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中心的高中閱讀課教學

時間:2022-02-19 01:53:00

導語:以學生為中心的高中閱讀課教學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學生為中心的高中閱讀課教學

一、教學原則:

長期以來,高中外語教學所沿用的是以教師為主的原則。把教師認真?zhèn)湔n、講課內(nèi)容豐富、有條理作為抓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講解占去了課堂的主要時間,無法給學生的實踐提供足夠的機會,使學生成為語言知識的消極接收者。實際上,外語學習的首要任務(wù)是“學”而不是“教”?!癟heteachercanhelp,adviseandteach;butonlythelearnercanlearn.”(Johnson&Morrow1981:63)

英語不同于其他基礎(chǔ)學科,它是一門實踐課,其語言技能是需要通過學生個人的實踐才能培養(yǎng)和提高。因此,它的教學效果應(yīng)以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依據(jù),而學習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認識理論認為,英語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新舊語言知識不斷結(jié)合的過程,也就是語言能力從理論知識轉(zhuǎn)換為自動應(yīng)用的過程。而這種結(jié)合與轉(zhuǎn)換都必須通過自身活動才能得以實現(xiàn)。

因此,課堂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必須從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的組織起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困難,為他們排憂解難,成為他們學習的引路人。換句話說,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管理者,鼓勵者,合作者,和解難者。

二、教學模式

語言教學,尤其是高中外語教學,不是單純講解單詞、語法的一種機械性的訓練活動,而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外語交際能力。高中英語閱讀課文涉及的題材廣泛、信息密度高、語言知識豐富。它是個單元教學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主渠道。筆者通過近幾年來的教學探索和實踐,認為讀——聽說——寫的教學模式是全面提高學英語整體素質(zhì)的一條有效途徑。

1、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讀

(1)導讀(Pre-reading)

“導”體現(xiàn)的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前可適當?shù)闹v解與本課有關(guān)的背景知識;也可以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圖進行導讀語言設(shè)計。通過warm-upactivities掃除文中可能出現(xiàn)的語言障礙(但有些生詞詞義應(yīng)該鼓勵學生通過上下文猜測),還可以提出一些問題。目的是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為正式閱讀作了準備。例如SEFCB3ALesson26,我利用視頻轉(zhuǎn)換儀展示了兩張在不同時間拍攝的吳哥窯的彩圖,設(shè)計導語如下:

T:Lookatthesetwopicturepictures,please!Whatshowsusinit?

Ss:Atemple./Anoldcity./AngkorWat.

T:Doyouknowwhereitlies?Pleasepointitoutinyourmaps.

Ss:InNorthwestCambodia.

T:What’sthedifferencebetweenthetwopictures?

Ss:Theyaretakenatdifferenttime.Oneistakeninthemorning.Wecanseeablueskyandeverythinginthepictureisclear-----thegreystonetower.thetreesandthegrassland.Therearereflectionsinthewater.Theothermaybetakenaftersunset.Theskyturnspink.Thegreystonetowerstakeonagoldencolour.It’squietandbeautiful.

T:wonderful!ButwhatwasAngkorWatlikeinthepast?WhathasbeendonetoAngkor?Andwhataresomeoftheproblems?I’msureyou’llgettheanswerafterreadingit.

通過對話不僅使學生了解了AngkorWat的地理位置概況,也從彩圖中領(lǐng)略到AngkorWat優(yōu)美、恬靜的景色。

(2)速讀(Fast-reading)

這一步驟主要是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搜索式閱讀和跳躍式的閱讀(SkimmingandScanning),以獲取有關(guān)信息,了解文章大義。然后讓學生回答有關(guān)問題,或讓學生做正誤判斷練習,以檢查學生的理解程度。

例如:SEFCB3ALesson26

①AngkorWat,atempleinCambodia,wasdestroyedinthewartime(T)

②Onthedayoftheauthor’svisit,thetemplewasbeingcleaned,repairedandrebuilt.(T)

③Allthemembersoftheteamworkedveryhardandtheworkwentonsmoothly.(F)

例如SEFCB3ALesson34

What’sthemainideaofeachparagraph?

(3)細讀(Intensivereading)

這一步驟主要引導學生逐步仔細閱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情節(jié)和細節(jié),就課文內(nèi)容情節(jié)提一些問題,讓學生分析段落大以及段落之間的聯(lián)系或中心思想。對文中尚未叫過的生詞和習慣用于句式,可鼓勵學生根據(jù)上下文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去猜測去推斷。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獨立思考和邏輯推理的能力,以及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例如:在細讀AngkorWat之后涉及的一道題中。

WhendidtheoldcityofAngkorWatbegintobuild?

A.Before831B.after831

C.In831D.It’snottoldinthetext.

