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所法學教學優(yōu)點與狀況

時間:2022-07-29 09:41:37

導語:診所法學教學優(yōu)點與狀況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診所法學教學優(yōu)點與狀況

診所式法律教育是“在律師或法學教師監(jiān)督下,在學生從事實際辦案的過程中,培訓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及職業(yè)倫理觀念”的一種法律教學方法。[1]它仿效醫(yī)學院利用診所實習培養(yǎng)醫(yī)生的形式,設立某種形式和內容的法律診所,使學生接觸真實的當事人和處理真實案件,在診所教師的指導下學習、運用法律,培養(yǎng)學生運用法律的實際能力,促進學生對法律的深入理解,縮小學院知識教育與職業(yè)技能的距離,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意識觀念。[2]20世紀60年代,這種教學方法在美國法學院中被廣泛應用,現(xiàn)在美國已有90%的法學院采用診所教育的方法。[3]診所式法律教育將法學理論、實體法、程序法、實踐、技巧、信念、態(tài)度和價值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從律師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洞察力、學習態(tài)度、職業(yè)技巧及責任感。

一、診所式法律教育的基本特征

1.在教學目標上突出能力性

在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授課中,教師以自己對法律的學理認識去影響學生,學生從老師的講授中理解法律的意思,這樣的教育宗旨以理解法律含義、講授法律知識為主。診所式法律教育則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關注在不同事實情況下確定結果的各種可能性,不論是課堂內的練習,還是課堂外的參與,沒有明確的問題設定,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法律分析與使用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在發(fā)現(xiàn)、尋找與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實踐性思維能力、開拓性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以及綜合判斷能力,為學生今后踏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專業(yè)基礎。

2.在教學內容上突出實踐性

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重視對學生學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考慮問題時往往陷于抽象的價值判斷,在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方面比較欠缺。診所式法律教育建立在真實的案件背景材料和真實的當事人基礎之上,要求學生用律師的思路去思考問題,不是簡單地從學理角度對事物的是非曲直做出判斷。學生通過扮演案件各類角色,如接受當事人的委托,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法律事務,調查取證、出庭辯論等,接觸到的是真實的案件、當事人、司法人員和其他工作人員,在實務中檢驗所學的法學理論,解決具體而實際的問題,不僅培養(yǎng)了多角度觀察問題的能力,而且獲得了許多實踐方面的經(jīng)驗和技巧??梢?診所式法律教育是典型的法律實踐教育。

3.在教學方法上突出互動性

在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中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課堂缺乏討論,學生缺乏思考,這種形式的教育很難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在診所式法律教育中,教師、學生雙方處于相對平等的地位,兩者是密切的合作關系、伙伴關系。教師可以提問、啟發(fā)學生,學生在思考中可以反問老師。這樣,學生學習的熱情由此產(chǎn)生,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聽取學生意見的過程中,適當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或進行簡短的評論,引導學生進一步的思考和總結。在診所式教育中,教師在教學中充分體驗到學生的感受和表現(xiàn),這是一種教學相長、互動交流的模式。

4.在教學效果上突出豐富性

傳統(tǒng)法學教育注重理論教學,而理論教學的特點是比較抽象,效果單一,除了考試外無法對學生的能力進行檢驗。診所式法律教育采用提問式、對談式、互動式、模擬訓練、個案分析等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體驗多樣性的角色,進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從而獲得包括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重的收獲。同時在診所式教育中,學生可以看到別人的表現(xiàn)、自己的表現(xiàn),也可以聽到別人對自己表現(xiàn)的評價,從中可以明了自己的優(yōu)缺點以及別人的優(yōu)缺點,養(yǎng)成審視和反思自己的良好習慣,以實現(xiàn)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不斷增強自身的情感體驗能力的目的。

二、建立中國診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之必要性

診所式法律教育打破了傳統(tǒng)的法律教育中人為設置的教育與社會之間的樊蘺,建立起了法律教育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聯(lián)系的紐帶,使學生得以接觸社會生活的復雜層面,了解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開展診所式法律教育對于我國法學教育體制的改革,提高教學效果,培養(yǎng)符合時代需求的合格法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診所式法律教育有助于推進法學教育改革

法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門實踐性的科學。診所式法律教育一反傳統(tǒng)的“滿堂灌”或“填鴨式”的以教師為主導的單向教學模式,使學生作為獨立的主體參與到實踐性學習中,課堂上積極討論,課外參與真實案件的辦理,案件辦理到哪里,哪里就成為學生學習本領的場所。學生在承辦案件中學到了實踐的方法、技能和知識。可見,診所式法律教育實現(xiàn)了法律教育與社會現(xiàn)實的有機結合,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現(xiàn)代化教育理念,對于中國法學教育的改革和完善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舉措。

