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勞動教育計劃范文

時間:2024-03-27 17:59: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勞動教育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勞動教育計劃

篇1

關鍵詞:高校;社會實踐;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實踐是實現(xi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目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社會實踐教育的實施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和消化教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最終達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一、社會實踐實施狀況調查

為了了解當前高校社會實踐教育實施狀況,我們對云南大學4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相關調查,同時對個別學生進行了訪談。

1.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情況

社會實踐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重要實施方法,應該落實到每個學生。而調查顯示,認為學校給大學生提供的社會實踐機會較少和很少的占43.6%,認為沒有給大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的學生占24.1%(見表1)。這表明大學生的社會實踐缺乏廣泛性。而且學校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某一類社會實踐活動上,重視對某一小分隊活動的開展,對面向學生個體的實踐活動則缺乏具體有效的指導,這是不符合對全體學生進行實踐教育的要求的。

由于受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具體實施條件等限制,學生對各項社會實踐的參與率各不相同。對八項社會實踐方式的調查顯示,學生參與率最高的是“義務勞動”,占53.3%。訪談中,多數(shù)學生把“義務勞動”與“教學計劃內的勞動教育”等同起來,依此看,一半左右的學生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勞動教育必修課。但這種“義務勞動”是多數(shù)學生最不愿意參加的實踐方式(在“最愿參加的方式”調查中的選中率最低,只占3.8%)?!坝袃敿医獭笔且豁椨袃斝缘那诠ぶ鷮W活動,它不僅給學生以物質上的幫助,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培養(yǎng)了自強自立的精神,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較好地解決了學生的實際困難。因此,得到許多學生的青睞(在“最愿參加的方式”調查中的選中率僅次于“實地考察”,占20.4%)。在對實踐性和社會性更強的“參觀訪問”、“暑期‘三下鄉(xiāng)”’、“專題調查”及“實地考察”的調查中,“參觀訪問”的參與率最高,占到35.5%,其次分別是“暑期‘三下鄉(xiāng)”’、“專題調查”、和“實地考察”。相比之下,“教學實習”和“勤工助教”的參與率最低,學生也不愿意參加(詳見表3)。

2.大學生對幾種社會實踐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認識

社會實踐的方式多種多樣,但采用何種方式,重要的是要看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如何。

從表3中可看出,這八種實踐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非一定呈正相關,即一種方式的可行性高,其有效性不一定高,反之,一種方式的有效性高,其可行性不一定高。如“有償家教”在“最可行的方式”的調查中,選擇率最高(占31.8%),而在“最有效的方式”的調查中,選擇率排第四位,只占14.2%。相比較而言,既可行又有效的實踐方式是“專題調查”(兩項均排第二位),其次是“有償家教”(可行性排第一位,有效性排第四位)和“實地考察”(可行性排第三位,有效性排第一位)。而可行性和有效性最低的是“勤工助教”,均占4.7%,其次是“義務勞動”和“暑期‘三下鄉(xiāng)’”。了解大學生對實踐方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認識,便于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既可行又有效的實踐活動機會,從而使社會實踐教育更有成效。

3.大學生對參與社會實踐后所得收獲的認識

訪談中,相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大學生更愿意參加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教育,他們坦言:“在社會實踐教育中能學到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學不到的東西?!睙o疑,大學生參與每一項社會實踐活動都會有一定的收獲,參與的活動內容不同,所得收獲也不盡相同。我們無法就每一項社會實踐方式向學生做調查,但可以對參加過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從總體上對所得收獲的認識進行一個粗略的調查。調查顯示,認為所得最大收獲是“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的比例最高,為39.5%;其次,認為“增強了挫折承受力”的為22.0%、“增長了見識”的為13.7%、“提高了動手能力”的為8.2%、“磨練了意志”的為6.9%。見表4。

關于學生自我評價的調查顯示,認為自己適應社會能力不強(包括一般、較弱和很弱,下同)的學生占40.2%、人際交往能力不強的占57.4%、意志力不強的占31.6%、承受挫折能力不強的占28.7%。從上分析,這些能力在社會實踐中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這表明進行社會實踐教育是大學生自身發(fā)展所,必需的,學校應予以重視。

二、實踐教育環(huán)節(jié)薄弱,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式

通過調查分析,高校實踐教育環(huán)節(jié)尚顯薄弱,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式,具體表現(xiàn)在:

1.實踐教育尚未得到足夠重視

實踐教育應是經(jīng)常性和長期性而不是一次性和臨時性的活動,應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shù)學生參與的活動,因此,必須由學校的有關職能部門相互配合,經(jīng)過周密細致的組織和安排才能順利、有效地進行。但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真正地理解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的關系,重知識傳授輕實踐教育的觀念仍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學生素質的高低依然主要以考分為標準,而不是由社會來檢驗,這就使理論遠離實踐,學生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實踐教育尚未得到學校的重視,缺乏統(tǒng)一安排。

