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及當下價值

時間:2022-03-07 08:27:34

導語:哲學及當下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哲學及當下價值

摘要:對平衡與不平衡現象的哲學思考是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平衡與不平衡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平衡與不平衡現象是有章可循的、可以被人們正確認識和把握的;平衡與不平衡現象是對立統一的、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為解決“不平衡”問題提供思想武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為解決“不平衡”問題提供力量源泉;堅持貫徹新發(fā)展理念,為解決“不平衡”問題提供智力支持;堅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解決“不平衡”問題提供制度支撐;堅持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為解決“不平衡”問題提供根本保證。

關鍵詞:;平衡;哲學;社會主要矛盾

在黨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1](P11)重溫同志對平衡與不平衡現象的哲學思考,對于正確理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更好解決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奮力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平衡與不平衡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平衡是指幾個力同時作用在一個物體上,各個力互相抵消,物體保持相對靜止狀態(tài)、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繞軸勻速轉動狀態(tài)。平衡與不平衡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1.平衡與不平衡現象客觀存在。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各個時期,平衡與不平衡現象廣泛存在于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領域。1935年12月27日,同志在陜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指出,“由于中國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產生了革命發(fā)展的不平衡……在將來,可以想到,在某些階段里,革命的總的形勢是更加發(fā)展了,但是不平衡狀態(tài)還會存在著?!盵2](P152)1959年12月,同志在讀《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提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和不平衡是絕對的。上層建筑應適應生產關系,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或者說它們之間達到平衡,總是相對的。平衡和不平衡這個矛盾的兩個側面,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如果只有平衡,沒有不平衡,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就不能發(fā)展了,就固定了?!盵3](P282)2.平衡與不平衡現象循環(huán)不已。平衡與不平衡現象始終處于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之中。1958年1月,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一文中深刻指出:“企業(yè)和企業(yè)之間,企業(yè)內部車間和車間、小組和小組、個人和個人之間,都是不平衡的。不平衡是普遍的客觀規(guī)律。從不平衡到平衡,又從平衡到不平衡,循環(huán)不已,永遠如此,但是每一循環(huán)都進到高的一級?!盵4](P352)1959年7月,同志在廬山修改相關材料(同志后來將該材料題目改為《廬山會議討論問題》)以及反思“”問題時指出:“的重要教訓之一、主要缺點是沒有搞平衡”[5](P85),“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我們還沒有貫徹到底……平衡部分地被破壞了,但這是暫時的,認識以后就可以轉過來”[6](P97)。3.平衡與不平衡現象界限分明。平衡與不平衡現象是數量關系和質量變化過程的直接表現,數量關系和質量變化是導致平衡與不平衡現象產生的重要原因。同志多次指出,領導干部要做到胸中有“數”:“任何質量都表現為一定的數量,沒有數量也就沒有質量。我們有許多同志至今不懂得注意事物的數量方面,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統計、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決定事物質量的數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無‘數’,結果就不能不犯錯誤”[7](P1442),“我國現在經濟上的平衡和不平衡的變化,是在總的量變過程中許多部分的質變”[8](P352-353)。同志強調必須重視比例關系,“在整個經濟中,平衡是個根本問題,有了綜合平衡,才能有群眾路線。有三種平衡:農業(yè)內部農、林、牧、副、漁的平衡;工業(yè)內部各個部門、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平衡;工業(yè)和農業(yè)的平衡。整個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是在這些基礎上的綜合平衡?!盵9](P85-86)