2.診所式法律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法律專業(yè)的學生不僅要掌握和熟悉冷冰冰的法律條文,也要向社會傳遞溫情的人文關懷,具有必要的正義感和社會良知。正如美國法學院聯(lián)合調查中95%的法學院院長感到的,“對法學院的學生灌輸一種承擔免費法律服務工作的義務感是法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傳統(tǒng)法學教育中,法律專業(yè)的學生通常無法觸摸到法律與生活之間的差距,也無法感受到案件當事人的悲歡苦樂。目前,我國社會對法律援助的需求與國家法律援助資源之間存在著巨大缺口和矛盾。據(jù)統(tǒng)計,我國每年大約有40余萬件法律援助類案件,而現(xiàn)有律師只能辦理不到20萬件,缺口很大。另一方面大量法學院校學生缺乏實踐機會,渴望接觸真實案例,從中獲得經(jīng)驗和能力。診所式法律教育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個供需矛盾。學生通過參與到具體法律案件中,直接和社會各階層的人士交流,近距離地觀察和感受不同人群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法律需求,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法律服務,自然就會萌生法律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3.診所式法律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我國傳統(tǒng)的法學教育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等傾向,帶有很大的封閉性,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很多學生只是會說話的機器,說起來頭頭是道,但做起來,卻無從下手,或手忙腳亂。診所式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踐法律的機會,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法律規(guī)則,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和法律實際操作能力,也使他們有機會在真實和有足夠壓力的環(huán)境中鍛煉冷靜分析事務、獨立應對生活的各項能力。尤其是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正義并感受法律的力量,這些都會極大地提升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綜合素質。

三、診所式法律教學的具體教學方法

1.真實案件法

這種方法是指讓學生置于律師的角色,在教師的指導下,當事人辦理真實的案件,并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理性、高度責任感與專業(yè)技能的法律人才的一種教學方法。這一方法要求有充足的案源,教師和學生必須充分利用自己的社會關系網(wǎng)攬收案源。各個學校可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如權益保護中心、社區(qū)法律診所、法律援助中心等作為教學機構,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進入實際的工作,并最終獲得一定的學分。通過直面案件法,學生不僅能獲取技能、增強學習興趣,也能為社會做更多的事情。真實案件法必然要求學生正確處理工學矛盾,要求教師改變和學生交往及溝通的方法,校園、辦公室、接待室、網(wǎng)絡BBS平臺都是學生與教師交流的地點,電話、手機、E-mail都是學生與教師溝通的工具。課上課下的交流,隨時隨地的指導,教學內容的不斷調整,使學習者的辦案思路更加明晰。同時,對于已經(jīng)習慣事先準備教案、按照教案教學的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

2.角色模擬法

它是將學生按不同角色置于某一虛擬的場景之中,通過感受角色的處境、背景,在設定的、可供控制的場景、情節(jié)中給學生以實際鍛煉的機會。在這種情形下,學生并不接觸真實的客戶案件,他們在虛擬的場景中分別扮演律師、當事人、證人、政府官員或法官,就案件中的某個問題進行談判、辯論、調解或審理。指導教師幫助學生準備角色,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指出學生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從擔任的角色中得到提高。其步驟主要包括三個階段:一是準備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做好案例選擇、材料組織、角色分工、案情熟悉等工作,其首要任務是選擇案例。選擇的案例要與授課內容和授課目標緊密結合,要有現(xiàn)實性、客觀性,并且有一定的靈活性。準備階段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角色分工,將學生分成法官組、當事人組、證人組、書記員組(若是刑事公訴案件則可分為法官組、控訴方、辯護方、書記員組)。每個學生必須加入一個組并盡可能擔任一個角色。由于法官組是法庭的核心角色,教師必須重點指導其制定詳細的“審判提綱”,并指導其抓住案件的關鍵問題及爭議的焦點問題,全面把握案件審判的各個階段及審判工作的進度。二是模擬庭審階段。這一階段要求學生進入角色,各項活動嚴格按照實際工作的要求開展,營造嚴肅、規(guī)范、真實的氣氛,以便讓學生進入實戰(zhàn)狀態(tài),克服輕視和作秀的態(tài)度。三是總結階段。庭審模擬結束后,教師應及時進行點評和總結,條件允許的可以請法官或律師進行專業(yè)點評。點評主要針對各“訴訟參與人”對實體法和程序法(訴訟法)掌握的程度、庭審中的表現(xiàn)等方面,既要對開庭審理中的正確做法與成功之處給予充分肯定,也要對不足之處講解清楚透徹,以擴大學生的學習機會,指導學生“再學習和相互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實際操作能力。

總而言之,法律院校學生將來所從事的法律工作具有多因性、實踐性、系統(tǒng)性等基本特征,在錯綜復雜的案情中,他們需要實現(xiàn)法律理論與法律實踐的統(tǒng)一、理性與感性的統(tǒng)一、法律科學與操作藝術的統(tǒng)一,需要在雙方或多方當事人互動的可變環(huán)境中,在秉承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和均衡效率的法律價值下,尋求法律上的最佳解決辦法。這就需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很高的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制宜的適應能力,這樣的能力通過一般的課堂理論教學是很難達到的。只有通過診所式法律教育,學生才能逐漸具備和提高這種適應能力。由于診所法律教育本身具有的突出優(yōu)勢及其對現(xiàn)代法律教育的不可替代的意義,它必將成為當代中國法學教育中“一個充滿希望的朝陽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