2.缺少實踐基地

基地建設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深入開展的保證,沒有實踐基地就沒有大學生實踐活動的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可以分為校內和校外實踐基地。校內基地應由校學習處、團委、教務處、宣傳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及各學院組成指導組,聯(lián)合組建。校外基地的建立需要以學校的名義與某些地區(qū)有關單位簽定正式協(xié)議,比起校內基地的建立困難要大的多。目前,我校已著手在校外建立實踐基地,各院系也應根據(jù)本單位專業(yè)特點建立一定數(shù)量的社會實踐基地,來滿足廣大學生的需求。

3.時間、經(jīng)費的限制

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高校應把大學生社會實踐納入教育計劃,統(tǒng)籌安排。但在具體計劃的執(zhí)行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實踐時間和經(jīng)費的限制。特別是我們要在學期內組織學生到校外進行諸如實地考察、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實踐活動,往往不是周學時所能滿足的。而拉長時間,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其它課程的學習。這就造成實踐教育實施中時間安排上的困難。另外,實踐教育的實施一般需要高額經(jīng)費的支持,特別是假期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實踐活動,需投入的經(jīng)費更高,而學校用于這方面的開支是有限的,一般只限于少數(shù)學生參加,而且就地就近進行,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實踐活動的開展。由此可見,由于受時間、經(jīng)費等的限制,學生的某些社會實踐活動還得不到很好的開展,學校的社會實踐教育還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式。

4.監(jiān)督和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

目前,我校學生的社會實踐缺少有效的監(jiān)督和考核評價機制,直接影響到實踐教育的有效性。缺少有效的監(jiān)督,勢必導致一些學生的簡單應付。而對社會實踐的評價缺乏激勵性,將不能激發(fā)廣大學生參與的熱情。訪談中,有學生表示:“參加實踐活動對我來說沒有什么意思,又浪費時間和金錢,我也寫不出漂亮的實踐報告,也就不會得到什么表彰。”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學校的社會實踐考核評價還不太健全,還未能充分調動學生特別是普通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篇2

主題班會,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理想情操教育、行為習慣教育、意志品質教育、法制規(guī)章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等各種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班主任認真召開主題班會,能積極地執(zhí)行各級黨政領導機關的教育方針政策,有效地貫徹學校的辦學宗旨,最大程度地實施班主任自身的教育理念。優(yōu)秀的有經(jīng)驗的班主任都是善于利用主題班會開展班級工作的人,要開好主題班會應注意堅持原則。

1、完整性。班主任召開主題班會,就如作家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一樣,不但要有鮮明的主題,還須在布局謀篇方面具有結構的完整性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性。主題班會的結構完整性體現(xiàn)在必須具備四要素:標題、導語、主體、結語。主題班會的標題必須簡潔精煉新穎醒目,能高度概括鮮明體現(xiàn)主題,講究文采、書寫美觀。導語語言要求簡短,形式要求多樣,或引用、或描述事件、或以精要議論直入主題。主體部分要求環(huán)節(jié)清楚、主題集中、重點突出、講究營造氛圍、講究調動情緒、講究形式多樣。結束語要求明確觀點,起到提升主題激勵學生的作用。

2、系統(tǒng)性。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實際上是從事一項龐大復雜的工程建設。德育工作的內容,既要有濃厚的公共道德意識的教育,又要有良好公共行為規(guī)范,既要有對學生進行個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又要有健康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調節(jié)的教育。還應有作為公民的獨立人格,法治觀念和民主精神的培養(yǎng),以及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價值觀念、效益觀念、競爭觀念、信息觀念、人才觀念、生命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平等意識、守信意識、自主意識、環(huán)境意識,人際關系處理藝術等精神意識觀念的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班主任往往是有高遠的心境、寬廣的胸懷、深重的社會責任感,因此,能主動地對前面所列的德育工作內容進行系統(tǒng)地層次性地德育教育活動。

3、針對性。班主任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教育,不是玄深的理論闡述,不是枯燥的空洞說教,必須以敏銳的目光觀察發(fā)現(xiàn)班級學生中存在的各種現(xiàn)象,提煉班會主題,倡導積極健康的風氣,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有一位班主任發(fā)現(xiàn)本班一位入學成績平平的女學生,來校一學期后,成績突飛猛進,一下子又難以找到她進步的原因,一次在上語文早讀課時,發(fā)現(xiàn)一本該學生制作的“備忘錄”,備忘錄記載著她入學后每天必做的事情,做完了的打鉤,沒完成的遺留到第二天。而該生入學以來所列的事項不出兩天都做完了。這時他才明白這位女生進步的原因所在。于時,他把這本備忘錄借去,組織召開了一次主題班會。班會上他首先給學生講了這樣的一則故事:1987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記者采訪一位獲獎者問:“您是在世界上哪所著名大學,哪個有名的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發(fā)蒼蒼的學者回答:“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能學到些什么呢?”老學者回答說:“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要仔細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東西就是這些。”記者聽后,若有所思,又心有不甘,于是采訪其他獲獎者,奇怪的是這位科學家的話竟代表了到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講完這則故事,班主任板書班會標題:成功的人生必有良好的習慣。接著拿出這位女學生的厚厚的備忘錄,告訴學她成績進步的原因所在,再要求同學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之后,這個班的學生都能用“備忘錄”提醒自己完成應做的事情。不僅如此,學生又在整理書本、擺放椅子、個人衛(wèi)生、文明用餐等方面都養(yǎng)成了好習慣。

