(fā)學生參與與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必然成為主要話題。筆者從研究教學的實踐出發(fā),認為微型教學是我們英語教師開展有效教學的有效手段,它應當成為英語教師的教學習慣。那么,對于微型教學的認識有哪些呢?我們不妨先從其概念著手:微型教學(Microteaching),亦稱小型教學或微格教學,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在1963年推出的一種新型的師資訓練方法,其核心就是將復雜的教學過程分解成許多容易掌握的具體單一的技能,并對每一技能提出訓練目標,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對教師進行反復訓練,以提高教學技能的模式。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訓練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提高教師的基本教學技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微型教學有利于教師個人能力與素養(yǎng)的訓練與提升,尤其是在備課組活動與交流時完全可以就某一章節(jié)的內(nèi)容進行微型教學的示范教學,既呈現(xiàn)了自我課堂,又完全了解了其他教師的教學思路與教學方法,再通過二次備課的方法加以整理消化。這種方法完全可以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與目的性,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那么,在微型教學中我們教師需要思考些什么呢?我認為應該主要從以下方面做起:
1. 了解教學對象(即學生)的學習能力層次與數(shù)量,這樣對于課堂環(huán)節(jié)的設置與活動的開展可以做到心中有數(shù);
2. 明確整節(jié)課堂中設置的活動與練習目的,即想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什么和如何讓學生學到那些;
3. 使課堂活動與練習符合你所教授的整個單元的教學計劃,即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對于整個單元教學有何作用;
4. 查找課堂活動所需的教學資源,即我們通常說的教學設備,有時適當?shù)慕虒W設備可以使我們的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5. 明確如何陳述語言要點,即通過哪些形式來開展微型教學,通常的陳述方式包括介紹示范引導性實踐活動等等;
6.估計預設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會碰到的問題,包括怎樣去處理這些問題以及如何去處理學生所出現(xiàn)的不令人滿意的反饋。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與探究并通過在微型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實踐,我們可以試用如下的開展模式(見表1:微型教學設計方案),相信經(jīng)過長時間的嘗試與訓練,英語教師必能在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就是從學生一方抓起。學生是教師教學的對象,同時也是教學內(nèi)容的接受者與反饋者,學生的表現(xiàn)直接影響教師教學的效果。所以,對于有效教學我們不僅需要教師通過微型教學來做到有效教學的良好開端,對于學生我們也需要加以合理的引導,正如有人說“習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英語學習也是如此。雖然相比初中學生,高中學生已有不少的學習經(jīng)歷,但缺乏的仍可能是學習習慣方面的養(yǎng)成。走進教室我們可以看見學生的書桌上堆著諸多的書籍與各種各樣的復習資料。但仔細看去不難發(fā)現(xiàn)普遍缺乏有效的整理,顯得雜亂無章。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真正能做好試題資料整理的學生少之又少。每次教師評講試題時總會遇見學生匆匆忙忙在一堆試題中找所需資料卻找不到的情況。這樣往往會產(chǎn)生相互影響的狀況:教師生氣,學生委屈,其最直接的結(jié)果就是學生無法實現(xiàn)有效學習,課堂學習效率低下,教師的教學計劃難以完成,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也可想而知。所以,筆者特地在開學之際進行了良好學習習慣養(yǎng)成方面的實踐推廣,介紹類似于國外Portfolio的模式。Portfolio,即材料整理,是學習者學習實踐與理論學習的有效整理,它通常包括諸多的學習實例以及反饋性的數(shù)據(jù)材料,其目的就在于做好有效材料的整理與綜合,其通常使用的是整合粘合與反饋。本人結(jié)合日常的英語教學,指導學生進行材料整理。該實施過程較簡單,我們要求學生整理好每一次我們練習與解析的試題并做好系統(tǒng)的復習,根據(jù)英語學科的分類,我們大致按照平時練習試題的種類加以分類整理,如聽力、單選、閱讀、寫作等,也可按試題測試的順序結(jié)果分類。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本人也進行了跟蹤訪談。(參見表2:材料整理訪談概要)
首先感謝同學們抽出時間和我交談。為了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我想問幾個問題,以便我可以作針對性的改進。
1. 你覺得自己哪方面的學習習慣比較好?
2. 面對形形的復習資料,你是怎樣整理的?
3. 你是按什么方法來整理英語學習資料的?
4. 你覺得老師介紹的Portfolio模式效果怎樣?
5. 你了解到同學們還有哪些好的材料整理方法?
經(jīng)過與學生的交流與一段時間的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通過合理的學習材料整理,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明顯進步了,每一次課堂上都可以做到整理與復習的二者兼顧,這在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導學生學習的同時也增強了解決實際問題的針對性。對此,關于材料整理的好處,可以歸納為:
1. 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畢業(yè)班學生的學習信心很重要,平時的學習整理能讓學生看見自己的進步,并從進步中得到鼓勵,樹立起向前沖刺的信心。
2. 完善我們的教學過程。讓學生以良好的條件投入到復習中去,提高復習的效率和學習的有效性。
3. 支持學生的學習。教師可充分循環(huán)利用平時教學整理的材料內(nèi)容,減輕備考的壓力。
4. 提供給學生在不同學科領域里學習的借鑒方法以及學習技能及策略。
5. 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這點對于高中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加大自主學習的動力才能真正提高英語學習的有效性、全面性與系統(tǒng)性。
6. 充分呈現(xiàn)學生的學習過程,在達成成就意識的同時獲取學習英語的自信。
7. 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特別是撰寫小論文、活動報告、成果交流等打下基礎。
當然,在實踐過程中本人也發(fā)現(xiàn),材料整理的分類方法有多種,到底哪一種更適合哪一類型的學生,還有待在具體的實際教學中去發(fā)現(xiàn)。
總之,從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基本行為與規(guī)范的實踐探索中不難看出,微型教學十分有利于教學活動開展的教學準備與探索,它完全可以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充分運用于實踐中并不斷加以改進,這樣一來不論是對我們個人專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的提高還是對集體的發(fā)展都大有裨益,必定能為我們的有效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簡單且實用的材料整理也對我們學生的學習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完全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習慣,從而提升學習的效率。就讓這兩種習慣相互交融,共同為我們的英語有效課堂教學助威!
