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初探
時間:2022-03-27 09:00:08
導語: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程一般除包含教育部規(guī)定的思想政治類課程如:思想概論(簡稱:毛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外,還包括大學體育、軍事理論、數(shù)學及人文素質類課程。近幾年,隨著網絡的發(fā)達與大數(shù)據(jù)時代的來臨,“工匠“精神的提出,大家更多將目光轉向了專業(yè)領域的研究和探索,高職院校的公共基礎課程越來越被輕視,越來越邊緣化。除教育部規(guī)定的體育和思想政治類課程,其他語言文化素質類課程也是越砍越少,甚至有個別院校語言文化類課程已形同虛設或已取消語言文化類課程的教學工作,更有個別高職類或者本科院校將語言文化類的公共課程看成是一個“負累”。大班教學、學生上課沒興趣、玩手機,任課老師照本宣科等各種現(xiàn)象層出不窮,隨著公共課程與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比例沖突,公共課教學改革迫在眉睫。作為普通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的改革工作更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底子差,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學校又要綜合考量學生的入學率、競爭力、就業(yè)率等,所以教師更應主動地進行公共課程的教學改革工作。目前,公共課程在教學及改革中主要面臨以下問題:(一)高職院校的公共基礎類課程不被重視。各民辦高職院校在公共基礎類課程的教學改革上都存在一個問題,即不被重視。若非有關學校榮譽,可能學校對公共基礎類課程的教學工作大都是忽視的。如果沒有全國數(shù)學建模比賽,那么數(shù)學課程的存在幾乎就是占用教學資源;若非體育比賽類項目更易獲獎、更易攻克,那么體育教學也似乎沒什么需要突破改革的,而其中人文素質類的課程像寫作、大學語文類課程既不能獲得榮譽,又對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并無直接性體現(xiàn),簡直可有可無。因此,學校領導層面大都認為公共基礎類課程占用了學生較多的學習時間,潛意識都覺得公共課都應該為專業(yè)課程讓步,盡量壓縮,這也直接導致學生對公共課程的忽視。(二)學生對公共課程的學習態(tài)度明顯區(qū)別于專業(yè)課程。公共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因受限于大班教學,所以教學難度更大。有時候將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各類教學方法搬進課堂,因大班上課人數(shù)眾多,學生只能分組教學,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寫作類課程,教師一一點評批改的難度較大,只能個別講解,整個學習氛圍勢必降低。同時大多數(shù)同學因專業(yè)教學老師的影響也普遍認為專業(yè)課程比公共課程重要,所以投入的熱情、精力與積極性均比公共課更多。(三)任課教師思維受限,欠缺教學改革的動力和創(chuàng)新。公共基礎課程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每年大多數(shù)的教學內容都近似或雷同,因此任課老師在教學上難免會存在懈怠情緒,部分內容重復講,慢慢的也就失去新意。且任課教師經常同處于一個圈子,對于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改革也多為閉門造車,欠缺教學改革新意。在以上多種因素的影響下,公共基礎課程在教學改革的動力和創(chuàng)新方面都有所欠缺。根據(jù)以上公共基礎類課程所面臨的問題,公共課的教學改革也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迫切。首先,公共基礎類課程是非常有必要開設的,人的綜合素質中最基本的綜合素養(yǎng)能力都是在公共基礎課程中學習獲得的。而且在職業(yè)技能鑒定中心設置的職業(yè)核心能力中,公共基礎類課程所學習的內容在職業(yè)核心八大能力中占據(jù)六項。因此,一個人在步入社會后能否取得較好的業(yè)績并非直接由專業(yè)知識決定,相反,起關鍵性影響的是這種最基本的綜合素養(yǎng)能力。
二、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改革策略
公共課程的教學改革及發(fā)展方向應以有用、夠用、實用、學生愛學及能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綜合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以我校為例,我校在公共課程教學改革中得出了許多經驗,現(xiàn)以人文素質類課程的教學改革為例。我校人文素質類課程在教學改革中將教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文化素養(yǎng)類課程如《國學經典》課程,此類課程旨在通過文化傳承與文化素養(yǎng)方面的習修來提高學生的文化涵養(yǎng);另一部分是實際運用能力類課程,如《口才與寫作》,這門課程側重于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及文筆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貫穿類項目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表達及寫作等實踐運用能力。這兩門課程的開設從素養(yǎng)及實用兩方面對學生的內涵及外在體現(xiàn)進行培養(yǎng),效果非常好。其中這兩門課程在教學改革中重點采取以下的教學改革思路:(一)公共基礎類課程改革應從“理論型”向“實用型”轉型。無論是《毛概》、體育、數(shù)學、人文素質類的課程都應從“理論型”向“實用型”轉型。單純講知識,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效果肯定不太好。要想辦法將理論轉為可以“學以致用”的實踐技能。例如:在《口才與寫作》課程中,我們從教學內容的設置開始,都是以對學生實用為考量目的,如與人交際交流的介紹訓練,到交際中的健康心態(tài)訓練,再到學生在學校各項社團、社會實踐中需要用到的演講訓練、解說訓練,還有各類職業(yè)口才的訓練等;在寫作中從活動策劃的撰寫,到簽訂合同時對合同的辨析,通知、請示、總結等各類最常用又最實用的公務文書的寫作,所以從“理論型”向“實用型”的轉型對于民辦高職的學生而言,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倡“體驗式”學習。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中還應倡導“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改革思路。這主要是指“寓教于樂”,人文素質類課程在講授過程中個別內容難免會枯燥乏味,一旦出現(xiàn)學生“聽夢”的狀態(tài),基本上學生在后期都不再會繼續(xù)聽進去。單純的“講”和單純的“練”對于高職學生而言都是沒有多大的效用,因此,在教學改革中要以“體驗式”學習為主。就拿我們的《口才與寫作》課程來講,學生在進行解說口才訓練時,以小組協(xié)作的方式要求學生上交一份解說視頻作業(yè),這樣在總結的寫作學習中,學生就能將自己在這個活動中的收獲和體驗寫出來,讓學生有話可說,而且在掌握方法之后,還能“言之有理”。(三)“重素質、重能力、重方法”的綜合素養(yǎng)培養(yǎng)。在公共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無論是人文素質類課程還是體育、數(shù)學、思修、毛概等課程都可從“重素質、重能力、重方法”這三個方面來進行改革。例如:我們的《口才與寫作》課程在解說口才訓練部分,要求學生上交的解說視頻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即興解說口才能力,還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動手剪輯制作視頻,小組合作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等能力。無論從素質、能力,還是方法的訓練都能讓學生有所學,或“學以致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既是迫切需要的,同時公共課程的教學改革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公共課程的教學改革在提高學生基本綜合素養(yǎng)的同時,對于學生的情商及將來畢業(yè)的實際能力提高也將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曉鋒.高校公共基礎課現(xiàn)狀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13(1):108-111.
[2]鄭乾生.高職公共基礎課的改革探討[J].教育評論,2014(11):117-119.
[3]招耿春.科學與人文不可偏廢———論高職公共基礎課改革[J].陜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4):10-13.
[4]鞏且.關于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改革的思考[J].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2011(5):22-24.
[5]孫中濤.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探析[J].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6):69-71,76.
作者:潘晨 單位:廣州城建職業(yè)學院人文學院