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實驗情境中培養(yǎng)觀察能力論文
時間:2022-09-25 10:49:00
導語:物理實驗情境中培養(yǎng)觀察能力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而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獲取真知、發(fā)現(xiàn)問題的源泉。因此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物理實驗觀察觀察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學之所以可靠,就是因為它們中建立在大量的實驗事實基礎上并經受了后來事實的檢驗。而觀察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是知覺的高級形式。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獲取真知、發(fā)現(xiàn)問題的源泉。觀察能力是通過感官捕捉事物中典型的、具有本質的外部特征的能力。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都具有敏銳的觀察力,這是科學研究的開端。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中指出:“初中物理教學要以觀察、實驗為基礎觀察現(xiàn)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這種認識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必要基礎。觀察和實驗,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實事求是的工作態(tài)度,引起學習興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學中要重視讓學生觀察有關的現(xiàn)象,要大力加強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笨梢姙榱耸刮锢韺嶒?a href="http://www.wugjj.com/lunwen/wulilunwen/wlshylw/201009/396438.html" target="_blank">情境中的觀察成為真正意義層面上的觀察,進而卓有成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能力,在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
1培養(yǎng)學生在演示實驗中的觀察能力
從培養(yǎng)能力的角度來看,演示實驗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因此要培養(yǎng)觀察能力就必須抓好演示實驗。演示實驗中培養(yǎng)觀察能力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教師演示物理現(xiàn)象,學生現(xiàn)場觀察法;二是測試時,靠學生回憶平時在課堂上觀察到的物理現(xiàn)象,回答測試題目的問題,此為回憶觀察法;三是給學生放映有關物理現(xiàn)象的錄像,讓學生根據錄像中觀察到的現(xiàn)象,回答相關的問題。這是觀看錄像法。在演示實驗中,我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的目的性、全面性和敏銳性。
目的性觀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組織知覺活動達到預期觀察目的的品質。觀察的目的性使觀察活動具有明確的方向與選擇性。教師可以在單元教學以后就培養(yǎng)學生觀察的目的性出一個題目。在這里我采用了回憶觀察法。例如:請你就剛學習過的《磁場》、《電磁感應》舉一個老師在課堂上做過的、你又感興趣的演示實驗,說出老師做的步驟、你觀察到的現(xiàn)象和得到的結論。這樣的題目給學生很大的自主性。其一是,學生選擇課題是自主的;其二是體現(xiàn)自己的興趣、認識的獨到之處是自主的。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觀察及所得,與教師做演示實驗的目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應當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觀察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這是觀察與一般感知的區(qū)別,教師當然期望學生觀察的目的與自己演示的目的一致。一致,教學效益高,但不一致也不能輕易否定?!澳康摹倍ㄏ虮旧砭陀兴娜毕?因為目的性太強會削弱或忽視觀察時的意外發(fā)現(xiàn),物理學史上的有些發(fā)現(xiàn)就是“目的”之外的收獲。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要求一致,因為不同的觀察能力本身就存在差異。這樣的題目給評價帶來了不便,但是教師正好藉此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和觀察的目的性以及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評價的標準較自由)。
全面性觀察的全面性就是要求學生在物理實驗中盡可能地用各種感官,從多方面進行觀察。在講時間和時刻這一物理概念時,我采用了觀看錄像法,給學生放一段火車站內的錄像,擁擠的人群,嘈雜的聲音,讓許多學生迷失了自己,擾亂了他們的視線。當我問及剛才我們看到的是列車時間表還是列車時刻表時,很多同學感到茫然,他們哪里注意到了那掛在墻上的靜止的物體,視線全部被移動的東西給吸引住了。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就會聚精會神地聽課,對知識點掌握得相當好。有了這次經驗以后,學生在以后的觀察中就全面多了。
