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服務價值高校體育論文
時間:2022-12-05 05:04:19
導語:社會服務價值高校體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利用高校體育資源開展社會服務的必要性
我國體育資源相對不足,體育場地設施數量少,質量不高,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1平方米多一點,與同時期的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相比相差甚遠。同時我國體育場地的開放和利用率低,雖然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來提高體育場地的開放率,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很不理想,特別是我國體育場地大多數屬于教育系統(tǒng),占總量的65.6%,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率較低,僅為29.2%,同時開放的體育場地中利用率也不高。這種體育場地現狀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健身活動的需要。只有充分發(fā)掘我國現有體育資源,特別是“高校體育資源①”,才有可能使得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和社會體育資源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得以緩解。
二、利用高校體育資源開展社會服務的可行性
高校的社會性質及社會使命?!吨腥A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條明確規(guī)定“高等學校應當以培養(yǎng)人才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高校作為現在社會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服務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承擔的培養(yǎng)人才,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重要使命。急迫的社會需求。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居民體質也出現了相應的變化。2010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率分別為32.1%和39.8%,在這種情況下,國務院以通知的形式要求學校在課余時間和節(jié)假日要向學生開放體育設施,并在保證校園安全的前提下,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高校體育資源的有效保障。高校體育資源相對豐富,在我國現有的850080個體育場地,其中,教育系統(tǒng)有558044個,占全國體育場地總數的65.6%;在教育系統(tǒng)中高等院校有28741個,占全國體育場地總數的3.4%。雖然比例不高,但高校體育場館配套完善、質量較高,又有假期時間保障、有眾多的體育從事者,為開展社會服務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三、影響高校體育在社會服務價值方面提升的制約因素
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活動。高校體育資源主要是為了滿足學校正常的教學、科研、訓練和比賽等常規(guī)學?;顒樱绻@些資源同時滿足社會服務職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校與體育相關的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這也是高校體育資源進行社會服務必須面臨的主要的問題。給學校帶來安全隱患。我國高校規(guī)劃建設標準不一,校園功能分區(qū)和周邊環(huán)境不盡相同,加之現在高校擴招之后,在校人數動輒就上萬較為常見,這些都給學校的管理、治安帶來了很大的安全隱患。如果學校體育資源對社會進行開放式的服務,勢必增加學校的管理難度。缺乏規(guī)范統(tǒng)一的場地管理模式。當前,各高校對體育場地、場館設施主要是采取學校自己管理、對外承包、學校和對外合作管理這幾種模式,沒有一個統(tǒng)一執(zhí)行的規(guī)范管理模式,不同的管理運營模式,在利用高校體育資源開展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就會出現不同的現實難題。高校對社會服務的職能認識不足。很多高校的相關領導對高校作為社會公共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承擔的社會義務和責任,認識不到位,加之國家對高校進行社會服務的要求缺乏必要的硬性規(guī)定,所以高校對利用本校資源開展社會服務的義務性沒有足夠的認識,使得高校缺乏進行社會服務的推動力。經費沒有保障,尚不具備對外開放的條件。現在高校的經費主要投向對提升學校知名度有利的主干學科,而對于學校的體育場館、設施等資源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僅限滿足于國家相關評估的要求。本來高校的體育經費就不多,再因對社會進行服務性開放后,體育場館的費用會更大,加大了開展社會服務的難度。
四、提升高校體育社會服務價值的對策
確定收費合理的服務模式。高校的體育場館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必須保證其公益性不改變。因此,高校體育場館必須確定非盈利性的、收費合理的開放原則,在保障社會服務性質的前提下,制定出既能滿足學校利益,又能提供有效社會服務的開發(fā)模式。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體育資源。高校每年有約3個月的寒暑假,在這期間,絕大多數師生離開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基本處于閑置狀態(tài),體育教師和管理人員也沒有了較多的教學任務,這段時間可以作為高校體育資源進行社會服務的主要集中時段。正常的教學學期內,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雙休日和節(jié)假日等,體育場館設施和人力資源相對空閑的時間,這樣就可以在不影響體育教學的正常秩序情況下,開展一定的社會服務。加強與社會職能部門的溝通聯系,爭取更多的支持。高??赏ㄟ^與社會職能部門加強溝通,協(xié)調分擔相應的社會體育服務職能,通過責任的劃分,爭取到相關配套的資金、技術支持。引進先進的管理經營模式,在既能保證有效教學的前提下,充分開發(fā)和利用體育場館等資源,避免因學校缺乏統(tǒng)一有效的管理而導致體育場館開放帶來的管理和安全上的隱患。積極探索“社會—高校”合作途徑與模式。高??梢砸詾樯鐣峁┵愂陆M織、運動技能培訓、場地外租等服務為載體,加強同社會各界的交流和溝通,從中找到“社會—高?!焙献鞯耐緩脚c模式,這樣既可以實現高校體育資源的社會服務目的,同時也帶來了學校知名度的提升,樹立起學校教育資源公益性的正面形象。
作者:陳濤劉雪飛單位:西南林業(yè)大學體育部
精品范文
1社會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