參考文獻:
[1] 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從理論到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 Hap Lyons, Assessing the portfolio: Principles for practice, theory and research. Hampton Press, 2000
篇10
本期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落實課程實施、促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和提高為核心任務,開展教學研究、教學指導、信息反饋、經(jīng)驗交流等工作,促使教師業(yè)務素質(zhì)、專業(yè)水平和課堂教學技能的不斷提高?,F(xiàn)將本期的主要工作做總結(jié)匯報:
1)本學年共聽課37節(jié),評課28節(jié),涉及省、市、區(qū)級學校,其中省級學校示范課5節(jié)。
2)參加省教研活動1次,市教研活動1次,區(qū)教研活動4次,校教研活動4次,組織本組教研活動6次。
3)為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和業(yè)務技能,關注青年教師的成長,積極推進本組整體教學水平。
4)積極參加各項集體活動,組織參加了“英語沙龍”活動,獲最佳組織獎。
5)個人業(yè)務學習:重新研讀教育心理學、教育學、教育法律法規(guī)、教師職業(yè)道德等書籍,并在為獲取國際英語教師資格證做準備。以上為本學期的總況,具體工作如下:
一、思想建設方面
首先,我從思想上能做到跟領導的工作意圖和決策保持一致,堅決支持領導的工作,聽從指揮,服從安排,團結(jié)協(xié)作。其次,積極參加各項教研活動。認真地開展教研活動。遵紀守法,愛崗敬業(yè)、踏踏實實、盡心盡責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較好地完成領導交給我的各項任務。在工作中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思想意識和政治素質(zhì)。
二、理論建構方面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研究者,必須加強業(yè)務理論的學習,接受新思想、新意識,促成觀念的轉(zhuǎn)變與更新。我堅持利用工作之余進行業(yè)務理論和專業(yè)學習,先后重溫和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教育學》、《教育法律法規(guī)》、《教師職業(yè)道德》、《走進新課程》、《《英語課程標準解讀》《新課程教學設計》、《英語教學實施指南》、《英語課程標準》等理論書籍,閱讀文章96篇,關注國外英語教學理論,平時在家經(jīng)??从⑽脑嬗捌?,為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yè)指導,努力向?qū)W習型、研究型教育教學專家目標靠攏。上了1節(jié)視導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活動為主線”為準則,充分運用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教研工作
1、召開英語教研組會議/活動6次,主要是布置本學期教研工作,討論教研計劃、安排新教師公開課并指導,經(jīng)驗交流(如湖南省新課標高中英語教學研討會---學習方式變革)等等。鼓勵大家齊心協(xié)力,做出成績,擺出成績,辦出特色。
2、本期重點是對新教師進行指導。組織外語教師聽課、評課。并督促新教師聽老教師的課,向老教師學習。借《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給他認真研讀,茶余飯后經(jīng)常詢問教學情況等。使新教師慢慢地找到感覺,從無所適從到開始上路。
3、教學需要經(jīng)驗的積累,更需要理論的指導,如何提高教師的業(yè)務理論水平,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為此,本人學會了博客,想利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進行博客教研。這也是教研發(fā)展的新趨勢。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
4、課題開展情況:由于本人是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在校脫產(chǎn)扎實學習了一年。本人的畢業(yè)論的是實證研究,在導師的嚴格要求下和自己不斷進取,迅速成長,對科研工作甚為熟悉。能獨立開展課題研究。并隨時能得到導師的指導。由于師大屬于省級機構,故本人希望能申請到省級或以上課題。原想去年評上高級就有資格申請,但事與愿違。希望下期能如愿以償。本期有一位外語教師的論文獲獎。
四、發(fā)現(xiàn)的問題:
1、在聽課過程中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的基本功不夠扎實,新課改理念貫徹不夠,應加大對教師業(yè)務和理論的培訓,并組織一定的活動予以檢查。
2、個別教師對教研活動不積極,思想工作較難做。有的只為提高教學質(zhì)量和升學率,不重視開展英語活動,使英語教師的既定計劃流于形式。
五、自身存在的不足:
1、由于工作經(jīng)驗不夠豐富,對有些工作預見性不夠,今后做工作時應多思考、多斟酌、多請教。
2、作為教研組長雖然時常反思自己的教學工作及方法,但對組員要求不夠嚴格。今后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力求更加完美。
六、其他
開學初接到通知,要求高一的教師參加省里的新課程錄像課競賽。高一的兩位老師都不參加,一位是老教師,一位是才來的新教師,缺乏經(jīng)驗。作為教研組長,這個擔子只好我擔下了。之后不久,又來一個通知,說要參加區(qū)里的教學競賽。因為考慮到已經(jīng)準備參加省里的錄象課競賽,為了不分散精力,所以沒接。而學校也不放心讓新教師上。因此高中英語無人參賽。巧合的是沒過多久,上面要求錄象課必須是任教高一的老師才能參賽。此事又只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