敏銳性觀察的敏銳性是指善于迅速發(fā)現(xiàn)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質。一個具備觀察敏銳性的人,能夠在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東西,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重要特征。例如:在演示單擺振動周期與重力加速度關系時,教師可以放一塊強磁鐵在單擺的下方,再測出其振動周期,比較一下放了磁鐵與沒放磁鐵的哪個周期大?這樣的題目,在教師沒有講解的情況下,學生只有靠敏銳的觀察了。公務員之家
2提高學生在分組實驗中的觀察能力
客觀性觀察的客觀性是善于實事求是去知覺事物的品質。尊重客觀事實,科學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是觀察的基本特性。在中學物理實驗中,驗證性實驗居多,有些同學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不尊重客觀事實,經常歪曲實驗數據,捏造出符合規(guī)律的數據來,常常弄得實驗零誤差。作為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客觀性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要弄虛作假,實驗中誤差是不可避免的。教師在演示實驗的過程中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和體驗,避免出現(xiàn)捏造實驗數據、歪曲實驗事實的現(xiàn)象。在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除了照課本上的實驗步驟外,再要求學生在觀察中悟出凸透鏡的前后兩個鏡面上分別出現(xiàn)正立和倒立燭焰像的道理,讓學生在實驗中鞏固了凸鏡和凹鏡成像的知識,培養(yǎng)了學生對物理現(xiàn)象的綜合觀察能力。接著追問:“把光屏取走,能見到實像嗎?”學生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認為:“沒有光屏就不能成像。”也有的學生感到老師的提問而又無法來肯定或否定。這時老師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探索,先用毛玻璃代替光屏,并在成像的位置上把它漸漸下移,沿著光軸的方向看去在屏移去的位置上就有一部分燭焰實像,并和毛玻璃上成的另一部分燭焰實像上下接合,此時學生一種找到答案的喜悅感,猶如深山覓珍寶似的興奮激動,使學生有探索過程中提高認知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用求實的作風探索科學的奧妙。最后再問:“為什么我們平時都要應用光屏來接收呢?”讓學生把光的漫反射知識和生活實際應用有機結合。在實驗中探索知識內在聯(lián)系,改變學生在實驗中依葫蘆畫瓢的學風。
3指導學生在“小制作”實踐活動中的觀察能力
放手讓學生在“小制作”活動中,用簡易的材料,激發(fā)學生對事物的直接興趣,引起學生自發(fā)思維。使學生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克服老師“喂著吃”的習慣,防止學生在制作實踐中出現(xiàn)“消化不良”的現(xiàn)象。在“小制作”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觀察的精確性。
精確性觀察的精確性是指在觀察中善于區(qū)分出事物細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質。精確知覺事物,才能發(fā)現(xiàn)事物有價值的特征,才能提高觀察的效應。一個觀察力較強的人,既能善于觀察事物的全貌,又能覺察到事物的細微特征。觀察需要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對一些密切協(xié)作定性的實驗要求觀察準確,對定量實驗要求必須有足夠的精確度。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曾說過,一切科學上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幾乎都是由精確的測定和總結許許多多數字得來的。在此我安排小制作:用一根漆包線、兩枚回形針、小磁鐵,完成小電動機的制作。雖然有的學生懷疑一根線、一塊磁鐵能轉嗎?但學生的興趣很濃。經實踐通電試驗后,有的不轉,有的晃動,有的用手一碰就轉了。老師問“為什么各人做的現(xiàn)象不同呢?導線中有電流嗎?電流的方向?”老師又指出,這個電動機有沒有換向器?這里的換向器如何解決呢?至此告訴學生,換向器是轉動的關鍵,也就是轉軸的導線與支架接觸處必須刮去半邊絕緣漆來代用。并讓學生刮漆哪半邊好!再請學生多繞幾圈,分別刮去不同地方的漆。學生在觀察-思考-再觀察中完成小制作,在觀察中找出不轉動的原因,在思考中研討怎么辦,在再觀察中確定實踐方法,加深對直流電動機構造和原理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在小制作中運用簡易材料,重復操作實踐,學生可以自己不斷評價和驗證自己的設想,并及時得到反饋信息,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有利無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這里我僅就自己在教學中是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談了一點自己的看法。當然在實際操作中,有時我們也可以在物理實驗中創(chuàng)設多個物理實驗情境全方位地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