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與高中歷史論文

時間:2022-01-21 04:21:43

導語:語文學習與高中歷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學習與高中歷史論文

1歷史學習與語文整合的必要性

1.1語文學習是歷史學習的基礎

高中歷史學習與初中歷史學習有著質的區(qū)別:徹底擺脫了對歷史時間、事件、意義的背誦,而是透過歷史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本質。因此,需要學生具備對語言文字的深刻理解能力,并具有聯(lián)想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學生對文字語言的把握和理解,對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有著決定性的意義。高中學生經過九年義務階段的語文學習和語言文字的積累,具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為理解、探究歷史知識奠定了基礎。因此,歷史教師要認識到語文與歷史的聯(lián)系,有意識地將歷史學習與語文學習進行整合,將與歷史相關的語文知識、文章內容引進到歷史課教學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自覺將語文與歷史結合起來的學習習慣,讓豐富的語文積累成為歷史學習的堅實基礎。

1.2語文學習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

語文是一門學習外延極廣的學科,對歷史知識涉及的尤為廣泛。語文教材中有大量歷史題材的課文,這些課文都是某一歷史事件的直接或間接敘寫,在學習過程中會在“寫作背景”、“作者簡介”等環(huán)節(jié)中滲透相關的歷史材料,學生會間接提取到大量的歷史信息,比如,《陳涉世家》、《阿房宮賦》學習中,會介紹秦朝相關的史實;《出師表》、《隆中對》學習中,會涉及到三國時期的歷史知識;《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會讓學生對中華民國那段歷史中的動蕩有深刻的了解。另外,語文是一門需要大量課外閱讀的科目。除了課標規(guī)定的篇目外,還需要學生廣泛涉獵各類體裁、各類內容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信息,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會有激活和補充的作用。因此,歷史教師要善于向語文借力,實現(xiàn)歷史學習的靈活變通。

1.3借助語文能增加歷史學趣味性

歷史是一門相對“刻板”的學科。歷史規(guī)律、歷史本質的探究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教師如果借助語文學習來發(fā)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會讓本來枯燥的歷史學習變得豐富多彩。比如,在向學生介紹“謚號”這一歷史現(xiàn)象時,教師讓學生回憶語文學習中歷代文學名家的謚號,并探究其含義。然后,向學生提供歷代皇帝不同類型的謚號,讓學生結合字義來探究這些謚號所包含的褒貶。學生不但能快速理解謚號的意義,且能夠幫助學生從謚號去推測某個皇帝的作為,極大增加歷史學習的趣味性。歷史教師還可以將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作為史料,來引導學生分析某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特點,以及歷史事件背后多包含的發(fā)展規(guī)律等。歷史與語文的整合能幫助學生消除歷史的枯燥和時空的遙遠感,對幫助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歷史學習與語文的整合方法

2.1借助語文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通過九年義務教育的語文學習,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有了較好的發(fā)展。這種思維能力對思考、解決歷史問題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例如,在思考“‘宗’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宮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边@個問題時,引導學生從歷史和語文兩個角度來綜合思考:會意字是由意思獨立的幾部分構成,因此,這個圖案很可能表示宮室屋宇之中的一個物?!白凇迸c“祖”字在歷史中最常用的是皇帝的廟號,如“高祖”、“高宗”、“中宗”、“玄宗”等,因此,這個圖案很可能與宗廟里的祭司相關。再聯(lián)系我們現(xiàn)在漢語中經常使用的“祖宗”、“列祖列宗”、“光宗耀祖”等詞語的含義,“宗”字很明顯與先人相關。因此,從四給備選答案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祖先的牌位”這個答案。這種借助語文思維能力去理解歷史知識和概念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走出死記硬背的機械學習模式,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前后聯(lián)系、融會貫通,不斷擴展歷史學習和思考的外延,將歷史問題放到更加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更加全面去思考歷史問題,進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2.2借助語文積累提高解決歷史問題能力

到了高中階段,語文課標對學生的閱讀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通過課內外閱讀,尤其是課外閱讀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涉及到歷史、地理、政治、軍事、科幻甚至物理、化學等各個領域,能夠成為各科學習的有益拓展。在這其中,很大一部分與歷史有交集,成為學生思考理解問題的背景。如果歷史教師能從分利用學生在語文閱讀中積累的知識來解決歷史問題,勢必會事半功倍。比如,在學習“辛亥革命”相關內容時,讓學生思考以這一時期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并思考其主題是什么?學生自然能夠想到魯迅的《故鄉(xiāng)》、《阿Q正傳》、《藥》等熟悉的作品,當然馬上會想到它們都是從不同角度反應“辛亥革命”不徹底性。然后,讓學生結合歷史課本總結“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局限性。這種借助語文感性資料理解歷史知識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當學生在考試中,遇到反應“辛亥革命”不徹底的材料時,學生馬上能找到問題的方向和突破口。當然,很多時候學生借助自己的閱讀積累,還能夠直接解決歷史問題。比如,面對“《紅樓夢》中,賈寶玉的父親讓仆人轉告賈府私塾老師說:“什么《詩經》、古文,一概不用虛應故事,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睋?jù)此推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這道選擇題,學生結合全書中賈政數(shù)次數(shù)落賈寶玉不務正業(yè),專在詩詞上下功夫,以及賈寶玉應付父親檢查時所讀的書目,很明白就能看出當時的教育是“理學居于統(tǒng)治地位,‘四書’更受重視”。

2.3重視通過材料分析獲取歷史信息

通過閱讀獲取信息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學習歷史、解決歷史問題的重要途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本上的材料來理解相應的歷史知識外,還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歷史資料、文學作品、觀看影視資料等渠道來獲取相應的歷史信息,還原歷史原貌。在我國,新文化運動前的史料和文學作品都是文言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語文課上學到的文言知識來解讀材料,并根據(jù)材料的時代和內容來分析材料中所包含的歷史信息,以及這些信息的普遍性和局限性,從而指導學生全面、客觀、公正地認識歷史,得出結論。比如,讓學生閱讀林覺民的《與妻書》,結合歷史課本分析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其代表的民主人士最求的革命目標是什么?文史的結合,增加歷史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從鮮活的史料中感受富有生命力的歷史。當學生對自己熟悉的語文教材從歷史角度進行解讀時,學生會將在語文課堂上體驗到的認識和情感融入其中,能夠喚起學生更加深切的情感體驗,對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政治等因素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對解答歷史題目有直接的推進。因此,教師要善于將語文教材中與歷史相關的材料引進歷史課堂,讓學生嘗試通過閱讀材料,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從歷史角度進行解讀和思考思考,提高學生獲取歷史信息和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

總之,歷史學習與語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甚至有很大的交集。很多知識既屬于歷史又屬于語文,它們既有各自科目的屬性和特征,又有語文和歷史都需要的本質屬性。因此,歷史教學也需要樹立大歷史學習觀,將高中歷史學習融入到語文學習的廣闊背景中,讓學生借助語文積累、語文思維甚至語文學習的某些方法和技巧去思考歷史問題,促使歷史學習與語文學科有機整合,改變歷史學習方法、開闊歷史視野。

作者:王旭紅單位:河北省樂亭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