正確答案應(yīng)選A。而選A向的同學僅9.4%選C的占75%。當提醒學生在注意原文中的句子“Theyhavebeenbuiltoveraperiodofsixcenturiesupuntil1431.”時,學生才恍然大悟。教師乘機告訴學生,讀的過程中要仔細分析字里行間的意思在下結(jié)論。

(4)復讀(Re-readingactivity)

在速讀和細讀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再次閱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接口或作者評價,鞏固文章的內(nèi)涵和語言制試點,最終達到運用的目的。這一步驟既可在課上進行,也可在課后進行。目的是將課內(nèi)所學到語言知識延伸到課外某個相似的話題中,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在完成AngkorWat閱讀后,我設(shè)計以下問題:

①DrawapictureoftheoldAngkorWatandapictureofabusyworkingscene,thendescribethem.

②ComparedwithShaoLinTempleandLinYingTemple,whathasbeendonetoprotectthem?

③Whatshouldmedoandwhatshouldn’tmedowhilevisitingthetemples?

2、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聽說

Bolinger&Sear在“Aspectsoflanguage”一書(1981.2)中說語言是思維的重要工具,也是一個人的語言運用水平和交際的能力。傳統(tǒng)的教學中使大多數(shù)學生聽得懂說不出。因此,在整體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通過一連串的聽說活動深化對語言的理解,然后開展運用語言的活動,把理解和運用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

1)單人或雙人活動(IndividualorPairwork)

為了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及時檢查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程度。速讀和細讀之后組織學生一人或兩人一組的活動。教師問,學生答,或?qū)W生一人問一人答。這能使學生掌握文章的事實和細節(jié)。還可鼓勵學生分析主題句,歸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例如:What’sthemainideaofthetext?

2)小組討論與復述(Discussion&Retelling)

高中閱讀材料中,有些給出了一系列的數(shù)字信息,讓學生按小組圍繞主線的數(shù)字詞開展討論并造句。有些內(nèi)容圍繞閱讀課文話題安排了Pre-discussion.DiscussionorQuestion。通過討論,教師可以弄清楚學生對有關(guān)話題了解的程度,學生也有機會彼此有目的地交談。自由討論會引起他們對即將學習的課文的興趣,還會猜測課文所要表達的意思。細讀后的復述過程是一個理解和記憶的過程,也使用英語思維的過程,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細讀后的討論,引導學生就課文中的觀點展開討論,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并闡述理由。有些還可讓學生結(jié)合實際談?wù)勛约旱慕?jīng)驗、看法和觀點,上他們各抒己見。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交際活動。例如:在學完SEFCB3AUnit5Advertising一文后,我挑選了不同類型的廣告,同時也讓學生自己準備他們喜歡的廣告,讓他們討論。他們或是說廣告詞,或是將廣告的創(chuàng)意。其中一個小組的一位同學做了一則汽車廣告。汽車的周圍被菊黃色的向日葵包圍,色澤艷麗,這位同學聯(lián)想到梵高——世界著名畫家。“Wherethereisamountain,thereisaroad;wherethereisaroad,thereisthecar.Thosewholikesthesun-flowersofcourselikesVanGogh,andthecaraswell.”通過活動,學生們擁有了更多的談話交流的機會,在談話中,他們互相啟發(fā)、共同構(gòu)思、暢所欲言,不僅使思想更開闊,也充分調(diào)動了不同層次學生的積極性,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3、教師指導下的學生寫(Writing)

“公務(wù)員之家有”版權(quán)所

寫作能力是語言功底的最集中的表現(xiàn)。英語界的老前輩——北京大學的李賦寧先生曾多次強調(diào):“Everycourseisawritingcourse.”我們都知道,“讀”是信息的輸入,“寫”時就是信息的反饋于提取。“寫”要經(jīng)過大腦思維的加工、提煉,只有信息的輸入達到一定的量時,信息輸出才成為可能。因此,它是最有效、最積極的學習心理過程。美國作家德爾文•G·舒伯特在其“Readingis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科書所編的閱讀課文是寫作素材的散集地,是語言現(xiàn)象的展示廳,是語法規(guī)則的剖析室,是文章題材的示范本。”所以說,在側(cè)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應(yīng)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篇的寫作,即在對課文的內(nèi)容、詞匯和句式有了較好的掌握以后布置一個稍加變化的主題進行寫作。

例如:我在處理完SEFCB3AUnit10TheTrick一文后,讓學生以Bill和Mick兩個人物為中心描寫故事中所發(fā)生的事。這種寫作使學生可以避免許多無任和借鑒時可能犯的語病。對學生將來完整的、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既有好處。這是孤立分散語言操練形式如單句翻譯等比不上的。這個活動可安排學生課后完成。

總之,“讀——聽說——寫”的教學模式符合認知規(guī)律。因此,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時刻明確教師只是指導者(guide),不是主宰者(god)。應(yīng)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分析、歸納,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增強學習信心,開發(fā)學生的能力,保持其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