二、平衡與不平衡現象是有章可循的、可以被人們正確認識和把握的

1.體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規(guī)律。1937年8月,同志在延安發(fā)表《矛盾論》,這是同志繼《實踐論》之后,為了克服存在于中國共產黨內的嚴重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哲學代表著作。在《矛盾論》中,同志通過對統一及統一物的分解、平衡及其狀態(tài)的破壞等的分析,歸納出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規(guī)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見的統一、團結、聯合、調和、均勢、相持、僵局、靜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處在量變狀態(tài)中所顯現的面貌。而統一物的分解,團結、聯合、調和、均勢、相持、僵局、靜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狀態(tài)的破壞,變到相反的狀態(tài),便都是事物在質變狀態(tài)中、在一種過程過渡到他種過程的變化中所顯現的面貌?!盵10](P332-333)同志的分析,符合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2.體現矛盾相互轉化的規(guī)律。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同志在延安抗日戰(zhàn)爭研究會上作了《論持久戰(zhàn)》的演講稿,在總結抗日戰(zhàn)爭初期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國民黨內部分人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以及中國共產黨內部分人輕視游擊戰(zhàn)的傾向,系統闡述了中國實行持久戰(zhàn)以獲得對日勝利的戰(zhàn)略,指出:“事情是現時敵我強弱的程度懸殊太大,敵之缺點一時還沒有也不能發(fā)展到足以減殺其強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我之優(yōu)點一時也沒有且不能發(fā)展到足以補充其弱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所以平衡不能出現,而出現的是不平衡”[11](P460)。同時,同志斷定,平衡與不平衡現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勝利必將屬于中國一方:“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yōu)勢,日本由優(yōu)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就是中日戰(zhàn)爭的過程,中日戰(zhàn)爭的必然趨勢?!盵12](P468-469)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革命的實踐證明,同志的論斷是完全正確的。3.體現策略決定成敗的規(guī)律。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13](P1298)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領導中國革命的整個過程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政策和策略,指導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同志深刻指出,“當著革命的形勢已經改變的時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領導方式,也必須跟著改變”“要把不平衡的狀態(tài)變到大體上平衡的狀態(tài),還要經過很長的時間,還要花費很大的氣力,還要依靠黨的策略路線的正確”[14](P152-153)。歷史充分說明,黨和國家事業(yè)能不能順利發(fā)展,同我們能否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能否在這個基礎上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戰(zhàn)略策略,緊緊聯系在一起。[15]

三、平衡與不平衡現象是對立統一的、能夠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

同志在《矛盾論》中指出:“對于矛盾的各種不平衡情況的研究,對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為革命政黨正確地決定其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方針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產黨人都應當注意的?!盵16](P326-327)當前,正確理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必須把握平衡與不平衡現象的運動規(guī)律,制定實施科學的政策策略,著力解決“不平衡”問題。1.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為解決“不平衡”問題提供思想武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全新局面,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chuàng)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也是著力解決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行動指南。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為解決“不平衡”問題提供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論武器。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為解決“不平衡”問題提供力量源泉。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在黨的報告中指出:“我國穩(wěn)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盵17](P11)這段精辟論述,深刻反映了我國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發(fā)生的新變化。當前,中國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永遠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堅決做到“凡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都要嚴肅認真對待,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都要堅決糾正”[18](P66),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厚植黨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為解決“不平衡”問題提供偉大的力量源泉。3.堅持貫徹新發(fā)展理念,為解決“不平衡”問題提供智力支持。“初級階段”“發(fā)展中國家”是中國的現狀。地區(qū)差距、城鄉(xiāng)差距、發(fā)展差距、治理短板以及對人們“生存型需求”升級為“發(fā)展型需求”的滿足不夠,都是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真實的表現。在黨的報告中指出:“發(fā)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fā)展必須是科學發(fā)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新發(fā)展理念“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fā)展經驗的深刻總結,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的深化,是我國發(fā)展理論的又一次重大創(chuàng)新,是關系我國發(fā)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盵19]要深入貫徹新發(fā)展理念,緊扣解決發(fā)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xù)問題,實施區(qū)域協調發(fā)展戰(zhàn)略,在協調發(fā)展中拓寬發(fā)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fā)展后勁,為解決“不平衡”問題提供持續(xù)的智力支持。4.堅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解決“不平衡”問題提供制度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黨的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盵20](P21)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過程中,要推動社會治理主體由單一走向多元,促進治理方式由政府部門的單向管理轉向多元主體的交互共治,化解社會公共產品供給不平衡的難題,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及時協調和解決人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利益訴求,為解決“不平衡”問題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撐。5.堅持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為解決“不平衡”問題提供根本保證。黨的旗幟鮮明地指出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對于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極端重要性,明確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八個方面重點任務,對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頂層設計、戰(zhàn)略部署,進一步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一歷史性課題。在黨的報告中強調:“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yè)、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盵21](P61)要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把黨的領導體現到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貫穿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改革發(fā)展每個環(huán)節(jié),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領導一切,著力解決好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為順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定海神針”和根本保證。

作者:田浩 單位: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