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文化論文:小議農村圖書文化的構建

時間:2022-01-22 05:05:05

導語:圖書文化論文:小議農村圖書文化的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圖書文化論文:小議農村圖書文化的構建

本文作者:白巧鳳工作單位:陜西省商洛學院

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我國13億人口,將近9億在農村,沒有農村的文明,就沒有全國的文明。為此,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問題的決議》提出:“要以提高農民素質、奔小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開展創(chuàng)建文明村鎮(zhèn)活動”。這是黨中央提出的跨世紀精神文明建設奮斗目標的一項任務和要求,它說明提高農民素質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提高農民素質,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對于農村的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大局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物質生活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精神空虛的狀況依然存在,又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其文明化程度相對較低,農耕之余的閑暇時光,被棋牌賭博、酗酒滋事所充斥。有了農村圖書館,農村閑暇人員則有更加文明的活動場所。這樣,在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精神文明程度。拓寬信息交流渠道在信息化社會中,隨著各類教育的開放與融合,農村圖書館可以成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其他社會教育的技術與信息支撐,成為學校以外的社會教育和繼續(xù)教育的重要場所,農民在充分享受圖書館資源的過程中,把圖書資料中豐富的信息資源應用于科技致富的同時,還可以與其他相關人員進行信息交流,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增強團結互愛意識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誠信友愛即為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和諧取決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誠信友愛是實現人際關系和諧的前提條件。沒有誠信,就不會有友愛;沒有友愛,人際關系就會緊張;沒有人際關系的融洽與和諧,就不會有社會的和諧。友愛是我國的傳統(tǒng)美德,廣大農民長期相處也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但在經濟利益存在分歧的時候,則可能斤斤計較,甚至大動干戈。農村棋牌室為閑暇農民提供了消遣的場所,但由于或多或少的棋牌附帶的經濟刺激,難免損傷鄰里之間、鄉(xiāng)黨之間或親朋之間的和氣。因此,農村圖書館可以吸引一批閑散且渴望讀書的農民朋友,在閱覽圖書的過程中,進一步增進友誼,提高凝聚力和協作精神,從而克服不健康的消磨方式。利于少兒健康成長在我國農村有很多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整個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對農村的這一部分兒童進行教育不僅是家庭的責任,也應該成為社會的責任。近年來,青少年及兒童犯罪率急劇升高,與農村少兒的法制教育密不可分。兒童是祖國的未來,需要積極健康的引導和教育,因此在農村建立圖書館,提供適合兒童的閱讀刊物,使更多的孩子特別是那些留守兒童能夠走進圖書館,通過知識來安慰他們孤獨的心靈,使他們在社會和家庭的共同關心下健康成長。

轉變觀念,創(chuàng)新意識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離不開教育,更離不開書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是其重要方面,新的歷史時期,農民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農耕者,而是具有現代意識的創(chuàng)業(yè)者。因此,在黨中央著力加大“三農”政策傾斜力度,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大好機遇時期,應徹底解放思想,拓寬思路、轉變觀念,把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現代知識性農民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統(tǒng)領地位,切實把農民培養(yǎng)成為具有科學文化素質、具有現代創(chuàng)新意識的農村經濟建設帶頭人。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圖書館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科研機構所特有的專業(yè)圖書館,專業(yè)圖書館的服務向來主要滿足教育、科研單位及社會機關讀者的閱讀,而農村圖書館則擔負著人口比例最多的農民朋友的閱讀需求。但由于地域經濟發(fā)展的差距性,各地文化建設速度極不平衡。隨著廣大農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黨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的鼓舞,農村圖書館建設有充分的可能性和基礎性條件,因此,各級主管文化教育的領導要提高認識,把農村文化建設列入議事日程,加強對農村圖書館建設的領導,制定相關政策和切實可行的制度,保障農村圖書館建設穩(wěn)步發(fā)展[1]。政策傾斜,加大投入各級政府在切實加強領導的同時,要在當地財政預算許可的前提下按照具體財政收入制定相應的傾斜政策,加大對農村圖書館的資金投入,制定農村圖書館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在文獻、館舍、設備、技術、人員等方面給予保證。企業(yè)贊助,自愿捐款為加快農村圖書館建設步伐,進一步改善農村圖書館的基礎設施條件,在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的同時,鼓勵當地農民企業(yè)和個人采取資金贊助和自愿捐款的方式,拓寬資金渠道,擴展資金來源[2]。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在農村圖書館建設的起步階段,各種制約因素導致建設速度遲緩,藏書數量不足等現狀,因此,可以通過政府協調、部門搭橋等方式進行多渠道溝通,與臨近大專院校、中小學校的圖書館密切聯系,整合圖書資源,把學校閑散的涉農圖書集中起來以充實農村圖書館的圖書數量[3]。擴大宣傳,吸引讀者農村圖書館建設是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充分發(fā)揮農村圖書館的利用效率,就必須對廣大農民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廣泛宣傳,使農民充分認識讀書的重要性,通過讀書使他們切實有所收益,變被動為積極主動的讀書熱潮,把那些長期沉溺于棋牌賭博的閑散人員吸引到高尚文明的圖書館來,使其自覺接受現代文明的熏陶。培訓館員,提高素質在加大農村圖書館建設力度,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要加強農村文化工作者隊伍建設,有計劃地對圖書管理人員和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政治理論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培訓和圖書館實際操作技能訓練,提高其政治素質和業(yè)務水平,通過培訓輔導考核,使其達到一定的管理和服務水平。健全制度,強化管理農村圖書館是對廣大農民進行文化知識傳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設施,是公民文化權益的重要實現方式,應加強制度建設,理順管理體制,建議將農村圖書館建設納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納入地區(qū)社會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從資金、政策、制度上推動社區(qū)文化的建設,逐步完善農村圖書館的管理制度,改善館舍環(huán)境,提高管理水平。與此同時,圖書館應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制定農民閱覽和借閱制度,保證農民在空閑時間有書可看,又能保證圖書的完好無缺,要經常性地對農民進行社會公德教育、傳統(tǒng)美德教育,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