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課教學策略優(yōu)化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4 03:25:00

導語:政治課教學策略優(yōu)化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治課教學策略優(yōu)化管理論文

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普遍存在教了知識卻沒有形成適當的能力以及課堂教學不能做到知識和能力的有機結合的問題。這一狀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課堂教學設計缺乏科學性。由于缺乏現代知識分類學方面的知識與技術的指導造成了教學設計的先天性不足。本文根據f12dsfdK:JFD:L現代認知心理學理論,將高中政治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兩大類,并對其教學策略優(yōu)化進行探討。

一、知識及其與教學的關系

知識一詞,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較高,但對其基本涵義目前仍有爭議,不同的學科解釋不盡一致,即使在同一學科看法也不盡相同。完整的知識應當包括人類知識和個體知識,知識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知識是指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及其自然實踐經驗的總結,它可以通過語言文字、各種媒體長期貯存,供后人學習和借鑒。狹義知識是指個體通過與客觀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所獲取的各種信息及其技能。

就知識與教學的關系而言,教學從一開始存在,就總是與一定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傳統(tǒng)教學主要是向學生傳授系統(tǒng)文化知識,而比較忽視學生能力培養(yǎng);現代教學論主張把傳授知識和能力培養(yǎng)結合起來,尤其強調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但從本質上說,知識與能力是互為條件、相互促進的,教學既要重視知識傳授,又要重視能力培養(yǎng)。教學具有較強的目的性、組織性和較高的效率,它是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雖然并不就是唯一途徑。當今社會是信息社會,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要在有限的生命之內親身實踐去獲取無限的知識,更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教學更成了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如何才能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高效率地獲取高質量的知識,關鍵在于教師怎樣教。高中政治課具有理論性強和比較抽象的特點(特別是《哲學常識》部分),如果教學方法不當,學生很容易把政治課當成空洞的說教。因此,政治教師要上好一堂課,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然要涉及到如何看待高中政治的知識和對知識進行分類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以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為出發(fā)點,精心進行高中政治的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課堂的教學模式,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高中政治知識的分類

對知識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有助于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成敗。知識的分類由于依據的標準不同而往往產生不同的結果。按照現代心理學的理解,知識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

㈠陳述性知識,指個人具有的有關“世界是什么”的知識。從行為表現的角度看,凡是需要學生有意識地回憶出來的知識稱為陳述性知識。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陳述性知識主要指概念和命題。命題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簡單命題知識或事實知識。如學習“市場”、“市場主體”、“市場體系”、“世界市場”等概念這樣的單個命題所獲得的知識就是這類知識。二是有意義命題的組合知識,即經過組織的言語信息。如陳述“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的意義”所需要的就是這類知識。陳述性知識的教學設計的重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去理解這種知識。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對這類知識的教學過分強調了學生死記硬背,教只做粗略、原則、機械的命題解釋,目的只是給一個標準式的答案,嚴重忽視了學生對陳述性知識中符號或詞語意義的獲取。

㈡程序性知識是個人具有的有關“怎么辦”的知識。是在掌握概念和命題形式表達的規(guī)則的基礎上,將已知的概念和規(guī)則運用于與原先學習情境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稅收”的基本含義,可利用圖表將其含義與基本特征聯系起來統(tǒng)一理解,既可以讓學生明確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又可以將學生從學習概念引向掌握稅收的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3個基本特征。還可以使學生懂得,稅收的含義體現了其基本特征。其基本特征又是概念的延伸和具體化。甚至還可以使學生從思想上明白:每個公民都應維護稅收的權威性,應增強依法治稅、依法納稅的意識。從而使有關稅收的知識不斷遷移,形成一個知識系統(tǒng)。

三、運用分類進行高中政治課教學策略優(yōu)化的對策

課堂教學要優(yōu)質高效地達到目的,完成預期任務,需要進行細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設計。教學設計是指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yōu)化地安排,形成教學方案的過程。任何教學設計都必須以一定的知識分類理論為基礎,由于知識類型的不同,教學的策略也應有所變化.如果置知識類型不顧,都采取同一種形式、同一模式進行教學,則其教學效果就不會好。

㈠高中政治陳述性知識教學

一般而言,高中政治陳述性知識教學主要以教師系統(tǒng)講授為主,學生一般采取有意義的接受學習。陳述性知識的教學設計的重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去理解這種知識。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對這類知識的教學過分強調了學生死記硬背,教只做粗略、原則、機械的命題解釋,目的只是給一個標準式的答案,嚴重忽視了學生對陳述性知識中符號或詞語意義的獲取。陳述性知識的教學設計過程,一定要注重意義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識的理解過程。一些教師強調學生的“理解”,更多的要求學生的“自悟”,而不是通過千方百計地教,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這種“悟性”。為了解決好地這個問題,就要按照認知結構理論要求做到以下幾點:1f3dsaf12zcvK:JFD:L()$#_首先,找到新知識與原有相關知識的結合點,并講清二者發(fā)生相互作用的過程。樂ewioK:JFD:L(其次,陳述性知識的儲存和提取的關鍵是編碼,教學設計以知識理解為核心,才能有利于按意義進行編碼、組織、從而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根據陳述性知識的特征進行教學設計,有利于知識儲存,也便于知識的提取和回憶。確定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回憶知識的能力。檢查這種能力的方法是要求學生口頭或書面陳述學到的知識。我們反對死記硬背,但并不反對建立在知識理解和認知結構形成基礎上的知識記憶。

㈡高中政治程序性知識的教學

程序性知識學習的目的,主要是使學生獲得應用概念、規(guī)則、原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類知識的學習,首先要學生理解并掌握相關的概念與規(guī)則(陳述性知識),然后對學生進行變式聯系,以使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這些規(guī)則解決問題。程序性知識學習的前身是陳述性知識,所以程序性知識的教學設計首先應讓學生理解有關概念和規(guī)則,這一點同陳述性知識的教學設計相同。程序性知識主要涉及概念和規(guī)則的應用,教學設計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使學生的部分陳述性知識轉化為程序性知識,也就是如何將儲存在頭腦中的原理等命題知識轉化為技能。實現由靜態(tài)向動態(tài)、由儲存知識向轉換信息、由緩慢的再現知識向自動激活轉化,從而實現學習的發(fā)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陳述性知識都要轉化為程序性知識,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要搞清哪些陳述性知識是必須轉化為程序性知識的,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對學生的這類學習要有一個過程的指導?,F在老師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有這種培養(yǎng)和訓練意識,但缺乏對這個過程的周密分析和步驟排列,使學生不能全面地實現上述發(fā)展。程序性知識的教學設計應確立的教學目標,是解決學生應用概念和規(guī)則解決問題的能力。檢驗這種能力的行為指標,是能否將學過的概念與規(guī)則應用到與原先學習情境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檢驗掌握程序性知識的程度。

一般而言,陳述性知識適用于講授式教學,程序性知識則較適合以活動教學的形式進行教學。講授式教學和活動式教學在尊重學生、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方面能各得其所,各顯其能,在取長補短、協同配合的過程中能夠實現整體教學的最佳效益。因此,教師重視學習、了解知識的分類理論,對搞好高中政治教學會有重大助益。

[參考文獻]

[1]布魯姆著,教育目標分類學:第1分冊[M],邵瑞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191.見張大均.教學心理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184。

[2]皮連生,知識的分類與教學設計[J],.教育研究,1992,(6)。

[3]莫雷,知識的類型與學習過程[J].課程教材教法,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