4、教育性。主題班會的目的就在于教育,要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理想教育、價值觀教育、法制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勞動教育等等,但班會課教育又不僅局限于主題內容的教育,還表現(xiàn)在教師在召開班會時服飾、語言、環(huán)境氛圍的營造、課堂學生組織等方面的行為輔教育。有的老師上班會,沒有教案,沒有標題板書,沒服飾要求,不修邊幅,精神不振,這樣的班會肯定不能觸動學生內心。而優(yōu)秀的班主任,不但課前精心準備,以達到教育目的,極其注意營造班級氛圍。(班主任 )比如,組織學生打掃教室、擺好課桌、收束好窗簾、講臺黑板抹得一塵不染,標題書學配合主題或莊重嚴肅、或瀟灑靈動、或歡快活潑,借此營造非比尋常的濃郁氣氛,以期達到輔助教育效果。課中隨時不忘以各種方式有效組織課堂,從氛圍的營造、服飾的選擇、標題的板書、班會的導語、主體過程的形式、結語的精要恰當,從頭到尾呈現(xiàn)給學生的都是營養(yǎng)學生心靈的雞湯。

5、人文性。主題班會的人文性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樹立新型的學生觀,而對學生表示應有的人文關懷。尊重、理解、關心和愛護學生,堅信學生是發(fā)展的人,是獨特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的人。因為學生是發(fā)展的人,我們才會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行為上不合規(guī)范的學生,我們才不會在班會隨意批評指責這類學生;因為學生是獨特的人,我們才會去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的獨特性,進而開展主題班會、創(chuàng)設各種主題活動平臺去讓學生正確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動機、需要、個性、智能和特長。因為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我們班主任才不能把自己的意志或知識強加給學生,才會通過科學的方法手段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在積極、自主的探索,體驗活動中去認知、發(fā)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行。二是通過對人類積極文化的提煉與傳承,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我們給學生談奧運金牌得主,就一定不要忘記給學生講奧運冠軍獲得奧運金牌背后的拼搏故事;給學生講某個科學定律,也別忘了講這位科學家在從事科學研究發(fā)明科學定律時的獻身精神。

6、創(chuàng)新性。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培養(yǎng)新型人才是教育者的民族大任。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班主任首先要有德育教育的創(chuàng)新意識。

班會課的創(chuàng)新首先是主題立意的創(chuàng)新。同樣是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有的班主任在班會課上是老生常談,只談到生命的意義和如何珍愛自己的生命,而有的班主任卻能在此基礎上,提煉出“珍愛生命,不僅要珍愛自己的生命,還應該珍愛他人的生命,珍愛與人同處一個地球的生物體的生命。”這一新的主題,這不僅是對學生進行了珍愛生命的教育,還把他擴展到了構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的教育。這樣就使班會的立意新穎,內涵豐富。

其次是內容上的創(chuàng)新。著名教育家李鎮(zhèn)西提出的做好一個教師的“五個一工程”中有一項就是“思考一個教育或社會問題”,班主任應是一個善于思考有深刻思想的人,關注社會,把教育與社會聯(lián)系起來,可以提煉出新的主題,更新主題班會的內容。

再次是形式的創(chuàng)新。形式的創(chuàng)新要以互動性、趣味性、教育性、時代性的標準來衡量。互動性,就是班主任創(chuàng)設主題班會時必須以學生為主體,盡可能多地讓師生互動,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在互動中獲得主題教育。趣味性,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趣味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動力。所以主題班會一定要開得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只有通過濃厚的趣味,才能激發(fā)學生參加主題班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育性。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有的班主任開主題班會,形式是多種多樣,一會兒是朗誦,一會兒是讓學生表演小品,一會兒是互相討論,但內容卻偏離主題。形式不能很好地達到主題教育的目的,這種班會是失敗的。時代性,班主任必須是善于學習的人,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日新月異,運用現(xiàn)代科技創(chuàng)構自己的主題班會形式,不僅能體現(xiàn)班主任的學習能力,還能體現(xiàn)出班主任是否具有與時俱進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